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化學叢書第九卷錳分族鐵系鉑系》是1996年5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高陽、俞練民、劉本耀。
基本介紹
- 書名:無機化學叢書第九卷錳分族鐵系鉑系
- 作者:謝高陽
俞練民
劉本耀 - ISBN:9787030305459
- 頁數:514頁
- 定價:98.00元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名:中國科學技術經典文庫 化學卷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無機化學叢書(第9卷):錳分族鐵系鉑系》是《無機化學叢書》第九卷,共包括三個專題,13章:26錳分族,3章;27鐵系,3章;28鉑系,7章.在概述錳分族、鐵系、鉑系各元素髮現、存在、分布情況的基礎上奔定墓,按各專題元素分章,詳細介紹每一元素的物理、化學性質,各種類型化合物的製備、性質、用途,分析鑑定方法及國內外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無機化學叢書(第9卷):錳分族鐵系鉑系》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可供高等學校化學及相關專業師生,地質、礦產、鋼鐵、冶金和石油、化工等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參考。
圖書目錄
目錄
《無機化學叢書》序
前言
26. 錳分族
26.1 錳分族元素概論 3
26.2 錳 6
2.1 一般敘述 6
2.1.1 錳的同素異形體及其物理性質 6
2.1.2 錳的同位素 8
2.1.3 錳蒸詢愚多的化學性質 10
2.1.4 錳的分析 12
2.1.5 錳的用途 12
2.1.6 錳的生物活性 12
2.2 氧化數為I的錳化合物 12
2.3 氧化數為II的錳化合物 14
2.3.1 鹵化物 15
2.3.2 氧化物 20
2.3.3 氫氧化物 20
2.3.4 鹽類 20
2.3.5 Mn(II)的絡合物才煉承諒 24
2.3.6 酞菁及卟啉絡合物 28
2.4 氧化數為III的錳化合物 29
2.4.1 三價錳鹵化物 29
2.4.2 氧化物 31
2.4.3 氫氧化物 31
2.4.4 Mn(III)乙酸鹽 32
2.4.5 磷酸鹽、碘酸鹽和硫酸鹽 32
2.4.6 三價錳絡合物 33
2.5 氧化數為IV的錳化合物 35
2.5.1 鹵化物 35
2.5.2 鹵氧化物 36
2.5.3 氧化物 36
2.5.4 絡合物 36
2.6 氧化數為V的錳化合物 37
2.7 氧化數為VI的錳化合組嚷白物 38
2.7.1 錳酸鹽 38
2.7.2 鹵氧化物 39
2.8 氧化數為VII的錳化合物 39
2.8.1 氧化物 39
2.8.2 高錳酸鹽 39
2.8.3 高錳酸(HMnO4) 41
2.9 錳化合物作為氧化劑在有機化學中的套用 41
2.10 錳的過氧絡合物 41
2.11 錳的金屬有機化合物 41
2.11.1 羰基錳[Mn2(CO)10] 42
2.11.2 其它羰基化合物熱只尋 42
2.11.3 羰基錳衍生物 44
2.11.4 全氟烴基和芳基化合物 45
2.11.5 乙炔錳 47
2.11.6 烯丙基絡合物 47
2.11.7 環戊二烯基絡合物 48
2.11.8 芳烴絡合物 49
2.11.9 羰基錳及其衍生物的套用 49
2.11.10 羰基錳的取代反應 50
2.11.11 含氮配體的反請棄應 50
2.11.12 與磷、砷、銻配體的反應 50
2.11.13 與烯烴和炔烴的反應 51
2.11.14 與鹵化羰基錳的反應 52
2.11.15 羰基錳陽離子的反應 53
2.11.16 羰基錳陰離子的反應 54
2.11.17 羰基錳氫化物的反應 55
2.11.18 形成異核羰基化合物的反應 56
2.12 錳的其它二元化合物 57
2.12.1 與硫、硒、碲、磷、砷、銻的二元化合物 58
2.12.2 錳的氮、矽、碳、硼二元化合物 59
26.3 鎝和錸 62
3.1 一般敘述 62
3.1.1 鎝和錸的發現史 62
3.1.2 鎝和錸的存在、來源和提取分離 62
3.1.3 鎝和錸的用途 65
3.1.4 鎝和錸的同位素 66
3.1.5 鎝和錸的分析測定 70
3.1.6 鎝和錸的生物活性 72
3.2 金屬鎝和錸及其合金 72
3.2.1 金屬鎝和錸的製備 72
3.2.2 金屬鎝和錸的物理性質 73
3.2.3 金屬鎝和錸的化學性質 74
3.2.4 鎝和錸的合金 74
3.3 氧化數為0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5
3.4 氧化數為±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5
3.4.1 氰絡合物 75
3.4.2 異氰絡合物 76
3.4.3 氮絡合物 76
3.5 氧化數為III/2的錸的化合物 76
3.6 氧化數為I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7
3.6.1 鹵化物 77
3.6.2 絡合物 77
3.7 氧化數為II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8
3.7.1 氧化物 78
3.7.2 三元氧化物 79
3.7.3 鹵化物 79
3.7.4 絡合物 81
3.8 氧化數為VII/2的錸化合物 87
3.8.1 鹵素絡合物 87
3.8.2 硫氰絡合物 88
3.9 氧化數為IV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88
3.9.1 氧化物和硫化物 88
3.9.2 三元氧化物 89
3.9.3 鹵化物 90
3.9.4 鹵素絡廈贈背合物和鹵氧絡合物 91
3.9.5 氰絡合物 95
3.9.6 硫氰酸根絡合物 95
3.9.7 錸的腈絡合物 95
3.9.8 氧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96
3.9.9 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97
3.10 氧化數為XIII/3的錸的三元氧化物 98
3.11 氧化數為V的鎝和錸化合物 99
3.11.1 三元氧化物 99
3.11.2 鹵化物 99
3.11.3 鹵氧化物 100
3.11.4 氫絡合物 101
3.11.5 鹵絡合物 101
3.11.6 氰絡合物 102
3.11.7 硫氰酸根絡合物 103
3.11.8 氧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03
3.11.9 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04
3.12 氧化數為V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106
3.12.1 氧化物 106
3.12.2 硫化物 107
3.12.3 三元、四元氧化物和非整比氧化物 107
3.12.4 含氧酸鹽 108
3.12.5 鹵化物 108
3.12.6 鹵氧化物和鹵硫化物 110
3.12.7 鹵絡合物和鹵氧絡合物 111
3.12.8 氰絡合物 112
3.12.9 其它絡合物 112
3.13 氧化數為VI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113
3.13.1 氧化物 113
3.13.2 硫化物和硒化物 114
3.13.3 含氧酸及其鹽類 114
3.13.4 新高錸酸鹽和原高錸酸鹽 117
3.13.5 硫代和氮代高錸酸鹽 118
3.13.6 鹵化物 119
3.13.7 鹵氧化物、鹵硫化物和鹵氮化物 119
3.13.8 氫絡合物 120
3.13.9 鹵絡合物和鹵氧絡合物 121
3.13.10 氧族和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21
3.14.1 羰基鎝和羰基錸 122
3.14.2 鎝和錸的羰合物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 124
3.14.3 鎝和錸的羰基氫化物 125
3.14.4 鎝和錸的羰基鹵化物 125
3.14.5 鎝和錸的芳香族絡合物 126
3.15 羰基錸(I)絡合物的取代衍生物 130
3.15.1 腈和異腈絡合物 130
3.15.2 亞硝基絡合物 130
3.15.3 鹵素和擬鹵素絡合物 131
3.15.4 氧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32
3.15.5 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33
3.15.6 碳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34
3.16 鎝和錸的高溫二元化合物 134
參考文獻 135
27. 鐵系
27.1 鐵 139
1.1 鐵元素和單質 139
1.1.1 發展史 139
1.1.2 中國古代的鋼鐵冶煉技術 140
1.1.3 存在和分布 144
1.1.4 近代的鋼鐵冶煉工藝簡介 114
1.1.5 新中國的鋼鐵工業 147
1.1.6 鐵的物理性質 148
1.1.7 鐵的用途和毒理 150
1.1.8 鐵的化學性質 151
1.1.9 鐵的生理作用 153
1.1.10 鐵的分析化學 153
1.2 鐵的化合物 154
1.2.1 鐵的低氧化態化合物 155
1.2.2 鐵(II)化合物 168
1.2.3 鐵(III)化合物 199
1.2.4 鐵的高氧化態化合物(+4,+5,+6) 211
參考文獻 213
27.2 鈷 214
2.1 鈷元素和單質 214
2.1.1 鈷的發現史 214
2.1.2 鈷的存在和分布 214
2.1.3 鈷的生產及消費 216
2.1.4 鈷的用途 216
2.1.5 國內外鈷冶煉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216
2.1.6 鈷的同素異形性 221
2.1.7 鈷的原子核性質 221
2.1.8 鈷的物理性質 222
2.1.9 鈷的化學性質 223
2.1.10 鈷化合物的生化重要性 224
2.1.11 鈷的分析化學 225
2.2 鈷的低氧化態化合物(氧化態-I,0,+I) 226
2.2.1 羰基化合物 226
2.2.2 鈷的亞硝基化合物 231
2.2.3 鈷的其它低氧化態化合物 235
2.3 鈷(II)化合物 236
2.3.1 一般氧化還原反應性 236
2.3.2 鈷(II)的簡單化合物 237
2.3.3 鈷的金屬有機化合物 242
2.3.4 鈷(II)的絡合物 248
2.4 鈷(III)化合物 255
2.4.1 鈷(III)的簡單化合物和鹽 255
2.4.2 鈷(III)的絡合物 257
2.5 鈷的高氧化態化合物(+4,+5) 264
參考文獻 265
27.3 鎳 266
3.1 鎳元素和單質 266
3.1.1 鎳的發現史 266
3.1.2 存在和分布 266
3.1.3 鎳的工業生產 267
3.1.4 鎳原子核的性質 267
3.1.5 鎳的物理性質 269
3.1.6 鎳的化學性質 270
3.1.7 鎳的分析化學 271
3.1.8 鎳合金及套用 272
3.2 鎳的化合物 273
3.2.1 鎳的低氧化態化合物(-I,0,+1) 273
3.2.2 鎳(II)化合物 283
3.2.3 鎳(II)的絡合物 290
3.2.4 高氧化態的鎳化合物(+3,+4) 297
參考文獻 299
28.鉑系
28.1 鉑系元素總論 303
1.1 發現史 303
1.2 存在和分布 304
1.3 物理性質 305
1.4 同位素 305
1.5 萃取及分離 307
1.6 冶煉及加工 310
1.7 合金 312
1.8 主要用途 314
1.9 催化套用 315
1.10 分析化學 318
參考文獻 320
28.2 釕 322
2.1 釕的化學概要 322
2.2 釕的二元化合物 322
2.2.1 鹵化物 322
2.2.2 氧化物 323
2.2.3 硫、硒、碲及磷的二元化合物 324
2.3 釕(-II)的絡合物 324
2.4 釕(0)的絡合物 324
2.4.1 羰基絡合物 324
2.4.2 膦和胂羰基絡合物 325
2.4.3 膦絡合物 326
2.4.4 π-絡合物 326
2.4.5 亞硝基絡合物 327
2.5 釕(I)的絡合物 327
2.6 釕(II)的絡合物 328
2.6.1 氯和氰絡合物 328
2.6.2 含氮
2.11.8 芳烴絡合物 49
2.11.9 羰基錳及其衍生物的套用 49
2.11.10 羰基錳的取代反應 50
2.11.11 含氮配體的反應 50
2.11.12 與磷、砷、銻配體的反應 50
2.11.13 與烯烴和炔烴的反應 51
2.11.14 與鹵化羰基錳的反應 52
2.11.15 羰基錳陽離子的反應 53
2.11.16 羰基錳陰離子的反應 54
2.11.17 羰基錳氫化物的反應 55
2.11.18 形成異核羰基化合物的反應 56
2.12 錳的其它二元化合物 57
2.12.1 與硫、硒、碲、磷、砷、銻的二元化合物 58
2.12.2 錳的氮、矽、碳、硼二元化合物 59
26.3 鎝和錸 62
3.1 一般敘述 62
3.1.1 鎝和錸的發現史 62
3.1.2 鎝和錸的存在、來源和提取分離 62
3.1.3 鎝和錸的用途 65
3.1.4 鎝和錸的同位素 66
3.1.5 鎝和錸的分析測定 70
3.1.6 鎝和錸的生物活性 72
3.2 金屬鎝和錸及其合金 72
3.2.1 金屬鎝和錸的製備 72
3.2.2 金屬鎝和錸的物理性質 73
3.2.3 金屬鎝和錸的化學性質 74
3.2.4 鎝和錸的合金 74
3.3 氧化數為0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5
3.4 氧化數為±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5
3.4.1 氰絡合物 75
3.4.2 異氰絡合物 76
3.4.3 氮絡合物 76
3.5 氧化數為III/2的錸的化合物 76
3.6 氧化數為I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7
3.6.1 鹵化物 77
3.6.2 絡合物 77
3.7 氧化數為II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78
3.7.1 氧化物 78
3.7.2 三元氧化物 79
3.7.3 鹵化物 79
3.7.4 絡合物 81
3.8 氧化數為VII/2的錸化合物 87
3.8.1 鹵素絡合物 87
3.8.2 硫氰絡合物 88
3.9 氧化數為IV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88
3.9.1 氧化物和硫化物 88
3.9.2 三元氧化物 89
3.9.3 鹵化物 90
3.9.4 鹵素絡合物和鹵氧絡合物 91
3.9.5 氰絡合物 95
3.9.6 硫氰酸根絡合物 95
3.9.7 錸的腈絡合物 95
3.9.8 氧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96
3.9.9 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97
3.10 氧化數為XIII/3的錸的三元氧化物 98
3.11 氧化數為V的鎝和錸化合物 99
3.11.1 三元氧化物 99
3.11.2 鹵化物 99
3.11.3 鹵氧化物 100
3.11.4 氫絡合物 101
3.11.5 鹵絡合物 101
3.11.6 氰絡合物 102
3.11.7 硫氰酸根絡合物 103
3.11.8 氧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03
3.11.9 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04
3.12 氧化數為V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106
3.12.1 氧化物 106
3.12.2 硫化物 107
3.12.3 三元、四元氧化物和非整比氧化物 107
3.12.4 含氧酸鹽 108
3.12.5 鹵化物 108
3.12.6 鹵氧化物和鹵硫化物 110
3.12.7 鹵絡合物和鹵氧絡合物 111
3.12.8 氰絡合物 112
3.12.9 其它絡合物 112
3.13 氧化數為VII的鎝和錸的化合物 113
3.13.1 氧化物 113
3.13.2 硫化物和硒化物 114
3.13.3 含氧酸及其鹽類 114
3.13.4 新高錸酸鹽和原高錸酸鹽 117
3.13.5 硫代和氮代高錸酸鹽 118
3.13.6 鹵化物 119
3.13.7 鹵氧化物、鹵硫化物和鹵氮化物 119
3.13.8 氫絡合物 120
3.13.9 鹵絡合物和鹵氧絡合物 121
3.13.10 氧族和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21
3.14.1 羰基鎝和羰基錸 122
3.14.2 鎝和錸的羰合物陽離子和酸根陰離子 124
3.14.3 鎝和錸的羰基氫化物 125
3.14.4 鎝和錸的羰基鹵化物 125
3.14.5 鎝和錸的芳香族絡合物 126
3.15 羰基錸(I)絡合物的取代衍生物 130
3.15.1 腈和異腈絡合物 130
3.15.2 亞硝基絡合物 130
3.15.3 鹵素和擬鹵素絡合物 131
3.15.4 氧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32
3.15.5 氮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33
3.15.6 碳族元素配體的絡合物 134
3.16 鎝和錸的高溫二元化合物 134
參考文獻 135
27. 鐵系
27.1 鐵 139
1.1 鐵元素和單質 139
1.1.1 發展史 139
1.1.2 中國古代的鋼鐵冶煉技術 140
1.1.3 存在和分布 144
1.1.4 近代的鋼鐵冶煉工藝簡介 114
1.1.5 新中國的鋼鐵工業 147
1.1.6 鐵的物理性質 148
1.1.7 鐵的用途和毒理 150
1.1.8 鐵的化學性質 151
1.1.9 鐵的生理作用 153
1.1.10 鐵的分析化學 153
1.2 鐵的化合物 154
1.2.1 鐵的低氧化態化合物 155
1.2.2 鐵(II)化合物 168
1.2.3 鐵(III)化合物 199
1.2.4 鐵的高氧化態化合物(+4,+5,+6) 211
參考文獻 213
27.2 鈷 214
2.1 鈷元素和單質 214
2.1.1 鈷的發現史 214
2.1.2 鈷的存在和分布 214
2.1.3 鈷的生產及消費 216
2.1.4 鈷的用途 216
2.1.5 國內外鈷冶煉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 216
2.1.6 鈷的同素異形性 221
2.1.7 鈷的原子核性質 221
2.1.8 鈷的物理性質 222
2.1.9 鈷的化學性質 223
2.1.10 鈷化合物的生化重要性 224
2.1.11 鈷的分析化學 225
2.2 鈷的低氧化態化合物(氧化態-I,0,+I) 226
2.2.1 羰基化合物 226
2.2.2 鈷的亞硝基化合物 231
2.2.3 鈷的其它低氧化態化合物 235
2.3 鈷(II)化合物 236
2.3.1 一般氧化還原反應性 236
2.3.2 鈷(II)的簡單化合物 237
2.3.3 鈷的金屬有機化合物 242
2.3.4 鈷(II)的絡合物 248
2.4 鈷(III)化合物 255
2.4.1 鈷(III)的簡單化合物和鹽 255
2.4.2 鈷(III)的絡合物 257
2.5 鈷的高氧化態化合物(+4,+5) 264
參考文獻 265
27.3 鎳 266
3.1 鎳元素和單質 266
3.1.1 鎳的發現史 266
3.1.2 存在和分布 266
3.1.3 鎳的工業生產 267
3.1.4 鎳原子核的性質 267
3.1.5 鎳的物理性質 269
3.1.6 鎳的化學性質 270
3.1.7 鎳的分析化學 271
3.1.8 鎳合金及套用 272
3.2 鎳的化合物 273
3.2.1 鎳的低氧化態化合物(-I,0,+1) 273
3.2.2 鎳(II)化合物 283
3.2.3 鎳(II)的絡合物 290
3.2.4 高氧化態的鎳化合物(+3,+4) 297
參考文獻 299
28.鉑系
28.1 鉑系元素總論 303
1.1 發現史 303
1.2 存在和分布 304
1.3 物理性質 305
1.4 同位素 305
1.5 萃取及分離 307
1.6 冶煉及加工 310
1.7 合金 312
1.8 主要用途 314
1.9 催化套用 315
1.10 分析化學 318
參考文獻 320
28.2 釕 322
2.1 釕的化學概要 322
2.2 釕的二元化合物 322
2.2.1 鹵化物 322
2.2.2 氧化物 323
2.2.3 硫、硒、碲及磷的二元化合物 324
2.3 釕(-II)的絡合物 324
2.4 釕(0)的絡合物 324
2.4.1 羰基絡合物 324
2.4.2 膦和胂羰基絡合物 325
2.4.3 膦絡合物 326
2.4.4 π-絡合物 326
2.4.5 亞硝基絡合物 327
2.5 釕(I)的絡合物 327
2.6 釕(II)的絡合物 328
2.6.1 氯和氰絡合物 328
2.6.2 含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