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豆根,中藥名。為豆科槐屬植物西南苦參Sophora prazeri Prain var. maieri (Pamp.) Tsoong的根。植物西南苦參,分布於我國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具有利濕止瀉,散瘀止痛之功效。主治水瀉,風濕腰腿痛,勞傷疼痛,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豆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豆科
- 屬:槐屬
- 種:西南苦參
- 分布區域:我國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 採收時間:秋、冬季
- 用量:煎湯15-30g;或浸酒;或磨水
- 毒性:小毒《四川常用中草藥》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山豆根《貴州民間藥物》,矮砣砣、打鑼不響《四川常用中草藥》,野松皮、矮槐、野建芪、糙皮黃根《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澀,性涼。
歸經
入肺、大腸經。
功效
利濕止瀉,散瘀止痛。
主治
水瀉,風濕腰腿痛,勞傷疼痛,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勞傷,烏豆根30g,泡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水瀉,烏豆根0.15g,磨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3、治跌打損傷,矮砣砣l5g,香巴戟15g,金腰帶12g,連錢草l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磨水。
炮製
採集加工:秋、冬季採挖,洗淨,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植物西南苦參,別名西南槐《中國植物志》,西南槐樹《植物分類學報》。為灌木,高1-2m。小枝細弱,被棕色短軟毛。奇數羽狀複葉,小葉11-17枚,長圓形或橢圓形,被柔毛,先端急尖至微缺或具短漸尖,近革質;托葉鑽形,宿存。總狀花序腋外生,常與葉近於對生,長7-14cm;萼鐘狀,5淺裂,密生棕色平貼絹毛;花冠蝶形,黃棕色或灰黃色,旗瓣具寬爪,翼瓣有耳,龍骨瓣稍短於旗瓣,具耳。莢果長2-5cm,具圓錐狀的喙和果頸,密生棕色柔毛。具1-3顆種子。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河谷濕潤的灌叢中或石壁上。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除濕。治勞傷,水瀉。”
2、《貴州草藥》:“活血化瘀。”
3、《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活血祛瘀,止痛,燥濕。用於風濕筋骨疼痛、骨折、跌打損傷、水瀉等症。”
附註
莖與根同等入藥。功效截瘧,用量9-12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