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棲曲·沙棠作船桂為楫》是南朝梁蕭繹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作品全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沙棠[1]作船桂[2]為楫[3],夜渡江南採蓮葉[4]。
復[5]值[6]西施[7]新[8]浣紗[9],共向江乾[10]眺[11]月華[12]。
注釋
[1]沙棠:木名。木材可造船,果實可食。《山海經·西山經》:“﹝崑崙之丘﹞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2]桂:桂木。香木。
[3]楫jí:舟楫。短的船槳。《韻會》棹,短曰楫,長曰棹。
[4]蓮葉:蓮子與荷葉。
[5]復:又,再。
[6]值:逢遇。恰值,正趕上。
[7]西施:亦稱“西子”,春秋末年越國人,為春秋時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後人用以代稱美女。西施浣紗。
[8]新:剛剛。重新。
[9]浣huàn紗:浣洗薄紗。
[10]江乾:江邊;江岸。乾,涯岸,水邊。
[11]眺:眺望。
[12]月華:月光,月色。月亮的精華。月光,月色。
作品賞析
此詩是蕭繹《烏棲曲》的第三首。詩中選取的“沙棠”、“桂”、“芙蓉”、“石榴”等意象不僅明亮奪目,而且富於高貴、典雅、恆久、熱烈的象徵意義,與詩人所要表達的酣暢淋漓、天長地久的愛情蘊意暗合,可謂渾然天成、巧奪天工。
水鄉江南,自來迷人;清水盈盈,蓮葉田田。微風吹過,蓮葉婆娑起舞;月光灑下,水天一片朦朧。魚兒在嬉戲,忽東忽西,惹得人的心魂亦隨著它游弋不止。一隻船划過來了,又一隻船划過來了。兩隻船並靠了攏在一起。螢火蟲如風一般穿梭往來傳遞著綠火;蛙兒不住口地鳴叫,仿佛為誰鼓動著什麼。
船是稀有的沙棠作成的,入水不沉;楫是用名貴的桂木製作的,芳香四溢。夜,賦予這一切清新、靜謐、美好恬人的氣息以及神秘與朦朧,連人和事也是神秘一團。
他們是採蓮與浣紗的。可是,他們真的是為採蓮與浣紗而來嗎?直至“復值西施新浣紗”才撩開夜幕,漸露蓮心。“西施”二字,點明採蓮者不是女性,而是年輕的後生。原來這採蓮浣紗的是一男一女。值,遇也。新,剛剛,恰。這位剛來,那位恰到。“復值”明白說出這場見面是邂逅相遇。邂逅成遇,那人竟漂亮得出奇,不遜於越國的美女西施,怎不令他感到意外的欣喜?
似乎是出於偶然,全出無心,但於夜間乘沙棠船搖桂木楫出來者,其志必不在採蓮,必然多少懷著一些朦朧的企盼、一些異樣的追求。“復”字透露出“夜渡江南採蓮葉”這一行為本身對他而言也是很愜意的,有著嘗試的歡樂。從這層的意思及下文看,“蓮”未必不含有“憐”的隱約含意。只是,他起初的無意盼求沒有這樣具體明確。
“共向江乾眺月華”,月光明媚,一瀉千里,夜已不再神秘,天上和水上亦明朗起來,不期而遇的一男一女,正划著船兒,走向水天盡頭、月光深處。採蓮的不採蓮,浣紗的不浣紗。本是無心相遇,如今倒像有情相約一般。可見,原本各自懷著採蓮、浣紗之外的想望,才心通靈犀一點,“交楫”如故。而採蓮、浣紗固然不是目的,“眺月華”也僅是一個絕美的藉口。青春少艾,心中做著許多夢的男女,在蓮間,沙棠舟上,明月光下,正有幾多情思要傾述吐露,豈是一個“眺月華”所能瞭然?妙在詩人也不說出、不點破,只肖其自己的口吻,聲態宛然,妙趣無窮,含蓄得如月。明月似乎向我們揭示了一些,卻同時掩蓋了許多。它如此光明皎潔,引導採蓮、浣紗的人走向前方,卻又把他們沐浴在月光中只露出輪廓。它的出現,不僅令詩的意境空靈幽美,同時使詩的情感和趣味健康向上。
作者簡介
蕭繹(508年 - 554年),蕭衍第七子,初封湘東郡王,後任侍中、丹陽尹。普通七年 (526)出任荊州刺史,都督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諸軍事,控制長江中上游。曾做過將軍、太守、刺史等官職,公元552年登基做了皇帝,稱梁元帝。梁元帝不但治國有方,而且還完成了大量學術著作,如《孝德傳》 、 《忠臣傳》 、《注漢書》 、 《周易講疏》 、 《老子講疏》 、 《全德志》 、 《江州記》 、 《貢職圖》等。《梁書·元帝本記》稱讚他:“博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思敏捷,無人能和他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