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

《為農》是唐代詩人杜甫安居成都草堂時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兩聯描寫草堂的自然環境;頸聯即事抒懷,寄寓詩人避地不仕、為農終老之意;尾聯再寫詩人為農自得之情。全詩表達了詩人想告老為農求道的生活願望,語言質樸,景物描寫細緻入微,意蘊悠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為農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杜甫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為農
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
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
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
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錦里:即指成都。成都號稱“錦官城”,故曰“錦里”。煙塵外:杜甫定居草堂之初時,遍地干戈,惟成都尚無戰事,故曰煙塵外。煙塵,古人多用作戰火的代名詞。
②卜宅:即卜居,選擇住處。從茲老:言在錦里住到老死。杜甫經過長期流浪,在政治上又碰了多次的壁,故有終老之意。
③賒(shē):遠也。國:指長安。
④勾漏令:指晉葛洪。洪年老欲煉丹以求長壽,聞交趾出丹砂,因求為勾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為榮,以有丹耳。帝從之。”(見《晉書·葛洪傳》)。勾漏,山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東北十五里,其岩穴勾曲穿漏,故名。
⑤丹砂:即硃砂,煉丹用的藥。

白話譯文

當時干戈遍地,唯有成都處於煙塵之外,草堂地處城郊,附近只住著八九戶人家。
水中的圓荷長出了細小的葉子,田裡的小麥落下了輕花。
在這樣美好的江村住下,願能終老於此,但退仕務農則離長安很遠,也就難於以身報國。
我自慚不能像晉代葛洪那樣,煉成丹砂,以棄世成仙。

創作背景

《為農》系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初所作。是時安史之亂未平,兵戈遍地,而錦里江村獨在煙塵之外,詩人因喜得避地,所以寫下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即勾勒出詩人卜居的環境。詩人臨江卜宅,見四周八九人家,遂生幽棲僻野之感。地僻人稀,才真正為詩人創造了田園生活的溫床。十餘載顛沛流滴的生活,政治上的屢遭失敗,詩人肉體上的衰老多疾,精神上的疲憊不堪,此時荒村僻居正好適合了忘物遺世、隱居田園的心愿。儘管物質生活不那么豐裕,然而卻得以疏放自處。所以,“錦里”兩句詩,一方面實寫草堂環境,是地理形勢的描寫;一方面則是詩人輕鬆自適的主觀感受的自然流露,是心理形態的再現。
頷聯景物描寫顯得格外清麗、纖巧。由於喜得避地,沒有戰亂,遠離塵囂,人的真率疏放之天性最易於重現。“江村八九家”的田園環境富於鄉野氣息,本身就蘊藏著無限生機可以想見,在剛剛營造好的草堂周圍徘徊游賞,詩人悠然淡泊。在詩人的眼裡,自然界的形態都變得溫順、和諧、小巧,絕無雕飾。這一聯聯寫荷寫麥,以“圓”“細”形容,樸素而自然。若再細心體味,詩中的“小”字、“輕”字更使讀者感觸到景物的寧靜天放。把這兩句詩的順序打亂,經重新組合,便呈現出這個樣子:荷浮小圓葉,麥落細輕花。“圓”和“細”是詩人的直覺;而“小”和“輕”則是融進了詩人疏脫幽靜的主觀情感。堂成之後;詩人的心境經常處於這種追求閒逸恬淡的狀態之中。身居村野,遠離仕途,具備了超然物外的簡樸的田園生活條件,也才有可能達到這種境界。這一聯語調舒緩自得,表現了杜詩體物入微描寫細膩的特點。
頸聯可見到詩人慾隨緣自適,卜宅為農,終老於此的意趣。詩人當時等於被唐肅宗放逐,政治上失意,經長期攜眷流離,偶作此想是很自然的。緊接著他又為自已這片刻的滿足感到不安。“為農去國賒”,這樣離國家、政治太遠,為國構想漸遠漸荒唐。
尾聯以典故作結,耐人尋味。此詩一路寫來,充滿了詩人對江村田園般生活的憧憬。詩人打算早日醫好肉體和心靈的疾病,安居草堂,終老於此。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自然要考慮長生不老的問題,也自然要聯想到葛洪。所以詩中說“慚”是真的“慚”,而非俏皮話。在“慚”字前加一個“遠”字,就不僅含有時間的範圍,即葛洪時代的遙遠,而且還包含空間的範圍,即交趾位於廣西,離成都很遠。加之當時的生活條件也不允許詩人得問丹砂之事。對於這些,詩人心裡非常明白,因此留下來的只有遺憾。對於杜甫來說,江村卜居,以盡天年,夠適意的了。即便“不得問丹砂”也只是“遠慚”而已,並不影響眼下的寧靜閒逸的生活,故尾聯結得輕鬆自如。
《為農》在杜甫草堂諸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描出了詩人這段幽居生活的思想軌跡,表達了詩人在經歷了仕途滄桑和塵世羈絆後意欲尋求任情自然、胸無蒂芥的境界的願望。詩以質樸自然的語言再現了詩人的生活和心理狀態,給讀者以溫馨、平和、靜謐的感受。同時以賦的手法直抒胸臆,又化用典故與葛洪作比,整體基調尚輕快。

名家點評

王嗣奭《杜臆》:此喜避地得所作,而“煙塵外”三字為一詩之骨。自羯虜倡亂,遍地煙塵,而錦里江村,獨在煙塵之外,舉目所見,圓荷、細麥,皆風塵外物也,故將卜宅而終老於茲,為農以食力而已。四民之業,唯農在家,今且去國,似違農之常,而非我之願。然卜居得所,何減葛洪之令勾漏,但勾漏有丹砂,而錦里不得問之,以是自慚耳。蓋乞勾漏亦因避亂,丹砂託詞也。煙塵不到,便同仙隱,而以不得丹砂為慚,戲詞也,喜在言外。“細麥”,小麥也,以對“圓荷”,亦稱亦雅。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遷居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漫遊各地,後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投奔唐肅宗,授左拾遺。收安後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出蜀,漂泊江南,病死在江湘途中。杜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情感沉都,展現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