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是蘇聯革命家史達林創作的政治著作,創作於1906—1907年。

該文通俗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駁斥了無政府主義者歪曲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種種謬論,並論述了無政府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對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 外文名:Анархизм или социализм?
  • 作者: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
  • 類別:政治著作
  • 創作時間:1906—1907年
  • 字數:約34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史達林在該文中,通俗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從而闡明,馬克思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完整的無產階級思想體系和世界觀,駁斥了無政府主義者歪曲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種種謬論,並論述了無政府主義同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對立。他指出:“無政府主義以個人為基礎,認為解放個人是解放民眾、解放集體的主要條件。在無政府主義看來,個人沒有解放以前,民眾的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它的口號是‘一切為了個人’。而馬克思主義則以民眾為基礎,認為解放民眾是解放個人的主要條件。這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民眾沒有解放以前,個人的解放是不可能的,因此它的口號是‘一切為了民眾’。”針對無政府主義者反對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反動觀點,文中進一步闡明了無產階級實現社會主義,解放全人類的根本道路,強調無產階級必須組成獨立的政黨,通過階級鬥爭,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從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作品目錄

辯證方法
唯物主義理論
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

創作背景

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後,馬克思主義遭到各種反動思潮的攻擊。喬治亞的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分子也乘機向馬克思主義發動猖狂進攻。為回擊無政府主義的進攻,史達林撰寫了《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作品思想

史達林在開篇指出,現在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都被認為是社會主義派別。但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完全是另一回事,它們彼此間進行著激烈的鬥爭,雖然它們都力圖向無產階級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學說。所以把它們進行比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針對有人持有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無政府主義的原則是相同的,只在策略上有分歧,反對將兩者對立起來的觀點,史達林說這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無政府主義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的敵人。雖然雙方在鬥爭中都舉著社會主義的旗幟,但卻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原則之上的。無政府主義以個人為基礎,認為解放個人是解放民眾、解放集體的主要條件。因此它的口號是“一切為了個人”。而馬克思主義則以民眾為基礎,認為解放民眾是解放個人的主要條件。因此它的口號是“一切為了民眾”。史達林指出,顯然這是兩個相互否定的原則,而不只是策略上的分歧。史達林該系列論文的寫作思路是從敘述馬克思主義的特徵開始,附帶涉及無政府主義者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看法,然後再來批評無政府主義本身。
史達林在“辯證方法”部分闡明了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史達林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只是社會主義的理論。而且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是一個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就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體系中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史達林指出,闡明馬克思主義也就是闡明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辯證的,而理論是唯物的。辯證方法的內容包括:社會生活處在不斷運動和不斷發展的狀態中。生活中總是有新東西和舊東西,生長著的東西和死亡著的東西,革命的東西和反革命的東西。史達林認為辯證方法要求大家必須按生活的實在情形來考察生活。把生活當作既破壞又創造的過程來考察。生活中新產生的東西是不可克服的,生活中衰落的東西是必遭失敗的。這體現出了一個重要的辯證原理:凡是真正存在的東西,即日益成長的東西,都是合理的;凡是日益腐朽的東西,都是不合理的,因而是必遭失敗的。馬克思主義以此辯證方法觀察社會,得出結論,既然無產階級作為唯一不斷成長和不斷壯大的階級,就應該承認它是現時運動中的主力,應該加入它的行列。史達林還提出,運動有兩種形式,即進化的形式和革命的形式。當進步分子自發地繼續進行自己的日常工作,使舊制度發生一些小的變化、量的變化的時候。運動就是進化的。當進步分子聯合起來,抱著一個共同思想向敵人的營壘衝去,以期根本消滅舊制度,使生活發生質的變化的時候,運動就是革命的。
史達林論述了無政府主義者對於辯證方法的看法。史達林揭露了尤政府主義者通過證明黑格爾是復辟主義的哲學家、保守主義者來否定辯證方法。史達林認為,無政府主義者用這種手段只是證明了自己的愚昧無知。黑格爾是個保守主義者和辯證方法是科學的並不矛盾。史達林以歷史上的科學家為例,說明他們理論的科學性和他們自己不是革命者並不矛盾。史達林還揭露說,無政府主義者否定辯證法的另一個手段是說辯證法就是形上學。史達林認為形上學和黑格爾的辯證法完全是兩同事。無政府主義者把黑格爾的形上學體系和他的辯證方法混為一談。史達林認為,以永恆觀念為依據的黑格爾哲學體系徹頭徹尾是形上學的,否認任何永恆觀念的黑格爾辯證方法卻徹頭徹尾是科學的和革命的。針對無政府主義者以簡單的是非肯定和否定事物的形上學方法,史達林以現實民主共和國的例子說明民主共和國就是一個既好又壞、既是又非的東西。史達林批評無政府主義者不懂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方法,他們虛構了自己的辯證法,然後和自己的這套辯證法進行鬥爭。
史達林在“唯物主義理論”部分闡發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並得出了社會主義思想產生於歷史的必然性的結論。在物質的方面和觀念的方面之間的關係上,史達林強調唯物主義的理論既否定二元論,也否定唯心主義。史達林認為觀念的方面和物質的方面是同一個自然或社會的兩種不同的形式,絕不能把它們看作是不相依存的東西,它們是共同存在的。所謂二元論是沒有根據的。史達林以自然發展史證明了物質方面的發展先於觀念方面的發展。史達林以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發展歷史證明了自然和社會的發展先於意識發展。
史達林提出,各個不同時代的人們之所以抱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和願望,是由於人們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方式和自然做鬥爭以求滿足本身的需要。與此相適應,他們的經濟關係也按各種不同的方式形成起來。史達林舉例說,鞋匠的意識隨著他的物質地位的變化而變化。各階級和整個社會同樣如此。隨著物質條件發生變化,人們的思維、人們的風俗習慣、人們的世界觀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史達林說。如果把物質方面的現象叫作內容,觀念方面的現象叫作形式,由此就產生了一個著名的唯物主義原理:在發展過程中,內容先於形式,形式落後於內容。史達林接著提出:既然首先足經濟條件發生變化,然後是人們的意識相應地發生變化,那就很明顯,我們要探求某種理想的根據,就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去探求。不應當在他們的幻想中去探求,而應當在他們所處的經濟條件的發展中去探求:既然人們的意識、人們的風俗習慣是由外部條件決定的,既然法律形式和政治形式的不適用是決定於經濟內容的,那就很明顯,我們應當促進經濟關係的根本改造,以便使人民的風俗習慣及其政治制度也隨之根本改變過來。
史達林揭露了無政府主義者對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理論的認識。無政府主義者企圖通過認定費爾巴哈是個泛神論者以否定唯物主義。史達林指出,是馬克思恩格斯最先揭露了費爾巴哈的泛神論的錯誤,而無政府主義者還是認為必須把已經揭露的錯誤再“揭露”。史達林認為。無政府主義者的錯誤在於他們把不同的唯物主義混為一淡,看不見它們之間的顯著差別。史達林舉了克魯泡特金的例子,克魯泡特金自信地宣稱共產主義的無政府主義是以“現代唯物主義哲學”為根據的,但是他卻拿不出任何的根據。就是因為他不懂各種唯物主義之問的矛盾,而是把它們全都給混淆了。還有無政府主義者以馬克思說過“吃飯決定思想體系”的話來否定唯物主義。史達林駁斥說,馬克思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吃飯這樣的生理現象和人們經濟地位這種社會現象根本不同。針對有無政府主義者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看作二元論或平行主義等觀點,史達林指出:第一,馬克思的一元論唯物主義和平行主義毫無共同之處。第二,無政府主義者指責馬克思主義是偏重物質方面的觀點,與他們把馬克思主義歸入二元論的觀點是矛盾的。第三,一元論從一個原則出發,二元論則從兩個原則處發,唯物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之間又能有什麼關係呢?第四,馬克思從沒有把人們的意向和意志說成是空想和幻想,馬克思說過人類始終只會提出自己所能解決的任務。第五,馬克思雖然堅持人們的意志和意向受經濟地位的制約,但也承認人們的意志和意向的作用,馬克思從沒有說過人們的意志和意向是沒有意義的。
史達林在“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部分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史達林首先指出了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聯繫。第一,城鄉無產階級是不斷成長壯大、永遠前進並為未來而鬥爭的唯一階級。因此我們應當為無產階級服務,應當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這是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中得出的結論。第二,為無產階級服務在現實中就表現為為實現廣泛的社會主義生活這一主要目的而奮鬥,這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得出的結論。隨後,史達林指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和弊端,並簡要描述了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特點:沒有任何階級存在,沒有資本家和無產者,沒有剝削,只有集體工作的勞動者。隨著剝削的消滅,商品生產和買賣也會消滅,閾此不會有勞動力的購買和出賣者、僱傭者和被僱傭者存在的餘地。隨著僱傭勞動的消滅,任何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也會消滅。未來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增加資本家的利潤。未來生產是按社會主要原則組織起來的高度發達的生產。
史達林論證了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歷史表明,所有制形式直接以生產形式為轉移。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勞動已經具有社會性,占有的私人性不適合生產的社會性。現代團隊精神的勞動必然引向集體所有制,因此,繼資本主義而來的必然是社會主義制度。史達林同時指出,必然性並不等於社會主義制度就可以隨時建立起來。實現社會主義除了社會大多數人的無產階級化,還要無產階級具有階級意識,無產階級團結一致,並善於領導本身的事業。而要獲得這一切,義必須有所謂政治自由。民主共和國是政治自由的最好保障。史達林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綱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實現社會主義為目的的最高綱領,一部分是以開闢一條經過民主共和國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為目的的最低綱領。史達林指出,要推翻資本主義和建立社會主義,無產階級要走階級鬥爭的道路。要實現社會主義就必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而社會主義革命要從無產階級專政開始。要做到這一切就必須有堅強的無產階級組織。史達林說,最普遍的組織形式是工會和合作社。但是這滿足不了戰鬥的無產階級組織需要,能滿足這種需要的組織是無產階級的社會民主黨。
史達林論述了無政府主義者對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看法。第一,無政府主義者污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是對他人的剽竊。第二,無政府主義者認為社會民主黨的團隊精神必然導致強權。第三,無政府主義者否認社會民主黨的革命性。第四,無政府主義者否認社會民主黨的人民性,把社會民主黨人描寫成官僚主義者。史達林用大量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一一駁斥,並特別指出,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專政。史達林又以巴黎公社和無產階級多數人的專政為例,證明無產階級專政是民眾的專政。

作品影響

該文是史達林批判俄國無政府主義的重要文章。該文對於揭露無政府主義的社會主義假象,反擊無政府主義者對於社會民主黨的攻擊,提高無產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出版信息

該文分別在《新時代報》1906年12月11日、18、25日和1907年1月1日第5、6、7、8期,《我們的生活報》1907年2月21、23、27、28日第3、5、8、9期,《時報》1907年4月4、5、6、10日第21、22、23、26期發表。原文為喬治亞文,後被譯成俄文。中譯文被收入《史達林全集》第1卷。

作者簡介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英語:Joseph Vissarionovich 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領導人。1922年擔任蘇共總書記。列寧逝世後,史達林成為蘇聯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領導蘇聯共產黨和蘇聯人民保衛和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並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