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主之作
- 外文名:Werk Ohne Autor、Never Look Away、Work Without Author
- 製片地區:德國、義大利
- 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 編劇: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 類型:劇情、驚悚
- 主演: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莎斯齊婭·羅森達爾,奧利弗·馬蘇奇
- 片長:188分鐘
- 上映時間:2018年9月4日(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對白語言:德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5311542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製作發行,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庫爾特(湯姆·希林飾)在納粹德國背景下成長,他的阿姨曾被關在集中營,後被納粹醫生卡爾·西班德教授(塞巴斯蒂安·考奇飾)害死在集中營。庫爾特在柏林圍牆建成前成功逃往西德,並進入杜塞道夫美術學院就讀,但他仍深受童年經歷的納粹時期及東德政權的陰影和創傷所折磨,也成為他部份創作的靈感來源。當他遇見了女學生艾莉(葆拉·貝爾飾),他相信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但艾麗的父親卻堅決反對兩人的關係。於是他開始繪畫,這些畫作不僅映照出他自身的命運,同時也反映了一整個世代的創傷。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Kurt Barnert | 湯姆·希林 | ---- |
Professor Carl Seeband | 塞巴斯蒂安·考奇 | ---- |
Ellie Seeband | 葆拉·貝爾 | ---- |
Elisabeth May | 莎斯齊婭·羅森達爾 | ---- |
Professor Antonius van Verten | 奧利弗·馬蘇奇 | ---- |
Kurt Barnert 6 Jahre | Cai Cohrs | ---- |
Martha Seeband | Ina Weisse | ---- |
NKWD Major Murawjow | 葉甫根尼·希迪金 | ---- |
Dolmetscher Murawjow | 馬克·扎克 | ---- |
Frau Hellthaler | 烏爾里克·C·扎勒 | ---- |
Hausarzt Dr. Franz Michaelis | 巴斯蒂安·特羅斯特 | ---- |
Professor Horst Grimma | 漢斯-尤韋·鮑爾 | ---- |
Günther Preusser | 漢諾·科弗勒 | ---- |
Adrian Schimmel / Finck | David Schütter | ---- |
Max Seifert | Franz Pätzold | ---- |
Werner Blaschke | 辛納克·勛納曼 | ---- |
Waltraut Barnert | 詹妮特·海因 | ---- |
Johann Barnert | 喬切·舒托夫 | ---- |
Großmutter Malvine | 約翰娜·加斯多夫 | ---- |
Günther May | 弗羅里安·巴西奧羅麥 | ---- |
Ehrenfried May | 喬納斯·達斯勒 | ---- |
Vorarbeiter Otto | 本·貝克 | ---- |
Ausstellungsführer Heiner Kerstens | 拉斯·艾丁格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藝術指導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Quirin Berg Kirsten Frehse Jacek Gaczkowski Carlos Gerstenhauer Carolin Haasis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Filip Hering Jan Mojto Bettina Ricklefs Dirk Schuerhoff Christine Strobl Piotr Strzelecki David Vogt Christiane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Max Wiedemann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 Jan Sebastian Ballhaus Ben Bischof Maximilian Bloching Agne Braziene Katharina Dietl Stepan Drechsler Lars Gmehling David Hacke Janina Hüttenrauch Christiana Hug Agne Januskyte Frederike Karsch Tomás Obermajer Kristian Portz Lars Reinert Henriette Rodenwald Ronny Schröder Raimond Schultheis Veronika Schönová Jakub Strangmuller、Paul Wolter、David Wunderlich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 凱萊布·丹斯切爾 | 麥克斯·瑞切特 | Patricia Rommel Patrick Sanchez Smith | Silke Buhr | Stephanie Adam Peggy Anstett Sabin Bolognini Stefanie Dimitrow Stefanie Dobelstein Anja Drewermann Birgit Düvelmeyer Heike Eger Linda Eisenhamerova Marlen Elstner Anke Espenhayn Anna Freund Nicole Förster Marion Giggenbacher Susanne Glöckner Claudia Goetz Andrea Gotowtschikow Rossella Gregorio Jenny Grell Gloria Göschel | Gabriele Binder | Simon Giles | Julia Roeske Yvonne von Krockow |
(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庫爾特·巴納特(Kurt Barnert)演員:湯姆·希林現實主義畫家,他從小就有著成為藝術家的夢想,在模具車間工作期間,他一直偷偷地在一邊畫畫,並如願被當地的藝術學院錄取,之後他很快成名,但他的作品卻被納粹用來進行政治宣傳,幾十年後,這段經歷激發他創作出一系列極端的藝術作品。
- 卡爾·西班德教授(Professor Carl Seeband)演員:塞巴斯蒂安·考奇納粹,德勒斯登醫院的院長,艾莉的父親,他以保存人類的血統為己任,因此殘酷地將庫爾特的姨媽伊莉莎白送進了毒氣室,後來女兒艾莉和庫爾特談了戀愛,他卻堅決反對二人的關係。
- 艾莉·西班德(Ellie Seeband)演員:葆拉·貝爾藝術學院學服裝設計的學生,庫爾特的同學,卡爾·西班德的女兒,長得跟庫爾特的姨媽伊莉莎白很像,因此在庫爾特和她相戀後更喜歡叫她“艾莉”,這是父親給她起的暱稱。
(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 專輯曲目 |
---|---|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藝人:麥克斯·瑞切特 語種:純音樂 唱片公司:環球唱片 發行時間:2018年10月5日 | 01、The Mind's Eye 02、Kurt & Elisabeth 03、Enemy Lines 04、Memory Lane 05、Sleeping Lions 06、The Professor's Portrait 07、The Interrogation 08、To Belong 09、1951 10、Your Pen,Your Sword 11、A Way Out 12、Respite 13、Fat & Felt 14、Begin Again 15、Art School 16、The Exhibition 17、A Blank Canvas 18、Consequences 19、Portraits |
幕後花絮
- 該片的創作靈感來自德國視覺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經歷。
- 由於該片並未按照慣常的框架來講述二戰歷史,柏林國際電影節主辦方曾明確表示不想要這樣的德國電影,而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新聞發布會上,甚至有來自德國的女記者直陳自己對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的不滿。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對象 | 獲獎情況 | |
---|---|---|---|---|
2018年9月 | 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 提名 |
2018年11月 | 第70屆德國斑比獎 | 最佳男演員 | 塞巴斯蒂安·考奇 | 獲獎 |
2019年1月 | 第7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最佳外語片 | 《無主之作》 | 提名 |
2019年2月 |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外語片 | 《無主之作》 | 提名 |
最佳攝影 | 凱萊布·丹斯切爾 | |||
2019年5月 | 第69屆德國電影勞拉獎 | 最佳男配角 | 奧利弗·馬蘇奇 | 提名 |
(參考資料;)
製作發行
早期宣傳
2018年7月29日,片方發布全新海報及片場照。9月4日,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攜主演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等出席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首映。9月8日,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攜主演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出席多倫多國際電影節。9月27日,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攜主演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等出席柏林首映禮。9月30日,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攜主演湯姆·希林、塞巴斯蒂安·考奇、葆拉·貝爾等出席蘇黎世電影節。12月12日,片方發布台版中字預告。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Pergamon Film Wiedemann & Berg Filmproduktion Beta Cinema ARD Degeto Film Bayerischer Rundfunk Sky DeutschlandRai Cinema Rai Cinema W.o.A. Film ARTE | 01 Distribution(義大利) Artificial Eye(英國) Cinemien(荷蘭) Diaphana Films(法國) Fabula Films(土耳其) Feelgood Entertainment(希臘) Lev Cinemas(以色列) Sony Pictures Classics(美國) Walt Disney Studios Motion Pictures(奧地利/德國) |
(參考資料:)
上映信息
上映日期 | 上映國家/地區 |
---|---|
2018年9月4日 |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18年9月8日 |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2018年9月30日 | 瑞士(蘇黎世電影節) |
2018年10月3日 | 德國 |
2018年10月4日 | 義大利 |
2018年10月6日 |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
2018年11月1日 | 美國(維吉尼亞電影節) |
2018年11月11日 | 美國(美國電影學會電影節) |
2018年11月13日 | 西班牙(塞維亞歐洲電影節) |
2018年11月30日 | 美國(點映) |
2018年12月12日 | 比利時 |
2019年1月17日 | 葡萄牙 |
2019年1月24日 | 荷蘭 |
2019年1月27日 | 瑞典(哥德堡電影節) |
2019年2月6日 | 比利時 |
2019年2月7日 | 以色列 |
2019年2月8日 | 土耳其 |
2019年2月22日 | 加拿大(點映) |
2019年3月7日 | 希臘 |
2019年3月8日 | 中國台灣 |
2019年3月31日 | 中國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 |
2019年4月5日 | 西班牙 |
2019年4月6日 | 波蘭(Spring Film Festival) |
2019年4月17日 | 丹麥 |
2019年5月9日 | 中國香港 |
2019年6月9日 | 澳大利亞(悉尼電影節) |
2019年7月5日 | 英國 |
愛爾蘭 | |
2019年7月17日 | 法國 |
2019年9月12日 | 俄羅斯 |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該片情緒飽滿,含而不露,角色豐滿,毫無疑問是好看的,影片將政權更替融入主角對於藝術的追求當中,三個多小時的電影重新檢視了德國三個時期的歷史,幾乎眨眼即過。(鳳凰網評)
《無主之作》的故事可以說是漫長又複雜了,劇情十分抓馬,狗血從頭撒到尾,但竟然還很精彩好看,三個小時一氣呵成,節奏好,製作好,表演好。但問題是拍得太安全保守,劇作缺陷讓影片更像是一部電視電影,可以隨時去上個廁所接個電話然後再回來繼續看都能完全跟上劇情。(電影網評)
《無主之作》是一部探索20世紀德國複雜社會局面的歷史片。該片從二戰的納粹德國講起,一直到戰後的東德和西德,從1937年到1966年,橫跨三個喧囂的時代,通過人物的經歷反映出這個國家不同時期的歷史。從技術上說,該片是一個奇蹟,凱萊布·丹斯切爾的攝影和斯爾克·布赫宏偉的藝術設計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麥克斯·瑞切特的配樂光彩照人、熱情洋溢。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導演表現出了令人欽佩的克制,儘管影片的時長超過三個小時,但總體上還是非常吸引人,可細究起來,影片對人物、藝術和生活之間緊密關係的表達還是相對膚淺。湯姆·希林是德國影壇扮演敏感、書生氣十足的角色的首選,他在這部電影裡的目光無疑是熱切的,但他在庫爾特面前太像一個旁觀者,幾乎沒有任何激情施予藝術創作。(《好萊塢報導者》評)
在一定程度上,《無主之作》顯得過於史詩化,也過於雄心勃勃了,影片竭力渴望表達觀點,卻忽略了去尋找故事中的痛苦與真實。導演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試圖用百葉窗象徵命運與創作的交織,卻顯得過於刻意。實際上,里希特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傾向於掩蓋相片起源,試圖將它們的原意與他正在渲染的圖像分開。相比之下,多納斯馬的意圖就太過明顯,他希望通過電影表達自己對歷史的態度,而這對於一部藝術片來說,卻成為了它最大的敗筆。無論如何,多納斯馬爾克仍然對個人生活、藝術靈感與歷史事件的碰撞進行了探索,三者的交融最終能夠產生某種具有長遠價值的東西。(《新共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