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烏拉哈鄉轄11個村民委員會:集豐、新豐、慶豐、海豐、保豐、聯豐、牧業、十三號、青山、八台溝、東小河,65個村民小組,10889人,其中少數民族94戶,274口人,鄉黨委下設13個黨支部,共有498名黨員,轄區內有4所國小,總耕地面積8.7萬畝,其中水澆地1.2萬畝,財政稅收2005年實現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00元。
歷史沿革
烏拉哈鄉是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中由原烏拉哈鄉與新風鄉合併成立的。原新風鄉在新中國成立前歸豐鎮縣第四區。1948年10月改歸豐鎮縣三區(官村)管轄,管轄2個村公所,即北大梁村公所、米家村公所。1950年,米家村公所改為枳芨灘鄉,北大梁村公所改為海扶鄉。1951年,枳芨灘改為德力生塔拉鄉。1953年,劃歸正黃旗一區, 1954年,改歸察右前旗一區公所,仍轄海扶鄉、德力生塔拉鄉兩小鄉。1956年,德力生塔拉鄉改稱為郝家村鄉。1957年,海扶鄉、郝家村鄉兩個小鄉合併成為郝家村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與烏拉哈鄉合併成大公社即烏拉哈烏拉公社。1962年又從烏拉哈公社分開,名稱叫郝家村公社。下設兩個大隊,即海扶大隊,郝家村大隊,1964年調整為4個生產大隊,即集豐、新豐、海豐、慶豐大隊。1964年8月改稱為新風公社。1984年4月改為新風鄉,2001年6月撤消。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發展迅猛,個體工商業網點35家,形成以農畜產品加工,制磚業、第三產業為主的良性發展格局,畜牧業以奶牛、肉羊為主養品種,其中奶牛飼養量720頭,肉羊存欄1800頭,種植業以玉米、馬鈴薯、甜菜、瓜菜、飼草料為主栽品種,農作物播種面積4.7萬畝,生態建設以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工作為主,共完成生態建設項目工程75200畝,可利用草場9.6萬畝,林地3萬畝,原有風蝕沙化面積8.5萬畝,占全旗風蝕沙化總面積6.5%,風蝕沙化治理面積達到總治理面積80%以上。
基礎設施
烏拉哈鄉2004年全鄉總耕地面積為8333.98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26.26%,其中水澆地為675公頃,園林地2034.63公頃,牧草地11199.84公頃,林木品種主要以檸條為主,其餘還有楊樹、柳樹、榆樹、山杏、枸杞等。全鄉境內明水資源豐富,有大型河流四條,即隆盛莊河、謝家溝河、清水河、烏拉哈河。這些河流都由東南向西北匯入黃旗海。烏拉哈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磚瓦粘土、玄武岩,部分地區還蘊藏金剛砂石、鐵等。全鄉交通便利,土黃公路(土鎮至黃茂營)由西向東北方向橫貫全鄉;興隆公路(興和至隆盛莊)斜穿東南部的十三號、八台溝2個村地界;集豐公路(集寧至豐鎮)由西向東南方向經過大九號、新風、慶豐3個村境內。公路之間又和鄉間路相連,構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旅遊
烏拉哈鄉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境內人文景觀眾多,其中有聞名國內的新風廟子溝古人類遺址、萬畝草灘等旅遊資源是有待開發的旅遊處女地,對來該鄉投資興辦奶站、磚廠、秸稈加工等企業,將在稅收、土地徵用、證照辦理、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十分優惠的政策。
發展
烏拉哈鄉新的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鄉上下圍繞黨建抓經濟,抓好經濟促發展,紮實有效地推進全鄉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緊扣發展第一要務,提升發展理念、拓寬發展思路,抓住機遇,與時俱進,該鄉按照“調整結構、主攻特色、建設基地、產業經營、夯實基礎”的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抓住“畜牧、生態”兩大優勢產業,重點發展奶牛、肉羊、馬鈴薯、瓜草、飼草料五大主導產業,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健全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全鄉的農牧業產業化進程,農村經濟不斷增強,財政稅收逐年增長,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為烏拉哈鄉的全面發展,強鄉富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