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姬人自傷詩》是南朝詩人王僧儒的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為姬人自傷詩》
- 創作年代:南朝
- 作品出處:《玉台新詠》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王僧儒
作品原文,注釋,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知心裡恨,還向影中羞①。
回持昔慊慊,變作今悠悠②。
還君與妾珥,歸妾奉君裘③。
弦斷猶可續,心去最難留④。
回持昔慊慊,變作今悠悠②。
還君與妾珥,歸妾奉君裘③。
弦斷猶可續,心去最難留④。
注釋
①“自知”二句:只有自己知道心中有多少痛苦與怨恨,卻無處訴說,唯有對影自傷,含羞而忍。
②“回持”二句:回想往昔雖得到那纏綿的情意,依然覺得不能滿足,而今卻往事如煙,只剩下這綿綿不絕的悠悠之恨了。慊慊:不滿足狀。
③“還君”二句:還給你送我的紈扇,也請你把我送你的裘衣還我。
④“弦斷”二句:琴弦斷了還可以再續,而感情斷了,心意變了卻再也無法挽回。
作品賞析
這首詩詩題中的“姬人”是指貴族家的侍妾。從標題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待擬之作。詩人待擬一個遭到遺棄的侍妾口吻,訴說她心中的怨恨。王僧儒詩中寫女子怨情的作品頗多,大多表達了作者對這一類不幸婦女的同情。
“自知心裡恨,還向影中羞。”兩句,抒發了這位侍妾被遺棄後的隱恨。侍妾,是古代不合理婚姻制度下的產物。她們地位低下,身份微賤,只是主人的奴僕和玩物,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爭取主人的寵幸,是她們提高自己地位的唯一手段;而一旦遭受遺棄,則前景不堪構想。然而正由於其卑下的地位和身份,所以遭受遺棄的命運是很難避免的。而被棄之後,她的“恨”也只能放在心中。“自知”而已。心中的痛苦無人可訴說,只能對影自傷。這兩句寫姬人的心理情感十分細膩傳神,活現出這位女子忍氣吞聲的形象。
三、四兩句,作今昔對比,進一步抒發其怨恨。“回持”是久持的意思。“慊慊”是心中不滿的樣子。“回持昔慊慊,”是對往昔情景的回憶,當初恩愛之時,是那樣的情意綿綿、依依不捨,總不覺得有滿足之時。然而那一切都已過去,“變作今悠悠“,終於遭到遺棄,只在心頭留下悠悠之恨。今與昔的鮮明對比,隱隱流露出一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怨惱。這兩句各用了一個雙音詞,形成對偶,增強了對比的效果。
五、六兩句,寫被棄的姬人歸還男子當初贈給她的紀念品,同時索回她送給男方的情物。這一“扇”一“裘”,可以使人想像得出她當初受到寵幸時,那男子的多少甜言蜜語、柔情蜜意,她自己的多少美好願望、甜蜜夢想,然而到現在,那一切都已化作泡影。她主動向男子交還和索回他們歡愛時的紀念物品,這一舉動似乎暗示她心中還存有某種幻想,想藉此勾起男子對往時舊情的回憶,使他回心轉意,然而這卻是徒勞無益的。
最後兩句,以斷弦可續,反喻心去難留。斷弦 再續,雖然並非易事,但卻不是不可能。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時西海國有人獻上一種膠,弓弦斷時,只需以口沫濡續之,便可終日射而不斷。但是感情的斷裂、人心的離異,則是任何膠水都無法牽合的。這最後兩句,表達了女主人公痛苦絕望、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這首詩以姬人自己的口吻寫來,如泣如訴,表達感情細膩而真切。女主人公的形象,反映當時社會貴族家中侍妾們的普遍遭遇,具有一定典型意義。詩中流露出對姬人不幸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就隱含著對遺棄她的貴族男子的譴責。
作者簡介
王僧儒(465-522) 南朝梁官吏、學者。以字行。東海郯人。少好學,六歲能文。曾任尚書左丞、御史中丞。遍覽群書,學識淵博,兼擅書法。與沈約、任昉為當時三大藏書家。有文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左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