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過世後,作家抗拒不去回憶母親過往,不願同其他作家一樣寫一本關於母親的書。但她最終繳械投降,明白自己的寫作,其實是和母親露西爾,和母親的虛構以及她那些譫妄的時刻緊密相連,生活對於母親原來是沉重的。她想去探索母親為何自孩童起就過得不快樂,為何母親放棄生命。
基本介紹
- 外文名:Delphine de Vigan Rien ne s'oppose a la nuit
- 書名:無以阻擋黑夜
- 作者:【法】德爾菲娜·德·維岡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文藝出版社
- 譯者:林苑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頁數:168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在《無以阻擋黑夜》中,作者德爾菲娜·德·維岡構建了她最為豐饒最富想像力的追問,機敏而有活力,面對有精神疾病的母親,作家如何從小就在各種恐懼、無措、不耐的心境下一路挺過來。故事描述寫作家德薇岡在母親過世後,抗拒不去回憶母親過往、不願同其他作家一樣寫一本關於母親的書。但她最終繳械投降,明白自己的寫作,其實是和母親露西爾,和母親的杜撰以及她那些譫妄的時刻緊密相連,生活於母親原來是沉重的。她想去探索母親為何自孩童起就過得不快樂,為何母親放棄生命(自殺)。小說從露西爾的童年娓娓道起,逐漸逼近揭露整個家族的秘密……讀者可以窺見作家最露骨的剖白,以及塵封的家族禁忌。
作者簡介
作者:(法)德爾菲娜·德·維岡 譯者:林苑
文摘
一月份的這個早晨,我在母親家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變成藍色。一種蒼白中帶灰的藍色。手上的藍很詭異的比臉上的顏色深,指關節的地方就像被墨水染過。
母親已經死去好幾天。
我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秒,甚至多少分鐘,來明白這一事實,然而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母親直挺挺躺在床上,不回應任何呼喚。時間似乎停滯,漫長中膠著,我好像失去了呼吸,直到一聲尖叫從我肺葉里衝出。時至今日,兩年過去之後,我仍然不明白,我的大腦當時是如何運作的,它怎么能夠和我母親的身體和那股氣味保持那么遠的距離,它怎么能用那么長的時間來接受橫陳在眼前的事實?然而這不是母親的死給我留下的唯一疑問。
四、五個星期之後,在一種少有的混沌加遲鈍的狀態下,我領取了書商獎。獲獎的是我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自我封閉和隔離的母親,失語多年之後重新開口說話。小說出版之前我就送了一本給我的母親,完書的自豪自不必說,也有在瘡疤邊上玩刀的意味,即使只是透過一個虛構的故事。
對於頒獎儀式舉行的地點和過程我沒有一丁點記憶。恐懼還未從我心頭消去。但是我在微笑。若干年前,我孩子的父親曾經指責我只管眼前“不顧後果”(他是說這種天塌下來都面不改色的惱人本事),我當時故意誇張地回答道那是因為我“活在當下”。
後來的慶功晚宴上我也能做到保持微笑。我唯一專注的事情就是讓自己站好,坐下,且不要突然一頭栽倒在盤子上,就像十二歲那年我想像的跳水動作一樣,頭朝下扎進沒有水的游泳池裡。做到這一點很費力,我還記得,我在努力堅持,是的,哪怕所有人都看得出你很費勁,你還是得繃著。在我看來,悲傷這個東西,要抑制,要扼殺,與其允許自己嘶喊哀號,讓悲傷把自己擊倒在地,更好的辦法應該是拿繩子將它捆住,讓它閉嘴不出聲,除非你需要面對的只有你自己。過去幾個月里許多事情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接踵而至,生活,又一次把標桿調得太高。以至於,在從高處墜落的這段時間裡,除了努力讓自己看起來不要太糟,或者面對現實(哪怕只是假裝),似乎沒有別的事情可做。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知道站著比躺著好,而且最好不要往下瞟。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開始寫另外一本書,之前已經做了數月的筆記。現在回頭望去,我難以想像,如果不是在那段時間裡我面對孩子們上學後留下的空空蕩蕩唯一的去處只有電腦螢幕前的這張椅子,我怎么還能寫書。那時候我剛丟掉工作:十一年,同一家公司,各種角力,讓我心力交瘁。然後被解僱,清醒地覺得眩暈。當我在露西爾家發現她青紫僵直地躺在床上的時候,這種眩暈一下子變成恐怖,接著恐怖又化成了迷霧。我不停地寫。母親的過世和我的情緒都被帶到了這本原本和她一點關聯都沒有的書里。書出版了,母親卻再也不會在我的語音信箱裡留言。她以前看完我參加的電視節目之後總喜歡給一些讓我哭笑不得的評論。
那年冬天,某個晚上,我和兒子看完牙醫,並排走在佛利梅里庫爾街窄窄的馬路牙子上。兒子突然給我們的對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冷不防地問我:“外婆……其實應該算是自殺,是嗎?”
直到今天我想起這個問題仍然會錯愕,不是因為它的內容而是它的形式,那個從一個九歲孩童嘴裡說出來的“應該算是”,那份站在我的立場考慮的謹慎,那種小心翼翼踮起腳尖試探輕重的方式。不過,也許對他來說只有疑問:考慮周遭各種因素,露西爾的死是不是應該被看作自殺?
發現母親過世那天我沒能去接我的孩子。他們待在孩子他爸那裡。第二天我告訴他們露西爾死了,我大概說了“外婆死了”之類的話,又用了“她選擇睡去”這樣的回答來應付他們隨之提出的問題(然而我是讀過弗朗索瓦茲·多勒托①的)。幾周過後,我兒子要我有一說一:貓,它不叫別的,它就叫貓。外婆就是自殺的,沒錯,自己了斷自己,帷幕一拉,宣布退出,不演啦,停,夠了,結束了。走到這一步,她完全有她的理由。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了寫我的母親的念頭,寫她的“周遭”,或者是以她為“出發點”。我知道自己有多抗拒這個想法。我把它擱得遠遠的,能擱多久就擱多久,又列了從古至今一大堆寫過自己母親的作者,只是為了證明給自己看,瞧,這是一個多么吃力不討好的活兒。我努力甩掉那些清晨竄到我腦子裡的句子,由某個記憶引起的文思,各種可能的小說開頭,拜託,我連第一個詞都不想聽見。總之我給自己羅列了一長串可能會出現的障礙和不可測的風險,為的是讓自己不要去開闢那樣一片工地。
我母親是一個太廣的命題,太陰暗,太絕望:簡言之,寫她太冒險。
我讓我妹妹收集了母親寫過的書信和文字,打包成箱,放到她的地窖里。
我沒有空間,也沒有力氣。
後來我學著做到想起露西爾時不感到窒息:她走路的方式,上半身略微前傾,斜挎的包搭在胯部,她把香菸夾在指間的姿態,她低頭進捷運車廂的樣子,她雙手的顫抖,她用詞的精準,她短促的笑,好像連她自己都會為之一驚,她那隨著情緒變化的聲線和與此同時表情絲毫不改的臉。
我想到我不應該忘記她經常冷不防冒出來的幽默,她絕無僅有的天馬行空和編造怪誕情節的本事。
P3-6
母親已經死去好幾天。
我不知道自己用了多少秒,甚至多少分鐘,來明白這一事實,然而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母親直挺挺躺在床上,不回應任何呼喚。時間似乎停滯,漫長中膠著,我好像失去了呼吸,直到一聲尖叫從我肺葉里衝出。時至今日,兩年過去之後,我仍然不明白,我的大腦當時是如何運作的,它怎么能夠和我母親的身體和那股氣味保持那么遠的距離,它怎么能用那么長的時間來接受橫陳在眼前的事實?然而這不是母親的死給我留下的唯一疑問。
四、五個星期之後,在一種少有的混沌加遲鈍的狀態下,我領取了書商獎。獲獎的是我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自我封閉和隔離的母親,失語多年之後重新開口說話。小說出版之前我就送了一本給我的母親,完書的自豪自不必說,也有在瘡疤邊上玩刀的意味,即使只是透過一個虛構的故事。
對於頒獎儀式舉行的地點和過程我沒有一丁點記憶。恐懼還未從我心頭消去。但是我在微笑。若干年前,我孩子的父親曾經指責我只管眼前“不顧後果”(他是說這種天塌下來都面不改色的惱人本事),我當時故意誇張地回答道那是因為我“活在當下”。
後來的慶功晚宴上我也能做到保持微笑。我唯一專注的事情就是讓自己站好,坐下,且不要突然一頭栽倒在盤子上,就像十二歲那年我想像的跳水動作一樣,頭朝下扎進沒有水的游泳池裡。做到這一點很費力,我還記得,我在努力堅持,是的,哪怕所有人都看得出你很費勁,你還是得繃著。在我看來,悲傷這個東西,要抑制,要扼殺,與其允許自己嘶喊哀號,讓悲傷把自己擊倒在地,更好的辦法應該是拿繩子將它捆住,讓它閉嘴不出聲,除非你需要面對的只有你自己。過去幾個月里許多事情以難以想像的速度接踵而至,生活,又一次把標桿調得太高。以至於,在從高處墜落的這段時間裡,除了努力讓自己看起來不要太糟,或者面對現實(哪怕只是假裝),似乎沒有別的事情可做。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知道站著比躺著好,而且最好不要往下瞟。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我開始寫另外一本書,之前已經做了數月的筆記。現在回頭望去,我難以想像,如果不是在那段時間裡我面對孩子們上學後留下的空空蕩蕩唯一的去處只有電腦螢幕前的這張椅子,我怎么還能寫書。那時候我剛丟掉工作:十一年,同一家公司,各種角力,讓我心力交瘁。然後被解僱,清醒地覺得眩暈。當我在露西爾家發現她青紫僵直地躺在床上的時候,這種眩暈一下子變成恐怖,接著恐怖又化成了迷霧。我不停地寫。母親的過世和我的情緒都被帶到了這本原本和她一點關聯都沒有的書里。書出版了,母親卻再也不會在我的語音信箱裡留言。她以前看完我參加的電視節目之後總喜歡給一些讓我哭笑不得的評論。
那年冬天,某個晚上,我和兒子看完牙醫,並排走在佛利梅里庫爾街窄窄的馬路牙子上。兒子突然給我們的對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冷不防地問我:“外婆……其實應該算是自殺,是嗎?”
直到今天我想起這個問題仍然會錯愕,不是因為它的內容而是它的形式,那個從一個九歲孩童嘴裡說出來的“應該算是”,那份站在我的立場考慮的謹慎,那種小心翼翼踮起腳尖試探輕重的方式。不過,也許對他來說只有疑問:考慮周遭各種因素,露西爾的死是不是應該被看作自殺?
發現母親過世那天我沒能去接我的孩子。他們待在孩子他爸那裡。第二天我告訴他們露西爾死了,我大概說了“外婆死了”之類的話,又用了“她選擇睡去”這樣的回答來應付他們隨之提出的問題(然而我是讀過弗朗索瓦茲·多勒托①的)。幾周過後,我兒子要我有一說一:貓,它不叫別的,它就叫貓。外婆就是自殺的,沒錯,自己了斷自己,帷幕一拉,宣布退出,不演啦,停,夠了,結束了。走到這一步,她完全有她的理由。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有了寫我的母親的念頭,寫她的“周遭”,或者是以她為“出發點”。我知道自己有多抗拒這個想法。我把它擱得遠遠的,能擱多久就擱多久,又列了從古至今一大堆寫過自己母親的作者,只是為了證明給自己看,瞧,這是一個多么吃力不討好的活兒。我努力甩掉那些清晨竄到我腦子裡的句子,由某個記憶引起的文思,各種可能的小說開頭,拜託,我連第一個詞都不想聽見。總之我給自己羅列了一長串可能會出現的障礙和不可測的風險,為的是讓自己不要去開闢那樣一片工地。
我母親是一個太廣的命題,太陰暗,太絕望:簡言之,寫她太冒險。
我讓我妹妹收集了母親寫過的書信和文字,打包成箱,放到她的地窖里。
我沒有空間,也沒有力氣。
後來我學著做到想起露西爾時不感到窒息:她走路的方式,上半身略微前傾,斜挎的包搭在胯部,她把香菸夾在指間的姿態,她低頭進捷運車廂的樣子,她雙手的顫抖,她用詞的精準,她短促的笑,好像連她自己都會為之一驚,她那隨著情緒變化的聲線和與此同時表情絲毫不改的臉。
我想到我不應該忘記她經常冷不防冒出來的幽默,她絕無僅有的天馬行空和編造怪誕情節的本事。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