無為大堤管理

維護無為大堤工程,確保工程的完整、安全,以充分發揮大堤工程的防洪、抗風浪等的作用,通過技術、經濟、行政、法律的手段對其進行管理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為大堤管理
  • 外文名:Wuwei Dike Management
發展歷史,管理機構,管理內容,

發展歷史

無為大堤位於安徽省境內長江左岸,是長江中下游確保堤防之一,全長124km,上起無為縣境內果合興,下迄和縣境內黃山寺,其中無為縣境內長112.5km,和縣境內長11.5km。
無為大堤保護安徽省無為、和縣、廬江、含山、舒城、肥東、肥西7個縣和巢湖市、合肥市的防洪安全,保護區內有農田28.5萬公頃。
在三國時期(220年-280年),無為縣沿江即逐漸淤長成灘,宋代(960年-1279年)圈圩墾殖,明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築江堤,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形成無為大堤的雛形。

管理機構

無為縣無為大堤建設管理局及和縣長江河道管理局,分別承擔果合興一裕溪閘及裕溪閘一黃山寺兩段的河道堤防管理和基本建設任務。無為大堤上的裕溪閘和鳳凰頸閘由巢湖市水利局直屬的管理處負責管理。
鳳凰頸水位站為無為大堤長江水位的代表站。設防水位為11.50m,設計洪水位為15.80m。關於防汛任務,巢湖市確定:當長江水位在14m以下時,由無為縣、和縣分別負責防汛工作;當水位達到14m時,動員非沿堤各受益縣(市)的勞力,由市設立防汛指揮部負責指揮防汛。

管理內容

1949年後,逐步進行堤身加高培厚,防洪標準顯著提高。截至1985年底,堤頂高程超過設計洪水位(即湖口站水位22.50m時的相應鳳凰頸站水位15.84m);截至1995年底,大堤堤頂高程及斷面已基本上按設計洪水位超高2m的設計標準達標。
無為大堤在管理過程中對加固和維護堤防採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護岸。對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的崩岸,以往採取退建堤防的辦法,1956年冬至1957年春在安定街崩岸治理中,採用沉排護岸工程。70年代起又對大拐、劉家渡、小江壩等堤段進行了拋石護岸。到1999年,累計護岸長31.5km,完成拋石425萬方,,使江岸基本趨於穩定。②堤基處理。沿堤深塘及抗滲穩定性較差的砂基堤段是汛期的主要險工。1977年開始對沿堤溝、塘及砂基險情堤段進行處理,截至1999年底,堤內外原有的五四、缺口、大戴家、小戴家、丁家、余家、范家、三宮殿等8處大塘及沿堤河溝已被沖填,興隆庵、姚彎朱、惠生堤等9.5km砂基堤段已進行了堤內蓋重、堤外水平鋪蓋防滲處理。完成填塘固基及防滲土方3515萬方,使堤基抗滲能力明顯提高。③堤身加培。1983年以來開始按設計要求加培堤身,並進行了堤身護坡、錐探灌漿等工程項目的建設。截至1999年底,完成加培土方553萬方,護坡石方11.86萬方,錐探灌漿120km。④其他除險加固工作。1982年、1992年分別對鳳凰頸閘和裕溪閘進行了整修加固,並逐年對穿堤的病險涵閘進行了加固處理。興建了114.5km堤頂公路和178.6km防汛通信線路,使防汛交通與通信條件有了顯著改善。⑤加強管理。凡鐵路通道、碼頭、棧橋等交叉設施,都需由大堤管理單位按規定對設計檔案進行初審,並轉報安徽省水利廳批准後,方可開工,並嚴格檢查驗收,保證不妨礙長江幹流泄洪。大堤經歷了1998年流域性洪水的考驗,出現散浸、管涌、滲漏等險情37處,經搶護,全線安全度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