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獅是一種食肉目、貓科類生物,體長約160—250厘米,尾長約70—105厘米,體重120—240千克,雌獸體形較小,一般只及雄獸的三分之二。分布於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北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干達獅
- 拉丁學名:Panthera leo nyanzae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食肉目
- 亞目:裂腳亞目
- 科:貓科
- 亞科:豹亞科
- 族:獅族
- 屬:豹屬
- 種:獅
- 亞種:烏干達獅
- 分布區域: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北岸
- 命名者及時間:Heller, 1913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繁殖方式,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體長約160—250厘米,尾長約70—105厘米,體重120—240千克,雌獸體形較小,一般只及雄獸的三分之二。雄獅頭寬大而渾圓,吻寬,眼睛炯炯有神,閃射著犀利而威嚴的光芒。頜下的長觸鬚和短鬍子均為白色,耳圓且直立,耳背為黑色。體軀輕捷而矯健,四肢粗壯而結實。體毛呈棕黃色至暗褐色,隨著性別、年齡和個體不同而有差異。雄獸頭項生有長毛,頸部、肩部都披拂著長長的鬃毛,一直下垂到喉部、前胸至前腿基部,鬃毛的顏色一般比身上的棕黃色較深,呈深褐色或黑色。雌獸沒有鬃毛。雄獸和雌獸的尾端均有黑色球狀束毛,內藏骨質硬包,就像一個黑色絨毛團。獅的爪子能夠抓傷和逮住拚命掙扎的獵物,上頜裂齒呈剃刀狀,適於撕咬和切割獵物的身體。
棲息環境
多生於草叢或岩洞中。
繁殖方式
雌獸的懷孕期為105—116天,每胎產2—5仔,也有多達7仔的,初生的幼仔體重約為0.5千克,眼睛看不見東西,15天后才能長牙,身上有深褐色的斑點或條紋,約半歲後逐漸消失。
生活習性
一般出獵的時間是夜晚或清晨涼爽的時候,喜歡在夜間獵食。獵物中包括羚羊、小羚羊、牛羚、斑馬、水牛、長頸鹿、大象幼獸、河馬、河馬幼獸,也包括狒狒、兔、鳥,有時甚至魚。獵物被捕獲後按群內地位的高低捺食:首先是雄獅,然後是地位最高的雌獅,幼獅最後。往往會因此產生群內的地位爭端,這樣的爭鬥往往會導致受傷。
分布範圍
分布於烏干達維多利亞湖的北岸。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