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己之讀

為己之讀

《為己之讀》是2014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志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為己之讀
  • 作者:王志毅
  •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頁數:164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11016515 
  • 類型:人文社科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書評影評隨筆集。這裡所收錄的書評數量不多,但從內容和學科看頗為廣泛,所涉及的著作有史學、經濟學、文化批評、學術隨筆等。除了書評外,書稿中還收錄了少量影評,分量較重的是三篇《香港電影一瞥》。書中的一些文章與作者的工作有關,所評論的部分書作者曾參與編輯或策劃,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儘量保持客觀,但仍然免不了有偏見與過濾之處,這當中的細微差異,相信讀者自能分辨。
作者王志毅說:閱讀先是我的愛好,後來又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將閱讀中的心得鋪陳文字,則是機緣巧合。到了晚近,寫作的主要理由則出於記憶:如無書評之約在前,讀書時總是漫不經心,如清風翻書,不留痕跡。而為了評論,則免不得要將全書前後翻閱,總結其觀點,摘錄其要點,有時還得參考其他著作,由是對這本書的領會,會更深入一些。
另一方面,寫作本身便是一種極好的鍛鍊。日常語言雖然是人人都在用的,把握起來卻並不容易,時時有詞不達意之惑,又常常有推倒重來的衝動。從起初的心浮氣躁,到後來可以稍加操控,再到漸漸能做到落筆前心中有數。在這段旅程中,對文字、文章的結構的敏感性,以及語言所內在的音樂感,確乎有了非親身實踐而難有的體驗。
而在駕馭又字的探索中,對其他類型的語言也常有觸類旁通之感。如看電影時會思索導演是如何運用鏡頭語言;去博物館看展覽,會猜想布展者講述這個主題的靈感來源;在餐廳見到美食,還會關心大廚是如何將各種食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與其說我的寫作是要與讀者分享什麼獨到心得,倒不如說是一場個人的心靈與智識探索。

圖書目錄

代序(1)
上篇
市場亦有道藝術豈無價
—《創造性破壞》譯序(3)
重述經典功在社會(16)
也說黃仁宇(20)
香港電影一瞥上(36)
香港電影一瞥中(44)
香港電影一瞥下(56)
對《美麗心靈》的評論作點評論(69)
一個時代的光輝
—邵氏電影的光榮與夢想(76)
下篇
人又主義者的全球史(85)
批評背後的人又精神(90)
高陽的理想人格(94)
離開世俗的哲人(98)
一位知識分子眼中的美國(103)
思想史的寫法(108)
通過斯密閱讀嚴復(112)
網路時代的平面思考(117)
尋求文化自覺之道(121)
巨觀歷史下的微觀故事(125)
翻案與自識(128)
金庸研究的又化政治(131)
悠遊於香港
—也斯的香港書寫(135)
餘墨所及(143)
閒筆不閒(146)
食之思源(149)
與風馬牛何乾(153)
走向黃金時代的電視劇(15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鳥托邦(161)

作者簡介

王志毅,國內著名出版人。

序言

閱讀先是我的愛好,後來又成為工作的一部分。將閱讀中的心得鋪陳文字,則是機緣巧合。到了晚近,寫作的主要理由則出於記憶:如無書評之約在前,讀書時總是漫不經心,如清風翻書,不留痕跡。而為了評論,則免不得要將全書前後翻鬩,總結其觀點,摘錄其要點,有時還得參考其他著作,由是對這本書的領會,會更深入一些。
另一方面,寫作本身便是一種極好的鍛鍊。日常語言雖然是人人都在用的,把握起來卻並不容易,時時有詞不達意之惑,又常常有推倒重來的衝動。從起初的心浮氣躁,到後來可以稍加操控,再到漸漸能做到落筆前心中有數。在這段旅程中,對文字、文章的結構的敏感性,以及語言所內在的音樂感,確乎有了非親身實踐而難有的體驗。
而在駕馭文字的探索中,對其他類型的語言也常有觸類旁通之感。如看電影時會思索導演是如何運用鏡頭語言;去博物館看展覽,會猜想布展者講述這個主題的靈感來源;在餐廳見到美食。還會關心大廚是如何將各種食材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與其說我的寫作是要與讀者分享什麼獨到心得,倒不如說是一場個人的心靈與智識探索。
這裡所收錄的書評數量不多,但從內容和學科看頗為廣泛,所涉及的著作有史學、經濟學、文化批評、學術隨筆等。這既客觀反映了作者的走馬觀花,也有一定的主觀選擇在裡面:如能引介一本品質上等、文字可讀,但卻由於主題或學科所限,較少為讀者所知的好書,那這份書評工作,便又有了更多一層的意義。
除了書評外,書稿中還收錄了少量影評,分量較重的是三篇“香港電影一瞥”。2003年初到北京,正值SARS流行,在所租的房子裡待了幾個月,也無工作可尋,聊賴之際寫了一系列關於香港電影的文章,總計12篇,約5萬字。這裡的三篇,分別為其中的第一篇、第六篇與第十二篇。之所以只收錄三篇,主要是因為總的篇幅過多,且有重複之處,似不值得全部出版。香港電影對我的成長影響頗深,所以這些文字可能稚嫩了一些,又有過時之嫌,卻有真實的感情在裡面。
在過去十年,中國電影業經歷了戲劇性變化,2003年中國電影票房總和不過10億元而已,2013年的總票房則超過200億,增長幅度驚人。10年前的中國電影業從商業上看可以忽略不計,而今天,很少有哪個Shopping Mall是沒有電影院的,它又變回了中國文化消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中的原因有許多,最主要的當屬中產階級的全面崛起,他們願意也有能力負擔更多的文化消費;另一方面,從2002年起,中國電影業進入了院線時代,中國電影也從一種尚帶有宣傳口徑的文藝形式,全面轉變為一門文化生意。當然就算在今天,每年仍會有不少“主旋律”電影上映,但即使是它們,也已經加上了商業的包裝。
商業化當然有商業化的問題。諸如電影公司為了業績的急功近利,小眾電影在院線制下被擠到無人知曉的角落,以及行業內驚人的貧富差距等。但不管如何,那是商業化之後的另一個問題了。因此,書中關於中國電影的一些評論由於多為早年所寫,許多已經時過境遷,沒什麼價值。比如說,當時的中國電影界喜以藝術自居,對商業化的好萊塢時有反感和不屑之聲,所以在文章中常流露出為好萊塢和商業體制辯護的態度。到了今天,問題恐怕變成了商業化過度,而專業化和認真的態度不足了。跟當前正處於黃金時代的美劇相比,我們似乎應該多學習別人在劇本上的雕琢、在藝術性上的追求,儘管他們所承受的商業壓力一點都不小。
回頭來看,對所寫的文章有許多不滿意之處,邏輯時有跳脫,文風不夠老練,文筆過於煽情,某些批評又執於一端。在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毛病過多的文章便沒有收錄,對其中的部分文章又作了少量修訂,但未作大的調整。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文字有自身的邏輯,修訂過多不如重寫。
書中的一些文章與我的工作有關,所評論的部分書我曾參與編輯或策劃,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儘量保持客觀,但仍然免不了有偏見與過濾之處,這當中的細微差異,相信讀者自能分辨。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由於許多文章均發表於媒體,所以部分引用未曾標註,我已儘量注出引文來源。但由於各篇文章發表的時間跨度較長,中間仍可能有部分未作標示之處,這是要向原作者致歉的。
書稿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允許這些文章發表的各位編輯,其次要感謝海豚出版社的俞曉群社長。沒有曉群先生對後進的提攜,此書定然無法出版。
2013年11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