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塘(王安石七言絕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塘》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詠江西烏塘柘岡春景。首句描寫烏塘盈盈春水與堤岸平齊的美好風光。第二句寫遊人如雲,各攜食具、酒器嬉遊堤上的熱鬧情景語言於平易中見凝鍊。後二句點出辛夷花盛開如雪的柘岡西邊,是詩人最為喜愛的處所。全詩格調輕快,表現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烏塘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王臨川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烏塘
烏塘渺渺綠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攜。
試問春風何處好?辛夷如雪柘岡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烏塘: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十一:“烏石岡距臨川(今屬江西)三十里,下有塘,王介甫詩‘烏塘渺渺綠平堤······’”
⑵渺渺:悠遠貌,此指水大而廣。綠:一本作“淥”。
⑶辛夷:香木名,花有紫、白兩種,白者稱玉蘭,亦稱望春、迎春。此處指玉蘭。柘(zhè)岡:在江西金谿縣西之十里,與臨川靈谷山相接,上有王安石讀書堂。

白話譯文

浩渺的烏塘一望無際,盈盈綠水與堤岸平齊,堤上行人手持各類器具,在這美好時令遊樂嬉戲。若是問我何處春光最好,就在玉蘭開如白雪的柘岡以西。

創作背景

烏塘是王安石的祖塋所在地,也是他早年讀書的場所,這首詩很可能作於作者早年遊覽烏塘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即興小詩以活潑輕快的音調,唱出了一曲春的讚歌。
詩從烏塘寫起:“烏塘渺渺綠平堤。”表明這一塘美麗的春水。“渺渺”,不僅暗示烏塘口面大,也使讀者恍若看到那塘中渺遠迷離的景象。“綠”,又令人感到春意盎然;讀者透過這水中之綠,會自然地聯想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江南春》)。這個“綠”字,與詩人名句“春風自綠江南岸”的“綠”,差可媲美。
次句寫遊人:“堤上行人各有攜。”“各”字點出遊人之多;“各有攜”,很像那“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熱鬧場景。
“試問春風何處好?辛夷如雪柘岡西。”遊人經過堤,到何處欣賞美好的春景,詩人於是指出:在柘岡西。柘岡西的好景,詩中概括為四個字:“辛夷如雪。”辛夷,花有紅白兩種,白者亦稱“望春”、“迎春”、“玉蘭”,尤為可貴。柘岡西的辛夷即屬此種,故詩人用“如雪”來形容。如雪,不僅狀其白,也言其多,使人聯想到春風中的柘岡西坡,茫茫一片,猶如香雪海。無怪那堤上行人,扶老攜幼,紛紛而來。
這首即景小詩,展示出一派春天的蓬勃生機,反映出詩人優遊自得的情趣。

名家評價

張鳴:“詩筆婉約,讓讀者由‘一枝紅杏’,想像出‘春色滿園’,以少總多,餘味深蘊。”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