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因無緣論,古代印度“六師”理論之一,由富蘭那·迦葉提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因無緣論
- 性質:“六師”理論之一
- 提出人:富蘭那·迦葉
- 所屬國家:古代印度
無因無緣論,古代印度“六師”理論之一,由富蘭那·迦葉提出。
無因無緣論,古代印度“六師”理論之一,由富蘭那·迦葉提出。解釋認為善惡沒有固定的標準,不過因社會習俗而得名,社會所謂善惡,未必便是真的善惡,因此為善為惡均無定因,也無果報;一切事物的產生、變化和消亡均出偶然,對宗教道德持...
無因外道是佛學知識,印度二十種外道之一,為主張萬物無因而生的外道。又稱諸法無因宗、無因論師、此派論師以萬物乃無因無緣,自然而生,為一種自然外道。簡介 古來印度即盛行無因論。據《外道小乘涅槃論》載,諸法系非因而生,無因無緣生一切物,無染因,亦無淨因。如棘刺之針不待人作而自尖,孔雀無...
無緣,漢語詞語,拼音:wú yuán 指人與事物或人與人之間沒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無由。佛學指無遇佛、聞法之機緣、無對象之謂、無因論者主張人所為之一切皆無因、無緣;此屬於邪見。釋義 1、 [without luck by which people are brought together]∶人與事物或人與人之間沒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為迷信說法...
無因,漢語詞語,拼音wú yīn,意思是無所憑藉;沒有機緣。無故,無端。猶無須。解釋 1、無所憑藉;沒有機緣。2.無故,無端,沒有原因。3.猶無須。出處 《楚辭·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托乘而上浮?”《太玄經·中之次四》:“庳虛無因,大受性命,否。 測曰:庳虛之否,不能大受也。”...
四緣論 四緣論,佛教理論,是對於因緣的一種解說,將一切事物的因果,分成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等四緣,這四緣會生出所有心與心所法。說一切有部相傳,四緣說起源於契經,但是這些契經並沒有被流傳下來。大乘佛教中也接受四緣說。
無緣無故,漢語成語,拼音是wú yuán wú gù,意思是形容(事物)沒有一點原因。出自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四回。成語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四回:“好好兒的,從那裡說起!無緣無故白受了一場氣!”成語辨析 【近義詞】:平白無故 【反義詞】:事出有因 成語用法 作謂語、狀語;用於人 示...
止觀五下曰:‘招果為因,緣名緣由。’輔行一之三曰:‘親生為因,疏助為緣。’【又】梵語尼陀那之譯意。十二部經之一。又雲緣起。(參見:尼陀那)。【又】四緣之一。因即緣之意。此非因與緣各別而論,親因即名為緣。俱舍論七,謂:‘因緣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餘五因雖總為因緣,而...
’其意則以帶相為‘所緣’,托生為‘緣’,厘然如不相涉。故謂有‘所緣’而非‘緣’,又有‘緣’而非‘所緣’者。此義不必爾也。蓋理實有‘緣’而非‘所緣’,護法所謂非因義即指‘所緣’。至於‘所緣’則無不為‘緣’者,本論明‘所緣緣’而題曰‘所緣’,二名固一實矣。且以二義分解,勘...
宋·蘇軾《上蔡省主論放欠書》:“尋常無因緣,固不敢造次致書。”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形式文采之所以異者,由二因緣,曰時與地。”《四十二章經》卷十三:“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按,《翻譯名義集·釋十二支》:“前緣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南朝·梁沉約《...
《中阿含經》雲「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緣起,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係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因、緣、果 緣起論包括因...
以愛、取、有三支為因,能生未來之生與老死兩支,故三支稱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稱所生支或所引生。天台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等四種十二因緣,以此配於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圓教稱十二因緣為佛性,即表示依緣而生之現象無非是中道之理。阿毗達磨雜集論 ...
無因白故 無因白故是方言。意為無緣無故。例句 無因白故(無因白故),老舍《駱駝祥子》九:“你又沒拉著車,怕他幹嗎?他還能無因白故的把誰的××咬下來?”
不因殺、劫而有惡報,反對因果報應和祭祀禮儀。宣稱:“殘害生命,取非所與、逾人家牆、劫盜掠奪、與人妻通、口為妄語、行如此事非為惡也。……有人於此,行恆河北,從事布施或教布施,從事祭祀或教祭祀,不因此事而生功德,亦無福報。”(《南傳大藏經長部經典一:沙門果經》)佛教稱為“無因無緣論”。
四緣說 四緣說,又稱四緣論,佛教理論,是對於因緣的一種解說。將一切事物的因果,分成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等四緣,這四緣會生出所有心與心所法。說一切有部相傳,四緣說起源於契經,但是這些契經並沒有被流傳下來。大乘佛教中也接受四緣說。
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復有十二支緣起,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以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於阿賴耶識中,若愚第一緣起;或有分別自性為因,或有分別宿作為因,或有分別自在變化為因,或有分別實我為因,或有分別無因無緣。若愚第二緣起;復有分別,我為作者,我為受者。譬如...
有說入二品,由執我常謗因等故;次說此七士身等常見攝,故即常見品;次說有十四億等是無勝發褐見;次說一切士夫諸有所受無不皆以宿作為因等,是離系親子見,此二俱入二品,以執有我後斷滅故。次說一切士夫所受皆是無因無緣等,是犎迦多衍那見入斷見品,以執無故。有說入二品,以執我常謗無...
四緣與六因 大小乘皆說之,惟說法互異;六因,為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主要是發智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小乘論書所說。小乘並把能作因包含四緣中之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而將因緣一項開演為其他之五因。若將四緣、六因、五果等三學說並舉,則可合為佛教因果論之...
“由此”心魔作祟而邪“計”籌“度”,謂一切自然而生、自然而滅,無因無果,因此“亡”失佛所教之“正遍知”見,“墮落”於“外道”,惡見(即學佛法成外道),以致“惑”亂自他“菩提”正覺之“性”。“是”等“則名為第一” 類“外道”所“立”之兩種“無因”惡“論”(本無因、末無因)。二...
小乘佛教將因果關係,分別為六因、四緣、五果。比較重視人類的行為、認識。如煩惱、業是如何產生、如何斷除等問題。大乘佛教則視緣起為因果互相關係的狀態。以四緣、十因、五果為其因果論的主要內容,以說明以阿賴耶識為中心的人類的行為與認識。此外,一般所說的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意謂善的業因必有善的果報...
苦、樂、生、死等是各自獨立的精神原素,靈魂不僅存在於動植物有機體中,也存在於地、水、風、火中,各元素的結合是自然的,無因無緣的。並認為世界上一切人,不論賢愚均受命運所支配,個人意志在漫長的輪迴過程中不起任何作用。“無有自作,亦無他作,亦無人作,亦復無力,亦無精進...巴利文(《沙門果...
另一方面,由於緣起的初意在解決因果問題,法由緣生亦即是由因生,於是導致因果分析;所分析的對象也不限於生命現象,而是擴大到客觀上的“法”,結果產生部派的因果論。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緣起”辭條的解釋,六因、四緣、五果的關係如下表:[六緣] [六因] [五果]┌俱有因┐───士用果 ├相應因...
關於師之因明學著作甚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列有八論,漢譯藏經中現存有九部九卷:真諦譯解卷論(與義淨譯掌中論同本)及無相思塵論(與玄奘譯觀所緣緣論同本)、義淨譯取因假設論及觀總相論頌、施護等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圓集要義論、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本(與義淨譯因明正理門論同本)。西藏譯藏經中...
故名緣慈也。一有情緣慈。亦名眾生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運大慈心而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有情緣慈。二法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了無自性。雖無自性。而能運大慈心以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法緣慈。三無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無心攀緣...
《望行人》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品全文 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飛。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無因見邊使,空待寄寒衣。獨閉青樓暮,煙深鳥雀稀。詞句注釋 旅雁:旅行之雁行。行客:行旅之客。無因:無由。無緣。邊使:來自邊地的使者。空待:空等。青樓:青漆塗飾的豪華精緻的樓房。官宦之家...
050 無緣 050 如今俱是異鄉人,相見更無因。051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051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052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052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053 雲雨巫山枉斷腸。053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054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四、...
緣力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uán lì,是佛教語。詞語解釋 佛教語。助緣之力,對“因力”而言。如夙世有修習正法的善因,今生更聽聞正法,助其善因之發動,謂之“緣力”;而夙世之善因,謂之“因力”。若無“因力”,雖有“緣力”,亦無裨益。《無量壽經》卷下:“因力緣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
11. 任何苦樂都不會無因無緣 12. 有就享受,沒有就坦然接受 第五章 佛的加持不可思議 什麼時候,當你傾力做一件事情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熱愛它、喜歡它,並想用它來造福更多的人。那么,財富自然會滾滾而來,幸福更會與你如影隨形。1. 學佛後,有些感應非常奇妙 2. 一絲善念,勝過萬千靈丹妙藥 3. ...
若言一有一無者,則夢想與所見物應異,異則夢不是物,物不是夢,寐來夢滅,其物應在。又物若非夢,應是真物,夢若非物,以何為相?故知夢時,則夢想夢物,似能見所見之殊,據理則同一虛妄,都無所有,諸識亦爾。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故《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
《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毗盧出版社,二OO二)《佛教邏輯學--因明入正理論義貫》(毗盧出版社,二OO二)《唯識三十論頌義貫》(2007年8月初版)《觀所緣緣論義貫》(2007年8月初版)《八識規矩頌義貫》(2008年7月初版)《六離合釋法式義貫 》(2008年7月初版)《地藏法門系列》(2009年9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