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拜城縣的《劉平國治關亭誦》碑上曾指出,東漢時,龜茲左將軍劉平國不僅在拜城黑英山盆地修建關亭,而且還修建過“東烏壘關城”,足證在東漢時期於龜茲東境確有烏壘關城,以保護設於乾它城的西域都護府。到了唐代,安西大都護府遷設龜茲後,統轄疆城遠較漢朝大,氣勢更加恢宏,拱衛安西都護府的軍事設施,自必更加嚴密,烏壘關的設立必然更加迫切。1971年冬,輪台縣在拉伊蘇河口興建水庫時,曾發現在拉伊蘇河口西岸的黃土台地分布有唐代古墓群,在一座墓葬的棺木上曾有“安西大都護府”“守捉”“烏壘關”等字樣,這說明在唐代時期作為拱衛安西大都護府的烏壘關依然存在。
既然“烏壘關”三字就在拉伊蘇河口處發現,也可設定烏壘關就建在拉伊蘇河口兩岸。因為拉伊蘇河源於天山山脈,到下游兩岸分布有很厚的黃土堆積台地,河道到此切割很深很寬,最寬處可達400餘米,形勢甚為險要。位於東岸的守捉城及漢唐烽火台均還聳峙,而當時在拉伊蘇河東西兩岸修建烏壘關城,成為安西大都護府東境安危之所系,自在情理之中。核古今形勢,烏壘關設立在拉伊蘇河兩岸最為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