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祠

烈女祠

烈女祠,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孫家莊鎮大吉村水神山中,為祭祖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而建。據現存碑記載,該廟至遲建於金泰和二年(1202),以後元、明、清三代歷加修繕,才有今天的規模。2004年6月被列為第四批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烈女祠
  • 地理位置:山西省陽泉市盂縣
  • 景點級別:山西省重點文物
  • 亦稱:柴花聖母祠
史料記載,典故傳說,景色簡介,地圖信息,

史料記載

現存於烈女祠的碑刻數量在盂縣僅次於藏山大王廟,大概有以下幾通:明萬曆二十二年《重修廟記》、明天啟六年《重修廟記》、清康熙二十三年《福緣善果》、清康熙五十年《題名柴花聖母祠》、清乾隆五年《柴花聖母祠山門題記》、清乾隆二十八年《新建月台記》、清嘉慶四年《重修廟記》、清鹹豐二年《重修水神山聖母廟碑記》、清同治六年《流霞閣記》、清光緒二十三年《水神聖母廟》、清光緒二十三年《水神山烈女柴花聖母》。烈女祠坐北朝南,依山就勢由低到高構築,形成一組沿中軸線排列的虛實相交、參差有致、左右對稱的建築群。全祠共4所殿院,分為上下兩院,占地面積1340平方米。主要建築依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影壁、木牌樓、儀門、聖母殿,東西兩側建耳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祠西北有兩天然石洞,號曰修真洞、藏身洞,洞南山崖邊建抱泉樓三間。祠內現存清代壁畫105平方米、塑像2尊。烈女祠正殿內供有聖母坐像一尊,高1.5米,端莊慈祥,兩旁宮婦塑像10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雕樑畫棟,兩側牆壁繪山水人物、雲龍花鳥,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祠院周圍的水神山,蒼松翠柏,奇花異卉,瑰麗多姿。春日桃李爭妍斗俏,秋時紅葉五彩繽紛,山水相映,分外妖嬈。

典故傳說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從小性格剛烈,心中十分憤恨,不甘心委身於趙宋,攜宮女數人連夜逃走潛入此山。面對國破家亡的慘景,感復國無望,公主悲憤至極,自縊於水神山抱泉樓側的一棵棗樹下。柴花公主死後,後人念其忠貞節烈,紛紛捐錢、捐物,立廟祀之,名曰烈女祠,亦稱聖母廟,俗稱奶奶廟。每年農曆四月初四,山上都要舉行廟會,以祭祀這位可歌可泣的忠烈女子。關於這段傳說,光緒七年版《盂縣誌》中藝文志《水神辨疑》記載:“水神山即烈女山,廟祀柴花聖母,俗稱周世宗女,秉性貞烈,不欲適人,經於此山為神。舊志言之謂貞烈,為神似也。”
水神山與烈女祠
盂縣這地方高峻多山,進入縣境,滿目的峰巒疊嶂,渾然一個山的世界。記得初到盂縣時,就有友人向我說到城北三五里處有座水神山,卻只以為是個一般祭祀龍王或者因天旱祈雨的小去處,全然未給予注意,及至後來再去盂縣時,又有人說到水神山上還有一座烈女祠,但在我的印象中,認為大不了只是些和古時民間宣揚夫殘不嫁、終身守寡以及貞節牌坊有關的事物。但是,最後讓我始料不及而且大吃一驚的卻是,原來這水神山的烈女祠不但有一個足以讓人心靈震撼的真實歷史背景,而且祠宇廟貌及其山林風光那樣的壯美可人。這水神山從自然形勢看,坐西北而朝東南,形勢頗似一把座椅,屬於那種貴不可言的風水寶地。其主峰海拔在千米以上,兩翼山樑舒展張開。明清時重修過的兩組古建築——一處為祭祀水神的抱泉樓,另一處即烈女祠,一上一下坐落在兩翼山樑的懷抱之中。僅從山間處處可見的蒼松古柏看,山中古蹟之悠久已無疑問。顯然抱泉樓在歷史上始建在先,因為從“水神山”這個古地名就可推測得到;烈女祠雖是後來之物,但其現存規模卻比抱泉樓要宏偉得多。粗略地尋訪了一遍,兩座廟宇中明清兩代的古碑碣,竟然還保存有40餘通,其中屬於烈女祠的為絕大多數,約計35通以上。
烈女祠
從古碑上我們了解到,烈女祠的來歷與五代後周的滅亡有著一段密切瓜葛。
話說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剛剛做了六年皇帝的周世宗柴榮突然病死。只活了39歲的周世宗有過7個兒子,因為前面兩個兒子都被後漢所殺,所以只好讓才7歲的梁王柴宗訓繼承了皇位,是為周恭帝。周恭帝登基不到一年,契丹入侵,於是朝廷即派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北上禦敵,但抵禦契丹的軍隊出發不久,就在距離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不遠的陳橋驛譁變。將士們一致擁戴趙匡胤取代後周小皇帝,而且將早準備好的黃龍袍給趙匡胤穿上。這即是宋初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是為宋太祖,後周皇帝則被封作鄭王,遷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居住。《舊五代史》稱其仍“正朔服色一如舊制”,也就是說,此時已經不再是皇帝的周恭帝及其家族人等,實際上在生活方面還享受著原有皇族的某些待遇。可是,即便是如此,卻還是有一些後周皇室中人或是後周舊臣並不甘心於失敗。比如就在周恭帝禪位不久,原來後周檢校太尉李筠仗著自己手中還有部分兵力,即在澤州(今山西省晉城市)一帶虎視眈眈,拒不承認新生的趙宋政權。據說後周世宗柴榮還有一個女兒,人稱柴公主,她從小習武,性格剛烈,這時看到父親屍骨未寒,幼小的弟弟才登上皇位就被趙匡胤廢掉了,心中十分憤恨,於是就帶了幾名貼身侍女逃出京城,投奔澤州李筠而來。然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李筠並未堅持多久就被宋太祖親征所破,李筠本人也自焚而死。柴公主在這種困境下,只好繼續沿著太行山北逃,最後即落身在盂縣水神山中。水神山水美林茂,地處偏僻,柴花公主和幾個侍女在這裡隱居下來不久,又打聽到原後周舊臣李重進兵據揚州,正與趙宋分庭抗禮,於是又把東山再起的希望寄托在了李重進的身上。可是沒有多久,李重進終究還是城破身亡。在這種情況下,柴公主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她藉故遣散了身邊的侍女,自己則自盡在水神山抱泉樓側的一棵棗樹上。柴公主死後,其剛烈氣節深深感動了當地百姓,所以紛紛捐錢捐物,為她在水神山專建了一座烈女祠,每年到了農曆四月初四,山上都要舉行廟會,以祭祀這位可泣可嘆的忠烈女子。此種風俗一直待續了千年左右。
從種種跡象分析,有關後周柴公主在盂縣水神山的這段感人的故事傳說,應該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五千年中華民族史上著名的人物數不勝數,歷史上的盂縣人民完全可以拉出任何一個比柴公主更有知名度的人物去裝點盂縣山水,而沒有可能憑空編造一個根不存在的柴公主來,還要下這么大功夫祖祖輩輩給予紀念,何況又建了那樣宏偉的一座烈女祠,歷史上多次給予重修。然而,不管千百年來盂縣水神山一帶的人們對柴公主的祭祀是如何的虔誠有加,也不管烈女祠的歷代碑刻對柴公主講得是怎樣的言之鑿鑿,我們翻遍了新舊《五代史》和《宋史》中的有關人物記述,令人遺憾的是,竟然未能發現哪怕是一字半句和柴公主有關的內容。像歷來的傳世小說如《楊家將演義》中楊六郎的那位賢德妻子柴郡主,又如《水滸》中那位被逼上梁山的俠義之士柴進,在這裡甚至還讓我們想到了《說岳全傳》中那位驕橫跋扈終被岳飛在比武中用槍挑死的小梁王柴桂,與自殺於盂縣水神山的柴花公主一樣,無疑,三部以宋朝作為歷史背景的小說中的柴進、柴桂和柴郡主,也應該都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在這裡,使我們隱隱感覺到了,作為官修的新舊《五代史》和《宋史》,對後周皇族後裔,撰寫者可能是在有意識地淡化和簡化,而在民間文學家們的筆下,卻是有意無意地留下了那些也許並不該完全抹去的人們的一些恍恍惚惚的歷史影子。
烈女祠
盂縣水神山上的柴公主是歷史還是歷史的影子,這真是一個費解的歷史文化之謎。舊盂縣誌上說,柴公主自盡之後,其遺體就葬在了烈女祠正殿中公主神像座下的石台中;而就在正殿的供台上,前人更直言寫明,神像石台下就是柴公主的真體所藏處,而且又特別警告“後人修葺不可輕動”。這斷然使得這一歷史文化之謎平添了幾分逼真的色彩和神秘的氣氛。
盂縣這地方真是好生蹊蹺,落難的古人偏偏都要往這裡來逃亡。先是傳說兩千五百多年前孤兒趙武藏遁於此,後來卻又有千餘年前孤女柴花避居於此。不同的是兩者結果卻是一生一死。孤兒趙武之生最終得使後來戰國七雄中的趙國崛起,而孤女柴花之死則標誌了後周政權的徹底瓦解。
水神山雖不甚大,但很秀美,更兼壯觀。期望去盂縣游藏山者,能夠同時去看看水神山,尤其是去瞻仰瞻仰紀念柴花公主的烈女祠。

景色簡介

水神山滿山蒼松翠柏,奇花異草,清秀幽雅。烈女祠依山而築,由低而高,形成一組沿中軸線排列的虛實相交、錯落有致、左右對稱的建築群。全祠共四所殿院,分為上下兩院。下院名“靈宮殿”,上院依次排列有“鐘鼓樓”、“馬王殿”、和“正殿”。建築群琉璃獸脊,雕樑畫棟,壁繪山水人物,雲龍飛鳥,彩塑群像,神態各異。主祠院南側有“抱泉樓”,樓下有“撈兒泉”,水深尺余,終年不枯,樓以泉得名。烈女祠景色奇異,色彩繽紛,宛如鑲嵌於深山幽谷中的一顆明珠。
烈女祠
烈女祠
烈女祠
烈女祠

地圖信息

地址:水神山北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