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仗那

烏仗那

法顯在《佛國記》首次記錄此西域國家名為烏萇國,玄奘《大唐西域記》記作烏仗那國,均為梵文Udyāna(或拼寫作Uddiyana)的音譯,意為花園,地理位置相當於今巴基斯坦國開伯爾-普什圖省斯瓦特縣。另外,《洛陽伽藍記》記作烏場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烏長那,《往五天竺國傳》作烏長國,國人自稱“郁地引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仗那
  • 英文名稱:Uddiyana
  • 所屬洲:亞洲
  • 宗教:佛教
  • 自然資源:金、鐵
  • 主要河流:蘇婆伐窣堵河、印度河
  • 穿著特色:白色的毛氈
國名,民俗,宗教,外交,

國名

法顯在《佛國記》首次記錄此西域國家名為烏萇國,玄奘《大唐西域記》記作烏仗那國,均為梵文Udyāna(或拼寫作Uddiyana)的音譯,意為花園,地理位置相當於今巴基斯坦國開伯爾-普什圖省斯瓦特縣。另外,《洛陽伽藍記》記作烏場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作烏長那,《往五天竺國傳》作烏長國,國人自稱“郁地引那”。
烏仗那
玄奘記述,此國多堅城,王多居瞢揭厘城。經考證,此城為梵文Mangalaor的音譯,故址在今明戈拉市(Mingora,斯瓦特縣的重要城鎮,地理坐標:東經72.886062度,北緯34.772937度,海拔高度984米),位於斯瓦特河(Swat River,玄奘記作蘇婆伐窣堵河)南岸。而“達麗羅川”(Darel Rive,今譯達雷爾河)則是該國舊都城所在地,現今此地屬於巴基斯坦國北部地區(巴控克什米爾,地理坐標中心點:東經73.582220度,北緯35.603122度,法顯記作陀歷國),曾是雅利安支脈的達爾德人(Dardistan或Daradae、Daradrae、Derdae等)的居住地。
地理
烏仗那國地處蔥嶺之中,源自雪山的斯瓦特河,把這裡沖積成山谷平原,而獨特的高山谷地氣候,則適合各種作物生長,不僅盛產葡萄,而且鬱金香花開繁盛。這裡礦產豐厚,出產金、鐵。人民性情和緩,生活崇尚自然,因晝夜溫差較大,隨身披著白色的毛氈成為鮮明的著裝特點,寒時可以裹身,日曬時可以遮陽,睡時更可以當蓋被使用。語言和飲食習慣,與印度中部地區基本相同。

民俗

人民性情和緩,生活崇尚自然,因晝夜溫差較大,隨身披著白色的毛氈成為鮮明的著裝特點,寒時可以裹身,日曬時可以遮陽,睡時更可以當蓋被使用。語言和飲食習慣,與印度中部地區基本相同。

宗教

根據法顯和玄奘的記述,在公元402年-629年這220年間,佛教在這裡的傳播,經歷了寺院從500餘所,到高峰時的1,400餘所,再到“今漸減少”的過程,教義則從小乘向大乘、密宗演變,因此是研究佛教史的寶貴資料。這裡是佛教密宗的發源地之一,對藏傳佛教影響巨大。
烏仗那
右圖為河谷中的Shingardar村,保留了建於公元6世紀的佛塔遺蹟(原塔高18米,基礎深8米,供奉有佛舍利等佛教文物)

外交

中國與此地的文化交流密切。自公元402年初,晉代高僧法顯一行首到此地之後,歷代中土高僧前往天竺求學佛法,都必經於此,其中包括南北朝時期的高僧宋雲、惠生;唐代高僧玄奘、慧超、道琳、玄照等。特別是玄奘大師在歸國途中,過印度河上游時,部分經書被河水沖走,正當他萬分懊惱時,有幸得到烏仗那國的佛寺幫助,他駐留50多天,才得以補充完備了經卷,終為大唐取來了真經。而烏仗那國的曇摩羅尊者,早在南北朝時期,即攜帶佛舍利和經藏到漢地弘法,他通曉漢語,並在洛陽城西興建了法雲寺。北齊時,烏仗那國的那連耶舍法師翻越蔥嶺進入中國,翻譯了多部佛教經典,如:《月燈三昧經》、《菩薩見實三昧經》、《明燈三昧經》、《大悲經》、《須彌藏經》等13部70多卷經書,於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圓寂,世壽100歲。對藏傳佛教有重大影響的蓮花生大師出生於此。
兩國間的外交往來則始自北魏,烏場國曾於永平三年、四年,神龜元年,正光二年,朝貢北魏。到了唐太宗、玄宗時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貞觀十六年時(公元642年),烏仗那國王達摩因陀羅訶斯,曾遣使者獻上龍腦香等貢物,並上表給唐太宗說:“大福德至尊!一切王中上乘的天寶車,能破除一切黑暗。您就譬如帝釋天王一般,能降伏阿修羅王。我由於宿世所種的善根,得以生為釋迦種姓。現在,以此表上拜至尊,並獻上龍腦香等貢物。”天寶四年,唐玄宗冊封烏仗那國的國王為王,此時該國與罽賓國一起,成為唐朝的屬國。
下圖為從斯瓦特河谷地區出土的佛祖像
烏仗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