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肉桂產於福建閩北風景秀麗的武夷山,是武夷名樅之一,肉桂又名玉桂,據記載肉桂已有關100多年的栽培史,遠在清朝已負盛名,上世紀60年代,肉桂開始繁殖推廣,80年代大面積種植,1985年被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良種。肉桂茶樹萌芽期為4月中旬,5月中旬開採,做青的標準是綠葉紅鑲邊,花果香顯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龍肉桂
- 外文名:Oolong cinnamon
- 又名:玉桂,
- 地區:武夷
- 歷史:一百多年
簡介,特徵,
簡介
肉桂又名玉桂,一說原產慧苑岩,一說原產馬振峰。但不管如何,此茶為武夷原生樹種無疑。肉桂茶被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於其品質優異,性狀穩定。如今不僅成為武夷岩茶的最佳當家品種,而且也被外地廣為引種。成為烏龍茶中的一支奇葩。在多次國家級名優茶評比中,肉桂茶作為岩茶典型代表參評,均獲金獎。九十年代後武夷岩茶躋身於中國十大名茶之列,主要也就是依靠它的奇香異質。
特徵
肉桂為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成品乾茶,外觀條索緊實扭曲,中等大小,色澤烏褐或蛙皮青,油亮有細白點。好的乾茶常有一層極細白霜。肉桂的香氣相當奇異,事實上,武夷山茶農之所以將其名為肉桂,是因為此茶的葉片和香氣類似於武夷山中一種名為“玉桂”的桂科樹。此樹葉狀如雞卵,葉尖細長,葉肉肥厚,縱脈明顯,蠟質感強。有一股濃郁的清香。山民常常采來用棉線穿成串,晾乾後用作烹調佐料。有時也會挑到集市上出售。作調料時一般在熱炒或者紅燒時使用。先將乾葉放火上焙烤片刻,香氣溢出後再投入鍋中。如今一些賓館酒家也在使用。最有名的一道菜,可能要數桂香田螺。無論熱炒,紅燒,味道都極佳,猶其是那種奇特香味,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細辨之下,還是可以發現肉桂的香型與玉桂葉的香型的區別。玉桂的香是一種甜香,而肉桂的香是一種辛香。一些專家將其形容為“桂皮香”或者“薑母香”。除此,我還覺得,其實還有一點“菖蒲香”。菖蒲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武夷山溪澗旁,到處都有生長。外形有點像闊葉蘭草,但不是蘭科而是天南星科。有一股辛烈的香氣。民間常於端午節時采來,與艾草一起掛在門前驅穢避邪。而據科學研究,菖蒲可提取香精,根具有健胃作用。肉桂的香不僅奇特,而且極為高銳。沖泡後細細聞之,便會感到熱氣茵蘊中那股奇香,縷縷不絕,遊絲般地直往腦門頂里鑽,不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有的極品肉桂,每一道湯水的香型都有變化,相當迷人。正因為肉桂的香氣特彆強勁,勝過其它品種岩茶,所以又有人形容肉桂的香“霸氣十足”。
目前武夷山市場上的肉桂成品茶,有濃香型和清香型兩種。濃香型即是傳統型。重發酵足火功。乾茶外觀色澤較深較黑,沖泡後的茶湯金黃帶紅,有焦糖味,香氣沉鬱持久。清香型則在傳統工藝上進行一些改進,突出了肉桂的香氣。沖泡後茶湯顏色淡黃,香氣純粹,特濃特銳。有一次我將小瓷杯中剩餘的半杯茶湯,倒進一玻璃杯白開水中,居然香味猶存,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肉桂茶湯的滋味雖然在醇厚度方面略遜水仙,但也同樣具有甘鮮滑爽的感覺。有的肉桂初入口時會有輕微苦澀,但是一般很快回甘,而且留韻長久,回味無窮。
肉桂:樹高者達1.6米,冠1米,乾粗3厘米。枝條向上伸展略擴張。枝葉頗密,葉厚而脆呈濃綠色,葉片光滑,葉緣內翻成瓦筒狀,葉尖較鈍,橢圓形。葉脈細而隱。萌芽力強。花甚多,花朵小。成品茶外形緊結,色澤青褐鮮潤。香極高銳,有明顯的桂皮香味,佳者帶乳香,有誘人之感,香氣久泡尤存。味鮮滑甘潤,湯色橙黃清澈,葉底黃亮,紅點鮮明,但不很耐泡。
武 夷 岩 茶
出產於福建北部的武夷山一帶的烏龍茶屬於閩北烏龍,主要有武夷岩茶和閩北水仙,以武夷岩茶最為著名。武夷山碧水丹山,素有風景奇秀甲於東南的美譽, 這裡的土壤肥沃,微量元素含量高,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大紅袍、白雞冠、鐵羅漢、水金龜稱做四大名叢,其中大紅袍被譽為武夷茶王,是武夷岩茶的極品,肉桂和水仙是武夷岩茶中的當家品種,其中水仙是傳統的拳頭產品,肉桂是武夷岩茶中的新秀。
武夷岩茶的品質特徵是:“味甘澤而齊馥郁,去綠茶之苦,乏紅茶之澀,性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成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稱為“寶色”,部分葉面呈現蛙皮小白點。沖泡後茶湯呈橙黃色,清澈亮麗,葉底鮮亮,葉緣朱紅,葉中央淡綠帶黃,稱“綠底紅鑲邊”。
岩茶首重“岩韻”(指其香氣馥郁具幽蘭之勝),“銳則濃長,清則悠遠”,滋味濃而愈醇,鮮滑回甘。所謂“品具岩骨花香之勝”,既指此意境。
武夷岩茶品質好壞關鍵取決於採制工藝。岩茶的採摘標準一紅茶,綠茶根本不同。紅綠茶原料一般要求一芽一葉或者一芽二三葉,烏龍茶一般需要等新梢“駐芽”(俗稱開面)時,留下一葉採下三四葉。好品種和名叢儘量避免在雨天和過早帶露水采。同時要求不同品種、不同岩別、陰山、陽山以及乾濕不同的茶青,都應分開收放,不得混淆,以利初制工藝的進行。岩茶初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艱剔、復焙、純火、毛茶、再簸揀、補火、成茶。
岩茶泡飲,習慣用小壺小杯,固其香郁味濃,沖泡五六次後餘韻尤存,確是“輕醍醐”,香“薄蘭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