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烏孜別克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烏孜別克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烏孜別克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孜別克族傳統體育
烏孜別克族概況,烏孜別克族歷史,烏孜別克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摔 跤,賽 馬,擊 木,
烏孜別克族概況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多數居住在伊寧、塔城、喀什、葉城、烏魯木齊等地。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烏孜別克族人口為12370人,為國家重點扶持的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烏孜別克族現在大多已不使用本民族語言。住在城市和農村的烏孜別克人多使用維吾爾族語,住在牧區的多使用哈薩克語,一般幹部、知識分子都兼通漢語。烏孜別克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但和語言一樣已很少使用,而是分別使用維吾爾文、哈薩克文,在知識分子中許多人兼通漢文。
烏孜別克族歷史
“烏孜別克”是該族的自稱,最早來源於14世紀金帳汗國的統治者烏孜別克汗,《元史》中稱作“月即別”“月祖別”。14世紀上半期,原屬於蒙古帝國四大汗國的金帳汗國(又作“欽察汗國”),在烏孜別克汗統治下國力強盛,因此該國亦被稱為烏孜別克汗國,其軍民也被稱為烏孜別克人。15世紀金帳汗國瓦解,原來作為其組成部分的白帳汗國逐漸強大,並占據了今西伯利亞西部和哈薩克斯坦的廣大地區,居民主要是各種不同來源的突厥——蒙古遊牧民,他們都被籠統地稱作烏孜別克人。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白帳汗國的一部分烏孜別克遊牧民在昔班尼汗率領下,南下進入中亞農業地區,先後占領了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塔什乾等城市,推翻了帖木兒王朝,與當地操突厥語、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逐漸融合,形成了中亞的烏孜別克人。
18世紀50年代,清朝統一新疆。中亞烏孜別克人,特別是來新疆經商的商人日益增多,當時被稱為“安集延人”“浩罕人”“布哈拉人”等,其中部分人逐漸在當地定居,這就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傳統體育
烏孜別克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其歷經幾百年滄桑歲月和勤奮開拓,仍保留著自己獨特鮮明的民族文化。烏孜別克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多在傳統民族節日裡舉行,由於長期和其他兄弟民族雜居相處,其傳統體育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大體相同,主要代表性的傳統體育項目有摔跤、賽馬、叼羊和擊木等,這些活動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代表性體育項目
摔 跤
摔跤,原為烏孜別克族一項傳統的民俗性娛樂活動。其在烏孜別克族民間的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相沿成習,逐漸發展成為民眾性的民間體育競技項目。
烏孜別克族摔跤比賽的時間、地點甚至規則都較為隨意,大凡眾人聚在一起,只要有比較鬆軟的土地,就可擺開架勢摔上幾跤。摔跤時一般不分體重級別,有時一跤定勝負,有時則施行三跤兩勝制。但凡有傷害對方的動作都算犯規。
賽 馬
生活在新疆地區的烏孜別克人,馬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夥伴。同時,馬也被視為力量和速度的象徵,因而備受烏孜別克族人民的喜愛。長期以來,賽馬已經成為烏孜別克族傳統的民族性體育活動。
烏孜別克族賽馬項目,分為男子和女子兩大類型。但多數情況下,比賽的騎手多還是以男子為主;比賽的參與者一般年齡不限;而參加比賽的馬匹,在賽前還要進行幾個月的挑選和訓練;賽馬比賽的場地一般為平坦的大草場,原為直線跑,後改為環形,賽程一般為10~30公里。
賽馬比賽之前,各參賽隊的領隊要帶領騎手繞場兩周,同觀眾見面;騎手們頭戴花帽,或者裹上藍色或粉紅色的絲綢頭帕。他們個個左手引韁,右手執鞭,顯得精神抖擻;參賽馬匹不具馬鞍,經騎手精心打扮,額頭翹起“朝大辯”,鬃毛編成辮子,紮上鮮艷的綢帶,馬尾打結捲起。遠遠望去,整個賽馬場上,匹匹賽馬毛色油亮,打著響鼻,急不可待,躍躍欲試,更增添了賽場熱烈而緊張的氣氛。
參賽騎手繞場完畢後,人馬一字形排列於起跑線上。隨著裁判的一聲令下,群馬如箭離弦,風馳電掣。騎手們縱馬揚鞭,你追我趕。觀眾們大聲喝彩,聲震原野。當一匹匹賽馬疾馳之時,騎手們低伏馬背,一面揚鞭催馬,一面嫻熟地揩試著奔馬眼帘周圍的汗水,因為汗水流進馬眼裡會直接影響馬的速度。
壯觀的比賽場面,人山人海歡呼跳躍的觀眾,其吶喊聲如大海潮湧,響徹整個賽場。比賽結束後,取得名次的騎手依次排列於指揮台前受獎。獲得優勝的騎手享有很高的榮譽,受到烏孜別克族愛戴和崇敬。
擊 木
擊木活動,是近代以來流傳於烏孜別克族民間並深受人們喜愛的運動項目。
擊木比賽活動的淵源,其實最早是由塔塔爾人於1851年從俄國引進到伊寧地區的。因為它對場地和器具的要求簡單,又有利於增強臂力、培養目測力和判斷力,所以很快就在伊寧地區普及起來。到了近代,這一項目逐漸成為烏孜別克族聚居地廣泛盛行的體育活動之一。
擊木比賽的器具,分小木柱和擊木棒,皆為木製。其中,小木柱長18厘米,直徑約5厘米,共10根,每隊5根;擊木棒長約80厘米,一頭直徑約7厘米,一頭直徑約5厘米。每兩根擊木棒編一個號,每個隊員配備兩根同號棒。
擊木比賽場地,為長22米,寬6米的長方形。場地正中畫一中線連線兩條邊,中線兩邊隔1.5米各畫一條平行線作為起步線。場地兩底線中心點上各畫3米見方的區域作為擺木區,擺木區平行於中線的一條邊線叫初次進攻線。
比賽分甲乙兩隊進行,每隊人數相等,可以單數,也可以雙數。比賽開始後,甲方隊員依次從乙方擺木區初擊線後面向本方擺木區內擺成圓形的小木柱擲擊。擲擊時,只要將任何一個小木柱擊出擺木區外,即可移至中線處繼續擲擊,直至將其餘小木柱擊出擺木區外。然後,再另擺一個圖形,並再從初擊線處開始擲擊,先擊完所商定的某一種圖形的隊或人為勝者。如果先擊的一隊首先擲擊完小木柱,後擊的一隊在最後一輪中也緊接著擊完小木柱,則判所剩擲擊棒多者為獲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