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建校年代:1956年
所在城市: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學生人數:18 500人
中國教育部是否認證:獲得認證[2]
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
葉卡捷琳堡 )(Ураль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утей сообщений)包括 56 個學科, 6 個全日制教學的系,
函授 、函授課程,夜校和
遠程教學 。 學校有葉卡捷琳堡大學裡最好的體育運動中心。 學校的圖書館部門包括:網際網路室、計算機室、電訊中心、語言中心、運動場、學生俱樂部、印刷廠、食堂和自助餐廳、門診部。 預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有在校住宿需要的,學校提供環境優雅的學生公寓。
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葉卡捷琳堡)成立於1956年,當時叫做烏拉爾鐵路運輸工程機電學院,1994年學校更名為烏拉爾國立交通研究院,1999年學校獲得了大學資質,改名為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
葉卡捷琳堡 )。學校現在有6個系(35個教研室):電子機械系、機電系、機械系、運輸過程管理系、建築系、經濟與管理系,主要專業有:建築、陸地運輸系統、管理、人力與社會資源管理、社會和經濟系統管理、商業貿易、經濟、經濟理論與世界經濟、運輸經濟、電工學,電機學和電子工藝、電力工程、車廂、鐵路建設、機器製造工藝、運輸工具維護、環境保護、自動化與管理、信息與計算技術、套用信息學、套用數學、物理系統分析與管理、哲學和文學、歷史。學校提供多層次的高等教育:學士—碩士—副博士—博士,專家—
副博士 —博士。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100名高水平的專業教師, 其中包括74名博士,330名副博士[1]。
專業設定 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開設的專業課程有:
國際貿易;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世界經濟;
會計與審計 ;物流;環境工程;經濟理論;
金融管理 ;信息系統和技術;信息編程和技術;套用信息學;信息技術安全;歷史;
社會哲學 ;地址生態學;自動化,遠程控制和鐵路運輸通信;列車的運營保障;
鐵路運營 ;運輸設備和系統的操作;
運輸過程 技術保障;電氣鐵路運輸;交通工程和安全;鐵路橋樑和隧道建設;工業與民用建築;技術工藝和生產安全;機電一體化;鐵路機車設計;動力與電氣工程;鐵路機車設計等[3];
院系設定 -經濟管理系
- 電氣工程系
- 運輸管理系
- 機械套用系
- 建築工程系
學制與學費 預科 1年 學費:約為2000美元/學年(學習科目:俄語、數學、歷史、專業課基礎)
本科 4年 學費:約為2800美元/學年
碩士 2年 學費:約為2700美元/學年
博士 3年 學費:約為2500美元/學年
住宿:110 - 160人民幣/月(按開暖氣和不開暖氣時期計算)
學校為品學兼優的留學生設有獎學金,每年獲取獎學金的外國留學生約占總人數的30%。
學校設施 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擁有現代化科教一體的教學樓,共有8座設施完善的宿舍樓,為留學生提供雙人房間,房間帶家具,冰櫃等配套設施。宿舍每層12個房間,配有公共廚房,廁所和浴室。住宿費可按月繳納,也可根據個人情況一次性繳納若干月份。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為暖氣供應期,費用每月約160人民幣;5月到10月無暖氣供應,費用每月110人民幣。
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
葉卡捷琳堡 )還專門為在校學生提供免費的網路信號,整個校園的每個角落和學生公寓的每個房間都有免費WIFI信號覆蓋,滿足學生和教職工的課餘生活和工作需求。醫療中心,足球場,游泳館,健身房,洗衣房一應俱全。經過教職員工和師生們多年不懈的努力,如今的
烏拉爾 國立交通大學已經成功躋身俄聯邦著名高等學府行列,是一所在烏拉爾地區領先,全俄羅斯爭先,
獨立國協國家 一流,著眼在國際舞台更上一層樓的俄羅斯國立公辦綜合類高等學府[3]!
學校特色 烏拉爾 國立交通大學是俄羅斯聯邦國家交通部定點合作單位,為國家級交通運輸科研機構,為俄羅斯的國家交通運輸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傑出的人才。
合作夥伴 – 大型的俄羅斯和外國企業:俄羅斯鐵路公司,西門子AG集團,Sinara運輸器械公司,烏拉爾汽車廠等。
課餘生活 在
烏拉爾 交大學生有豐富的課餘生活。學校現有舞蹈社團,舞台劇社團,搖滾樂社團,文學社團等9個社團。除此之外學生們還可以從事多種體育活動,如皮划艇、帆船、游泳、輕競技運動、射擊、拳擊、大學生賽艇、籃球、排球、
健美操 、瑜伽、桌球、象棋等頗受歡迎[3]。
國際合作 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
葉卡捷琳堡 )非常重視在國際大舞台上的協同發展,積極尋求國際區域間發展項目,並與許多外國大學和機構進行合作。當前有來自中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立陶宛,烏克蘭,
葡萄牙 ,哈薩克斯坦,
亞美尼亞 ,
烏茲別克斯坦 的留學生在烏拉爾國立交通大學深造學習。
目前在我校會定期舉辦與外國代表團和外籍教授開展的研討會,論壇,會議和學術講座。現階段烏拉爾交大與國外大學合作方式主要有互派學生到對方學校進行短期交流學習,互派教職員工進行學術科研工作的提升,並正在開展在政府達成的人才輸送協定下,經由雙方教育部許可,與國外知名高等學府開展“2+2”,“1+3”等多種學生培養模式,以及編制模式下的“
雙文憑 ”學位聯合培養高等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