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苓參
- 別稱:烏靈參、烏麗參、雞茯苓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種:烏苓參
- 分布區域:四川、雲南、廣東、浙江、江西、江蘇、台灣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藥用價值,鑑別,
形態特徵
原形態為菌絲體,白色,直徑8-14μm,交織成網狀,密布於廢棄的黑翅土白蟻菌圃腔內。成熟時,部分菌絲集結形成菌核。菌核球形、橢圓球形或卵形,故有“雞(土從)蛋”之稱。外表褐色或黑色,直徑1.5-8cm,與菌絲連線處有圓形凹窩,菌核長成後逐漸與菌絲脫離聯繫,呈“肚臍”狀。菌核內部白色,肉質綿軟,有類似雞(土從)菌的香氣。味甘甜。菌核上端有柄懸著於白蟻穴上壁,並與假根相連。假根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直徑2-3mm,外表黑色,內部白色,常有分枝,曲折蔓延生長於泥土中。其上與子座柄部相連,子座散生或群生於地面,多單枝,偶有從柄部分枝者,呈圓往形,連柄高4-18cm,柄長1-6cm,直徑2-5mm,外表黑色,內部灰白色,中心黑色。子座棍棒狀,長3-12cm,直徑2.5-7mm,中部稍粗,頂端圓鈍,初生時灰白色,後變為褐色,外表有疣狀突起的子囊蓋,子囊殼橢圓形,埋於子座外層,子囊蓋外突,疣狀孔口黑色,子囊孢子眾多,類球形,熟時黑褐色,側絲單根或分枝。
生長環境
烏苓參生長在竹林、樹林陰涼的山丘坡地或河堤土坡的黑翅土白蟻廢巢中,烏靈參是吸取了白蟻廢巢中全部的營養而生成的-種“腐生菌”。
分布範圍
烏靈參主要產於四川、雲南、廣東、浙江、江西、江蘇、台灣等地。
藥用價值
烏岑參為補氣之藥,能“除濕、鎮驚、利小便、止心悸、催乳、補心腎、治失眠、吐血、衄血及產後失血等症。廣東民間用以治跌打損傷,並有諺云:“不怕跌得凶,只怕吊金鐘”。
【化學成份】含多糖,蛋白質,及鐵、錳、錫等微量元素。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心;肝;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安神;止血;降血壓。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麻油調敷。
鑑別
1:黑柄炭角菌分子座及菌核兩部分。上部子座單根和分枝,高3-15cm,長棒狀或近圓柱狀,內部實,近白色,外部暗色,灰褐色至黑褐色,頂端純圓,長1.5-12cm,粗0.2-0.5cm,粗糙。柄長1.3-6cm,粗0.2-0.3cm,有縱皺,基部延伸呈根狀。子囊殼突起,半埋生,呈長方橢圓形,680-780×310-400µm,孔口疣狀,暗黑色。子囊呈圓筒狀。孢子近橢圓形,不等邊或半扁球形,褐色,4-5.2×3.6-3µm,菌株菌絲呈白色毛狀、細長。菌核與假根下端相連,卵圓形,表面粗糙,褐色至黑色,外部有一層黑褐色皮部,內部白色,直徑5-7.5cm×3-6cm經4-5天之生長後,又可交織形成一種金黃色的「原基體」小顆粒,其形狀與雞樅菌極為近似,此金黃色的「原基體」,會自行分化成「黑柄炭角菌」的小菇蕾,且很快的發育形成黑色長棒形的「黑柄炭角菌」子實體,確定非雞樅菌之原基體,吸附在龍架上原基體會逐步長大,最大的直徑有15-20公分。
2:黑柄炭角菌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鑑定,並編錄到中國出版的《中國大型菌種》。菌株編號:22X-2001,菌株由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三十年,保藏中心登記入冊編號:CGMCC No.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