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奴耳鎮

烏奴耳鎮

烏奴耳,史稱烏諾爾,烏諾里,是滿語美麗富饒的意思。烏奴耳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處於北緯48°27′~49°00′,東經120°52′~121°42′,距市區63公里,東臨博克圖鎮、南接綽源鎮、西至鄂溫克自治旗,北連免渡河鎮。轄區面積2229.5平方公里,其中鎮區3平方公里,烏諾爾里河境內流過,濱洲鐵路和301國道貫穿全境。烏奴耳鎮是烏奴耳林業局局址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奴耳鎮
  • 外文名稱:Wunuer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
  • 下轄地區:伊列克得
  • 電話區號:0470
  • 郵政區碼:022150
  • 地理位置:大興安嶺西坡
  • 面積:2229.5平方公里
  • 人口:11082人(2010年)
  • 氣候條件:寒溫帶
  • 著名景點:烏奴耳侵華日軍要塞遺址
  • 火車站烏奴耳站
  • 車牌代碼:蒙E
建制沿革,建國前,建國後,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野生動物,礦藏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生態建設,歷史文化,

建制沿革

建國前

清代為齊齊哈爾至呼倫貝爾驛站的第八台,因該站附近有烏諾爾里河,故稱“烏諾里”。
1903年中東鐵路運營時,設站取名烏奴耳,實為同義異寫,而當時的烏諾爾里鎮便隨之而改為烏奴耳鎮。

建國後

建國前該地區原屬索倫旗,1950年劃歸喜桂圖旗屬免渡河努圖克,
烏奴耳鎮烏奴耳鎮
1984年析建烏奴耳鎮。
2006年撤銷烏奴耳鎮,將其原管轄的行政域整建制和原牧原鎮原管轄的行政區域併入免渡河鎮,烏奴耳設辦事處。
2010年恢復烏奴耳鎮建制。

行政區劃

烏奴耳鎮下轄2個社區:烏東社區和烏西社區。3個經管會:新村經管會、機械化經管會、興安嶺經管會和1個村:伊列克得村。
駐在單位有:烏奴耳林業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烏奴耳鎮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處於北緯48°27′~49°00′,東經120°52′~121°42′,距市區63公里,東臨博克圖鎮,南接綽源鎮,西至鄂溫克族自治旗,北連免渡河鎮。轄區面積2229.5平方公里,其中鎮區3平方公里,烏諾爾里河境內流過,濱洲鐵路和301國道貫穿全境。烏奴耳地處濱洲鐵路與301國道的交匯處,鎮境內的興安嶺隧道是濱洲鐵路的最高點,又是中國北京至俄羅斯莫斯科國際列車的必經之地,也是進出大興安嶺林區的門戶,更是歷史以來戰爭雙方的必爭之地,有著獨特的區位。
烏奴耳鎮

地形地貌

烏奴耳鎮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西北坡,為高原型地貌,境內多山,森林密布,鎮區坐落在呈南北走向的山谷地帶,土壤主要以棕色、針葉林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草甸土為主。土質肥沃,適合種植小麥、大麥、油菜和薯類等農作物。
烏奴耳鎮烏奴耳鎮

氣候特徵

烏奴耳鎮屬於大陸性寒溫帶森林氣候,春秋季乾燥多風,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常有旱情,年降水量374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640小時,平均氣溫-2.9℃,無霜期95天。

水文

鎮內有西嶺口,哈拉溝,烏山西溝匯流烏尼日河,向北流入免渡河,屬額爾古納河流域。

自然資源

烏奴耳鎮植被覆蓋率達92.8%,境內多山,森林茂密,溪流縱橫,其中林地面積134290公頃,耕地面積5200公頃,自然草場面積6600公頃,天然林面積1341.75公頃。
烏奴耳鎮烏奴耳鎮

植物資源

主要樹種為落葉松、白樺、興安杜鵑、稠李子、山頂子等十餘種灌木。

野生動物

野生動植物有經濟價值的達500餘種,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珍貴動物11種。

礦藏資源

林下礦產資源有17種,其中非金屬礦12種,礦床,礦(化)點21處,金屬礦產5種,礦(化)點9個,以開發利用矽石、珍珠岩、水泥和白灰。

人口民族

烏奴耳鎮現有常住人口3077戶,7282人。有蒙、漢、回、滿、朝鮮、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14個民族。

經濟

由於烏奴耳地區交通便利,森林、草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多年來形成了以小麥、油菜、馬鈴薯為主的種植業;以奶牛、肉牛、羊育肥為主的養殖業;以林木和農畜產品加工為主的林區加工業;以濱洲鐵路和301國道為主線的路邊商貿服務業的產業格局。
烏奴耳鎮烏奴耳鎮
2003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五個一”工程,帶動非公有制經濟和農牧業齊頭並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地方工業增長值為1287萬元,財政收入達到359.4萬元,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745元,招商引資、“五個一”工程超額完成市里下達的各項經濟指標,城鄉居民存款達8187萬元,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有所上揚。
現有駐在單位21家,個體工商戶260餘戶。

社會事業

2003年,小城鎮改造與建設在烏奴耳林業局、蒙西水泥有限公司的大力援助下,鎮政府組織力量,疏通防火巷道175條,共25300延長米,挖排水溝4000延長米,修墊北頭砂石路2000延長米,清運鎮區生活垃圾1 200餘立方米,新修沿街垃圾箱(池)20個,調整和加強衛生隊伍,加快城鎮用電、通訊、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廣大民眾的生活質量。
烏奴耳鎮烏奴耳鎮

生態建設

2003年,結合林業實施天保工程,治理東山水土流失,補植退耕還林苗木,退耕還林工作代表牙克石市接受自治區的檢查驗收,得到充分肯定。疏通河西危橋段河道,排除東山危石,發展生態農牧業,逐步走上以農養牧的道路,全鎮牧業年度大小牲畜存欄13032頭(只)。

歷史文化

烏奴耳是滿語或蒙古語“美麗富饒”之意。侵華日軍把目光投向這裡,在這裡候築了龐大的要塞群,是當時侵華日軍在華修建的最大軍事要塞。烏奴耳要塞於1944年開始修築,分為烏奴耳陣地、博克圖陣地、免渡河陣地、牙克石陣地。向南與阿爾山要塞陣地犄角相望,向北至與陳巴爾虎旗接壤的莫拐地區,縱深近200公里。沿著濱州鐵路及依託山脈走勢修建近400個永備工事及大量野戰陣地、附屬設施。
烏奴耳日軍防禦工事烏奴耳日軍防禦工事
要塞群修建於1932至1944年,烏奴耳侵華日軍要塞遺址修築於1944年,整個要塞分布在1100平方公里範圍內,東至興安嶺、南至腰房子、西至高吉山,北到五道梁子。要塞主要設定在濱州鐵路及隘口、公路兩側高地上。為日本關東軍用來抵禦中國軍隊和蘇聯紅軍穿越大興安嶺東進的防禦性軍事工事。被日本人稱其為“馬其諾防線”。
烏奴耳日軍防禦工事是由地表工事及地下工事組成。主陣地位於烏奴耳二道梁子一帶,制高點海拔在1100米左右,制高點最大的碉堡東西長足有40米,南北寬有20米,碉堡有5個出口。與這個碉堡緊緊相連的是兩個小碉堡。在碉堡南側500米左右是一個巨大的地下屯兵工事,它上面的迎風口多達十幾處。碉堡西南1000米左右是一個大蓄水池,長8米、寬8米、深4米。
輔助陣地設在頭道梁子、五道梁子及新南溝、伊列克得、免渡河、卓山、牙克石等地。要塞圍繞山體構築碉堡、指揮所、觀察所、交通壕、蓄水池等近400個永備工事及野戰附屬設施,可容納3個師團的兵力。
1945年8月,工程設施停止修建,蘇聯出兵東北,炸毀了部分工事,現在依然清晰的可見,被炸毀的烏奴耳日軍要塞群碉堡炮台所留下的斷痕,為90-120厘米的混凝土構造,稜角分明。這些被炸的碉堡從下往上與周邊的山體融為一體,隱蔽性極強。2006年9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四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惡魔般的工事記錄了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記錄了中國勞工的血淚控訴。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對中國所犯下的罪行的鐵證,是揭露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所犯罪行的有力物證。
烏奴耳日軍防禦工事烏奴耳日軍防禦工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