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市巴音溝承化寺

承化寺在新疆喇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寺廟創始人察罕格要因有功於阿爾泰邊防事務,清廷封之為呼圖克圖,為新疆三位活佛之一。敕建千佛寺,賜名“承化寺”。

蒙古語稱“察罕格根庫熱”,即“白活佛廟”之意,位於巴音溝牧場月牙台村。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在沙俄的壓力下,飭令在阿爾泰等地抗俄的承化寺教首棍噶札勒參率眾人移駐庫爾喀喇烏蘇巴音溝,光緒十八年(1892年)築起新寺,名“承化寺”,占地3.6萬平方米,其寺院有菩薩廟、曼巴廟、薩克斯廟、都拉廟。築有:(1)大夏爾蘇滿(樓房5間、平房10間);(2)薩克松蘇滿(平房5間);(3)卻進蘇滿(平房7間);贊根衙門(平房30間,寺院總管辦事機構);(4)札薩克衙門(平房27間,察罕格根誦經和居住處所)。另築僧舍169間,喇嘛最多時有48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蘇市巴音溝承化寺
  • 蒙古語:“察罕格根庫熱
  • 意思:“白活佛廟”
  • 地點巴音溝牧場月牙台村
  • 寺廟創始人:察罕格要
文化歷史
遷至巴音溝時,由兵勇修築寺院,並從塔城額魯特添撥50戶民以供軍需。寺成後,由綏來縣、庫爾喀喇烏蘇廳每年按季撥發寺僧食糧,直至民國時期亦然。新中國成立初,廟產計有長130餘公里、寬50—60里的草場1處、耕地2000餘畝、馬40餘匹、牛13頭、羊、駝數目不詳。組織機構有大喇嘛3人、副大喇嘛3人、得木齊18名、戈伊克18名、達爾噶(頭領)102名,共有僧眾1014名。1954年有喇嘛54人。“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房屋被占用。其餘亦因年久失修而殘破不堪。1985年退還全部房屋,縣政府拆除舊廟,籌資重建新寺,大殿及廂房120平方米,1990年有喇嘛13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