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壽寧縣“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借鑑和吸取中國古代陶瓷、青銅器、銘文、碑刻等藝術精華,運用傳統制陶技藝和金石刀法,在特製的烏金紫砂泥坯上屏氣運刀篆、刻、鉤、劃、點、鑿,將篆刻文化、書法藝術、陶瓷工藝融為一體。該技藝繼承了傳統陶藝精髓,又突出古代優秀文化和古代文字,在眾多陶瓷工藝品中獨樹一幟,填補了中國陶瓷行業的一項空白。
受江浙一帶的影響,壽寧的陶瓷業從明代開始有較大的發展,文字記載當時“村落陶瓦頗便”。陶器有缸、瓮、缽、金(骸)瓶、香爐等。至清代時,壽寧縣大安泮洋紫砂陶器廠、南陽大門陶瓷廠生產的烏金紫砂陶瓶、香爐等已負盛名,鼎盛時期,小作坊形式的制陶廠遍布壽寧的每個村落。
20世紀80年代,熱衷於烏金紫砂陶刻劃的吳祖清再次師從江蘇省陶瓷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古陶瓷研製老藝人王家瑋,學習仿古紫砂陶刻劃技藝,較全面系統地挖掘中國四大名陶各門派的獨門家法、技藝、特色,得到眾多知名陶瓷企業家及知名老藝人的指導。1994年,他在宜興創辦了“吳氏陶藝作坊”,專門臨摹仿製古陶篆刻工藝品等,技藝日趨成熟。1998年,吳祖清舉廠遷回壽寧,創辦了寧德市第一家工藝美術陶瓷企業。經過多年的艱苦摸索與不懈努力,充分挖掘、借鑑、吸取中國古陶瓷、青銅器、銘文、碑刻、漢畫等藝術精華,吸取江蘇宜興、四川榮昌、雲南建水、廣西欽州等四大名陶的精華,在傳承和發展上進行技術、工藝、創意、新材料等的研究和實踐,掌握了一套新配方、新技藝——烏金紫砂陶篆刻製作技藝。
工藝特徵
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生產仿古陶藝品,採用壽寧縣境內優質紫砂礦土——黑陶土,將傳統制陶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借鑑、臨摹、篆刻商、周、漢各時期的青銅器銘文及古代著名的漢畫像石,採用金石作墨,精雕細刻,集美學、史學、文學、收藏、欣賞價值於一體,純樸莊重,古色古香,內涵豐富。
產品以傳統古樸厚重造型為主,結合現代審美創新情趣,突出釉上篆刻,古文學、古漢字、古漢畫及線條刻畫裝飾,以“金石味、書卷氣、民族情”著稱。其技藝揣摩古代銘文碑刻的神韻,把篆書中的筆法和篆刻中的刀法巧妙結合,並不斷創新,突出“金石”的效果。
工藝流程
泥料制的傳統生產工藝是將制陶粘土搗成粉末,篩去粗砂後,按制陶要求把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池內加水攪拌淘洗,待含砂泥漿沉落池底,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池做再次淘洗,反覆五六次之後,讓其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乾陳腐成泥。
為提高工作效率,現代已改用球磨機配方加工製備泥料,器型製作有多種方式,常用的有造型設計、模型製作、拉坯成型、貼片成型、捏製成型、粘接成型、注漿成型、輪製成型、雕塑成型等。
裝飾及燒成工藝有修坯、裝飾設計、書寫、繪畫、浮雕、圓雕、鏤空、陰刻、陽刻、鑲嵌、上釉、釉上釉下刻、半成品檢驗、裝窯、燒窯、出窯、成品檢驗等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吳祖清,男,1955年4月生,寧德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傳承項目: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
徐應蓮,2011年1月被評為寧德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烏金紫砂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為:壽寧縣夢龍陶藝有限公司。
社會影響
壽寧烏金仿古陶藝精品多次獲得省、部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在行業中具有較高的影響。“烏金仿青銅陶方鼎”“孫子兵法龍珠瓶”分別在中國海峽工藝博覽會組委會舉辦的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中獲得金獎。仿古烏金紫砂陶篆刻“孫子兵法”系列作品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館等收藏,並被選為中南海紫光閣藝術陶瓷陳設品。其中“孫子兵法新月瓶”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選中參加東歐六國巡迴展。
2013年,壽寧縣夢龍陶藝有限公司作品《烏金陶篆刻“孔子論語”尊》在“第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獲得“中華工藝優秀作品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