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活,好好死。這兩者不是反義概念,而是為了幸福的生活而必須經過的循環過程。當走到生命最後一刻,你會想些什麼?死亡不可逆轉,關於“生與死”的考量,我們要以何種姿態面對?請與我們一起重新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治癒”對死亡的恐懼死亡,不是結束,它只是代表你這段人生的完成。
基本介紹
- 書名:為了美麗的離別
- 譯者:邢心秀
-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讀品聯合
- 作者:尹永鎬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460934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他見證過無數的死亡。
韓國EBS電視台《名醫》尹永鎬博士講訴生命終點那么震撼心靈的故事。
請與我們一起重新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
“治癒”對死亡的恐懼
韓國EBS電視台《名醫》尹永鎬博士講訴生命終點那么震撼心靈的故事。
請與我們一起重新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
“治癒”對死亡的恐懼
作者簡介
尹永鎬
上初一時,姐姐因癌症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死讓作者走上了從醫的道路。之後35年間,他一直致力於‘治癒死亡,提高生活的意義’。他說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死亡這一問題,準備好‘有意義的生活,美麗的人生結局’。他給市民大眾做過很多演講,並參與廣播節目,通過投稿的形式大力傳播臨終文化。最近,他還出演了韓國EBS電視台《名醫》“我是講述死亡的醫生”節目。
他是韓國臨終關懷和緩和醫療學會設立委員,同時兼任倫理理事和學術理事。國立癌中心設立初期,他創立了‘生活質量提高研究系’,致力於臨終關懷制度化研究和政策企劃。現在在首爾大學醫科系任教授,同時兼任健康社會政策室室長和首爾大學醫院江南康復中心研究所所長。
上初一時,姐姐因癌症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死讓作者走上了從醫的道路。之後35年間,他一直致力於‘治癒死亡,提高生活的意義’。他說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死亡這一問題,準備好‘有意義的生活,美麗的人生結局’。他給市民大眾做過很多演講,並參與廣播節目,通過投稿的形式大力傳播臨終文化。最近,他還出演了韓國EBS電視台《名醫》“我是講述死亡的醫生”節目。
他是韓國臨終關懷和緩和醫療學會設立委員,同時兼任倫理理事和學術理事。國立癌中心設立初期,他創立了‘生活質量提高研究系’,致力於臨終關懷制度化研究和政策企劃。現在在首爾大學醫科系任教授,同時兼任健康社會政策室室長和首爾大學醫院江南康復中心研究所所長。
媒體推薦
不管是晚期患者,還是健康的正常人,我希望大家都能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死亡這個命題。也許你們並不接受我提出的生和死的模式,但是我想,哪怕只有一次從新的視角瞻仰生活也不是壞事。請在打開這本書的同時,敞開心扉,拿出時間反省生活和死亡,為自己的生活賦予珍貴的意義。
—— 本書作者 尹永鎬教授
“留下的人和即將離開的人應該在最後把所有的誤會都解除,因為只有這樣,留下的人才會有美好的回憶。對於死亡,我現在也看開了。如果當初父親走之前,我沒跟他和解的話,將會成為永遠的癥結吧!和解後,我想父親也能安心快樂地離開人世了。”
—— 韓國EBS電視台《名醫》,節選自“我是見證死亡的醫生”篇 採訪朴勇范先生
你準備好接受“有意義的生活,成就您美麗的人生結局”了嗎?請與我們一起重新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治癒”對死亡的恐懼。
——《不懼死亡,不念來生》策劃編輯 飄雪
—— 本書作者 尹永鎬教授
“留下的人和即將離開的人應該在最後把所有的誤會都解除,因為只有這樣,留下的人才會有美好的回憶。對於死亡,我現在也看開了。如果當初父親走之前,我沒跟他和解的話,將會成為永遠的癥結吧!和解後,我想父親也能安心快樂地離開人世了。”
—— 韓國EBS電視台《名醫》,節選自“我是見證死亡的醫生”篇 採訪朴勇范先生
你準備好接受“有意義的生活,成就您美麗的人生結局”了嗎?請與我們一起重新深入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治癒”對死亡的恐懼。
——《不懼死亡,不念來生》策劃編輯 飄雪
圖書目錄
序言
人靠什麼活著
Chapter 1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幾個月
處在人生盡頭的他們
賦予生活以意義
為了美麗的離別
幸福和體面死亡
你能禁得起死亡嗎
有尊嚴的人生是有尊嚴的死亡
面對死亡時我們的姿態
萊內·馬利亞·里爾克,節選自《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Chapter2
絕望中的花朵
我記憶中的兩次眼淚
引導我的青春的希望之書
絕望中也存在盛開的意義
醫療倫理和現實的兩難
不要絕望,盡力去做能做的
希望,悖論的修辭學
維克托·弗蘭克爾,節選自《死亡的收容所》
Chapter 3
書寫死亡,閱讀人生
從治療到照顧
為了有品位的結尾
醫術和道德,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疼痛,對無法忍受的患者是福?
對於癌症社會學的聯想
此時此刻,現在這裡
想和你一起同行
成錫憲,《要了那個人嗎?》
Chapter4
現在我們來談變化吧
豪格醫生,家庭醫學專業醫師的榜樣
為了剩下的人們
將刀打成犁頭
活著的時候思考死亡
一顆麥粒的美麗死亡
我的意義,我的覺悟
現在到了分手的時刻
托爾斯泰,節選自《人生》
後記
有意義的人生,以及美麗的結尾
癌症晚期O&A
關於臨終關懷、緩和醫療
人靠什麼活著
Chapter 1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幾個月
處在人生盡頭的他們
賦予生活以意義
為了美麗的離別
幸福和體面死亡
你能禁得起死亡嗎
有尊嚴的人生是有尊嚴的死亡
面對死亡時我們的姿態
萊內·馬利亞·里爾克,節選自《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Chapter2
絕望中的花朵
我記憶中的兩次眼淚
引導我的青春的希望之書
絕望中也存在盛開的意義
醫療倫理和現實的兩難
不要絕望,盡力去做能做的
希望,悖論的修辭學
維克托·弗蘭克爾,節選自《死亡的收容所》
Chapter 3
書寫死亡,閱讀人生
從治療到照顧
為了有品位的結尾
醫術和道德,理想和現實的差異
疼痛,對無法忍受的患者是福?
對於癌症社會學的聯想
此時此刻,現在這裡
想和你一起同行
成錫憲,《要了那個人嗎?》
Chapter4
現在我們來談變化吧
豪格醫生,家庭醫學專業醫師的榜樣
為了剩下的人們
將刀打成犁頭
活著的時候思考死亡
一顆麥粒的美麗死亡
我的意義,我的覺悟
現在到了分手的時刻
托爾斯泰,節選自《人生》
後記
有意義的人生,以及美麗的結尾
癌症晚期O&A
關於臨終關懷、緩和醫療
後記
現在我面前坐著一個患者,他的表情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蔫兒的。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也很清楚以現在的治療方法再也不能治療他體內的癌細胞,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可是,不管情況再怎么糟糕,人總是想拖到最後,哪怕再多活一天也好。通過他臉上的表情,我看到了他內心的絕望,還有不得不跟命運抗爭生存下去的欲望。我只對他說了下面這些話。
“再過幾個月,或者幾天,你就得面對(死亡的)現實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懷著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就像前段時間做的一樣,你要懷著樂觀的心態,說不定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呢。到那時候,咱們就把它當作神和人生送給你的禮物吧!”
懷著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我想這並不只是晚期患者要有的態度,其他人亦應如此。我們在這一生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說不定現在就已經有人處在這種狀況中了。
我克服困難的秘訣不是虛無的希望,而是對現實冷靜的判斷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期待,是在我們作了自己能作的一切努力之後,才能渴求的東西。通過不斷努力取得預想不到的結果和乾坐著等柿子從樹上掉下來,這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思考“我現在能作的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在本書中,我曾引用過史蒂夫·賈伯斯的一段話。他在史丹福大學對畢業生講的那段話的核心是“把每天都當作人生的最後一天,盡最大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他還說,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面對死亡,我們對外部期待、各種自負和自滿、羞恥和失敗的恐懼應該都平靜下去,剩下的只有真實”。
正如賈伯斯所說,如果我們假定現在就要面臨死亡,那么在選擇面前,反倒不會再煩惱或者猶豫不決了。因為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地排在了前面。
最終,史蒂夫·賈伯斯也沒能戰勝癌症,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作為IT革命的主力之一,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蘋果”神話將會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很久很久。隨之而來的革新產物Mac,iPad,iPhone,這些都是一個天才帶給世界的發明,是他儘自己最大努力過好每一天的人生證明。我想,他的生活才是“懷著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的模範事例吧。
經過近代產業革命和後期產業社會後,現代人懷著物質財富的多與少決定幸福與否的信念,奔波忙碌著。無限制地掠奪和浪費資源,造成了環境危機,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占有文明的自私心越強,枯竭的非可再生資源就會越來越多。如果是這樣,我們果真更幸福了嗎?由於亂開發文明引起的自然破壞並不是在一瞬間形成的,同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終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原封不動地轉嫁到子孫後代身上。
現代技術文明的模式下,人們只想擴大物質財富,把自然當成了征服和榨取的對象,卻忘了人類和自然應該共同存在和諧發展的智慧。其中也包括醫療界面臨的技術中心模式。死亡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一旦連死亡都被我們當成了征服的對象,人類就不得不經歷另一個危機了。那就是我在這本書中反覆強調的“死亡的防治”。在無法關懷死亡的文化里,健康和長壽只是一個神話。死亡作為人類存在的一個領域,如果不能跟生活和解的話,就會形成一座巨大的熵(熱力學函式,表示體系混亂的程度)山。
試著想一下被雷劈死的大樹吧!難道這棵大樹死後就不能進行任何生命活動了嗎?事實並非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那個死了的軀體外,還會有地衣和蟲子,以及其他的生命開始復甦。就像落在地上死了的一顆麥粒一樣,它的死成了其他生命的開始。
新生命依靠死了的軀體出生並成長的悖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得以證明。今天早晨我們吃的東西都是在吸收了某些東西死後的軀體才能維持生命的食物。現在我們將這些東西吸收到自己的身體內,所以,我們的死亡以後也會轉到某人的生活中,這是一個必然的循環原理。
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可是,在到達死亡之前,我們每個人正確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條件的程度不同,為此人生的痕跡也不同。瑞士哲學家艾米爾(Amiel)說:“不管是消滅還是不可磨滅,又有什麼關係呢?那些不得不來的東西最終還是會來。而且來的東西一定是善的。”你應該如何讓別人記住自己的死亡呢?你是要抱著“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能活下去”的想法,用跟眾人的生命斷絕關係的思考方式,只留下欲望和自私的的痕跡,還是像小王子把美麗的宇宙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做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別人記在心間呢?“你明白,路很遠。我不能帶著這副軀體走。它太重了。”
我依然沉默不語。“但是,這就好像剝落的舊樹皮一樣。舊樹皮,並沒有什麼可悲的。”
我還是沉默不語。
他有些泄氣了,但是他又振作起來:“這將是蠻好的,你知道。我也一定會看星星的。所
有的星星都將是帶有生了銹的軲轆的井,所有的星星都會倒水給我喝……”
我還是沉默不語。“這將是多么好玩兒啊!你將有五億個鈴鐺,我將有五億口水井……”——聖埃克蘇佩里,節選自《小王子》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飄到天堂門口回答神提出的兩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將會決定他們到底是去天堂還是去地獄。神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的生命中有過真正的快樂嗎?”第二個問題是:“你給別人帶來過快樂嗎?”“連自己都不快樂的人是不會給別人帶去快樂的”經過了數千年,依舊是一個不變的真理。
我覺得愛也是如此。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懂得愛別人。擁有很多愛的人比不能接受愛的時候感覺還要孤獨,是由於他們沒能付出愛。因為愛的本質是分享和給予。人天生就懂得分享的存在。我們與別人分享的生活痕跡,在死後都會原封不動地留下來。
請試著想一下自己帶給別人最大快樂的時候!那時候,你成了他很重要的人。所以,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那天,世界的某個角落會有一個珍惜你的人永遠記住你。
軍隊訓練時,我曾給朋友寫信,裡面附帶寫了鹹錫憲先生的那首詩《要了那個人嗎?》。因為對於我來說,那個朋友就是詩里說的“那個人”。雖然那時候我還沒結婚,但是我擁有一個“離開家行萬里路時,值得我把妻兒老小託付給他/然後放心走的人”。也許,在你身邊也有那么一個人。如果有,但你還沒能表達,或者雖然他一直在你身邊,但你是今天剛剛發覺他的話,我希望你一定要告訴他。告訴他他就是你的“那個人”,告訴他感謝他在你身邊。
2004年,我曾對1000位國人進行調查,問他們“為了迎接有意義的死亡,最重要的是什麼”。回答最多的是“不想給別人帶去負擔”,其次是“死的時候,最好愛的人能陪在自己身邊”。2012年6月,我通過電話進行了第二次調查,還是針對同一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答案還是一樣,而且與以前相比,比重更高了(如果說兩次調查結果有區別的話,那就是2004年答案中“整理好身邊的事情”位居第三位,2012年“到現在為止的生活都覺得很有意義”成了第三位)。我想,其實哪怕完成排在前兩位的願望,也足以實現“幸福死亡”了。
請想像一下現在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場景!我希望在那一瞬間,每個人都能說“生活很幸福,也很美好。真心感謝這一切”,希望留下的人會對你說“因為有你,我很幸福”。如果生活到了這個程度,就能充分地在自我滿足感中結束生命了,這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人生,美麗的結局”不是嗎?
“再過幾個月,或者幾天,你就得面對(死亡的)現實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懷著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就像前段時間做的一樣,你要懷著樂觀的心態,說不定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呢。到那時候,咱們就把它當作神和人生送給你的禮物吧!”
懷著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我想這並不只是晚期患者要有的態度,其他人亦應如此。我們在這一生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說不定現在就已經有人處在這種狀況中了。
我克服困難的秘訣不是虛無的希望,而是對現實冷靜的判斷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期待,是在我們作了自己能作的一切努力之後,才能渴求的東西。通過不斷努力取得預想不到的結果和乾坐著等柿子從樹上掉下來,這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思考“我現在能作的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在本書中,我曾引用過史蒂夫·賈伯斯的一段話。他在史丹福大學對畢業生講的那段話的核心是“把每天都當作人生的最後一天,盡最大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他還說,當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面對死亡,我們對外部期待、各種自負和自滿、羞恥和失敗的恐懼應該都平靜下去,剩下的只有真實”。
正如賈伯斯所說,如果我們假定現在就要面臨死亡,那么在選擇面前,反倒不會再煩惱或者猶豫不決了。因為現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地排在了前面。
最終,史蒂夫·賈伯斯也沒能戰勝癌症,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作為IT革命的主力之一,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他的“蘋果”神話將會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很久很久。隨之而來的革新產物Mac,iPad,iPhone,這些都是一個天才帶給世界的發明,是他儘自己最大努力過好每一天的人生證明。我想,他的生活才是“懷著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的模範事例吧。
經過近代產業革命和後期產業社會後,現代人懷著物質財富的多與少決定幸福與否的信念,奔波忙碌著。無限制地掠奪和浪費資源,造成了環境危機,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占有文明的自私心越強,枯竭的非可再生資源就會越來越多。如果是這樣,我們果真更幸福了嗎?由於亂開發文明引起的自然破壞並不是在一瞬間形成的,同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終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原封不動地轉嫁到子孫後代身上。
現代技術文明的模式下,人們只想擴大物質財富,把自然當成了征服和榨取的對象,卻忘了人類和自然應該共同存在和諧發展的智慧。其中也包括醫療界面臨的技術中心模式。死亡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一旦連死亡都被我們當成了征服的對象,人類就不得不經歷另一個危機了。那就是我在這本書中反覆強調的“死亡的防治”。在無法關懷死亡的文化里,健康和長壽只是一個神話。死亡作為人類存在的一個領域,如果不能跟生活和解的話,就會形成一座巨大的熵(熱力學函式,表示體系混亂的程度)山。
試著想一下被雷劈死的大樹吧!難道這棵大樹死後就不能進行任何生命活動了嗎?事實並非如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那個死了的軀體外,還會有地衣和蟲子,以及其他的生命開始復甦。就像落在地上死了的一顆麥粒一樣,它的死成了其他生命的開始。
新生命依靠死了的軀體出生並成長的悖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得以證明。今天早晨我們吃的東西都是在吸收了某些東西死後的軀體才能維持生命的食物。現在我們將這些東西吸收到自己的身體內,所以,我們的死亡以後也會轉到某人的生活中,這是一個必然的循環原理。
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可是,在到達死亡之前,我們每個人正確利用自己的時間和條件的程度不同,為此人生的痕跡也不同。瑞士哲學家艾米爾(Amiel)說:“不管是消滅還是不可磨滅,又有什麼關係呢?那些不得不來的東西最終還是會來。而且來的東西一定是善的。”你應該如何讓別人記住自己的死亡呢?你是要抱著“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能活下去”的想法,用跟眾人的生命斷絕關係的思考方式,只留下欲望和自私的的痕跡,還是像小王子把美麗的宇宙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做一個善良的靈魂,被別人記在心間呢?“你明白,路很遠。我不能帶著這副軀體走。它太重了。”
我依然沉默不語。“但是,這就好像剝落的舊樹皮一樣。舊樹皮,並沒有什麼可悲的。”
我還是沉默不語。
他有些泄氣了,但是他又振作起來:“這將是蠻好的,你知道。我也一定會看星星的。所
有的星星都將是帶有生了銹的軲轆的井,所有的星星都會倒水給我喝……”
我還是沉默不語。“這將是多么好玩兒啊!你將有五億個鈴鐺,我將有五億口水井……”——聖埃克蘇佩里,節選自《小王子》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飄到天堂門口回答神提出的兩個問題,他們的答案將會決定他們到底是去天堂還是去地獄。神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的生命中有過真正的快樂嗎?”第二個問題是:“你給別人帶來過快樂嗎?”“連自己都不快樂的人是不會給別人帶去快樂的”經過了數千年,依舊是一個不變的真理。
我覺得愛也是如此。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懂得愛別人。擁有很多愛的人比不能接受愛的時候感覺還要孤獨,是由於他們沒能付出愛。因為愛的本質是分享和給予。人天生就懂得分享的存在。我們與別人分享的生活痕跡,在死後都會原封不動地留下來。
請試著想一下自己帶給別人最大快樂的時候!那時候,你成了他很重要的人。所以,當你離開這個世界的那天,世界的某個角落會有一個珍惜你的人永遠記住你。
軍隊訓練時,我曾給朋友寫信,裡面附帶寫了鹹錫憲先生的那首詩《要了那個人嗎?》。因為對於我來說,那個朋友就是詩里說的“那個人”。雖然那時候我還沒結婚,但是我擁有一個“離開家行萬里路時,值得我把妻兒老小託付給他/然後放心走的人”。也許,在你身邊也有那么一個人。如果有,但你還沒能表達,或者雖然他一直在你身邊,但你是今天剛剛發覺他的話,我希望你一定要告訴他。告訴他他就是你的“那個人”,告訴他感謝他在你身邊。
2004年,我曾對1000位國人進行調查,問他們“為了迎接有意義的死亡,最重要的是什麼”。回答最多的是“不想給別人帶去負擔”,其次是“死的時候,最好愛的人能陪在自己身邊”。2012年6月,我通過電話進行了第二次調查,還是針對同一個問題。調查結果顯示,答案還是一樣,而且與以前相比,比重更高了(如果說兩次調查結果有區別的話,那就是2004年答案中“整理好身邊的事情”位居第三位,2012年“到現在為止的生活都覺得很有意義”成了第三位)。我想,其實哪怕完成排在前兩位的願望,也足以實現“幸福死亡”了。
請想像一下現在馬上就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場景!我希望在那一瞬間,每個人都能說“生活很幸福,也很美好。真心感謝這一切”,希望留下的人會對你說“因為有你,我很幸福”。如果生活到了這個程度,就能充分地在自我滿足感中結束生命了,這才是真正的“有意義的人生,美麗的結局”不是嗎?
序言
|序言|
人靠什麼活著
李奧納多·達·文西的一幅畫《蒙娜麗莎》值多少錢?到現在為止,《蒙娜麗莎》從沒有被拍賣過,所以我們無法估量它的價值,不過專家預想這幅畫大概值40萬億元。那么如果問“你的生命和名作《蒙娜麗莎》兩者哪個更有價值”,你會如何回答?不管當今社會金錢萬能主義的氣焰多么囂張,又會有幾個人願意用生命去換錢呢?我這么說,也許會遭到美術家們的指責,但是,仔細想想,不管《蒙娜麗莎》多么出名,它也只不過是千千萬萬圖畫中的一幅而已,即使價值再高,也不能跟人的生命相提並論。
人,就是如此有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生活的意義只有本人才能體會。受到別人稱讚當然是好事,可是真正有價值的是自己賦予生活的意義。賦予生活意義就像尋寶一樣。不管這是造物主還是宇宙的意旨,雖然我們不知道是誰把它藏起來的,但我們還是需要傾注一生的精力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是當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被賦予的。要尋找它並非易事,因此尋找的樂趣也就顯得更加強烈(所以我說它們是寶物)。我希望,每個打開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所在。尤其是那些覺得生活無聊,毫不關心生活有無意義的人。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寫的短篇小說《人靠什麼活著》吧。天使米哈伊爾受到上帝的詛咒被貶人間,一位叫謝苗的好心皮匠收留了他,讓他住在家中幫忙做皮鞋。有一天,一個身穿皮衣的老爺找到這裡,傲慢地對謝苗說要訂做一雙一年穿不壞、不變形、不開綻的靴子。謝苗嚇得不知說什麼好,米哈伊爾卻只是微笑著。最後,米哈伊爾用老爺拿來的德國頂級皮子做的不是高筒靴,而是便鞋。剛開始謝苗覺得特別吃驚,不過沒一會兒,他就明白了。傍晚時分,那位老爺的僕人找來說,主人在回家的路上死在雪橇里了,現在不需要一年穿不壞、不變形、不開綻的靴子了,要謝苗趕快拿那塊料做一雙給死人穿的便鞋。
當有人問“你覺得未來你會變成什麼樣?”的時候,有幾個人會自信滿滿地回答上來呢?不管是未來的股價跌升、本周天氣、假期交通狀況等小事,還是自己的前途,我們總是想展望一下,可人是不能預料未來的。不管科學如何發達,不管有多少知識儲備,人生都是一場不確定的旅行。無論分析股價動向的算法多么精密,我們還是無法預測到地球另一邊發生的地震或海嘯引發的股價暴跌。
人腦是由數十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在人腦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為了生存慢慢具有某種判斷能力。神經元突觸的構造就像網一樣,在某一瞬間就能收發大量的信息,根據現實狀況作出必要的判斷。不過,這種判斷也是有限制的,即面對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有可能會引發判斷失誤。無論人腦如何發達,都不可能預測未來的事情。畢竟,我們不是天使米哈伊爾。
當我慢慢翻看以前的照片時,那些塵封在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瞬間慢慢浮現在腦海中。啊,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候啊!當初我的手指是多么嫩白纖細呀,可現在卻早已變得粗糙不堪。我的視線停留在那渴望真理的青年的額頭上,他有一雙似星星般亮晶晶的眼睛,天真的破顏大笑,臉頰上還帶有點點羞澀的紅暈。然後,我回過頭看了看鏡中的自己,那裡面有箇中年醫生正靜靜地望著我。
不知不覺間,我已48歲,步入中年。如果用曲線圖來勾畫我的人生,那么我現在應該算是處於哪個位置呢?是在頂點,還是已經處在下降的曲線上,我無從知曉。但是,有一點我可以確定:某天,我定會到達曲線的底端。我的神經細胞悄悄地告訴我,雖然現在未曾經歷,但可以確定的是“死亡”。這是對“思考你的未來最會變成什麼樣”最確信的回答。
像死亡一樣,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另一個真理是“人是自己賦予意義的存在”。它與死亡不同,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一旦開始就無法挽回;而意義賦予的可能性是可逆轉的,所以說要想做到後者更難。不過,雖然每個人都有尋找生活意義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義。最終,找還是不找(又或者找不到)就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了。在選擇之前會經歷苦悶和猶豫,在選擇之後要體會內心的矛盾和懷疑,還有向肯定或否定的方向逆轉的可能。所以說,要做到後者很難。
我們在人生的某個瞬間選擇了一條路,從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不管這個選擇是好是壞,總而言之,是這條路把我們帶到了現在的位置。我,還有你們每一個人,滿足於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嗎?我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路是自己選的,所以答案也只有自己知道。
或許,你想說你對現在的生活並不滿意,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所在。那么,請不要擔心!只要有大膽的決定和堅定的意志就一定能改變現狀。這是前面我已經提到過的“自己賦予意義的存在”的人所擁有的特權,也是隨時都能重新作出選擇的可逆轉屬性。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傾聽一下蘇格蘭政治改革家兼醫生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所說的話: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在人生的每一個瞬間作出的所有決定都成就了“後來”的現在的我。雖然活到現在,我的記憶中不只是有幸福的成分,我也不後悔這個結果。我不想記住的那些瞬間和人也是構成“現在的我”的要素,所以我要感謝他們。為什麼?因為我的職業是帶有“生”字的醫生兼大學教授嗎?也許你覺得我的身世如此值得別人羨慕,所以對於以前所經歷的那些痛苦的回憶,我也應該用寬大的心胸去包容,對不對?雖然我不能說絕對不是這樣,但是這真的不是準確答案。不管人看上去有多厲害,也只不過是“矬子裡頭拔將軍”而已。我想感謝的是我所經歷的一切,是它們肯定了我的生活,並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恩之情。就算生活中有不好的記憶,也沒必要逼迫自己忘掉。如果到現在為止,你還覺得那些記憶不舒服,對它們懷有一種排斥心理的話,那不正說明你還生活在過去嗎?所以,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今天。
去去去中知
行行行里覺
這是老子《道德經》里的兩句話。我不相信只有明確懂得生活的意義才能感謝人生,只有具備是非分明的標準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那是假象。我們不需要計畫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但至少在心裡應該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作出選擇,即使那種選擇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最好持有謙虛的態度,先嘗試一下。心裡懷有可逆轉性的想法,覺得自己的失誤或錯誤能改正,持這種謙虛的心態不斷努力下去,那么生活的結局就不會是痛苦的。所以說,去去去中知,行行行里覺。儘管有的蘋果看上去很好吃,可是如果不親自嘗一口,就不可能知道它是甜是酸。就連我們通過經驗獲得的信息也有很多錯誤,更別說沒經歷過的事情了。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經歷的每一個選擇的瞬間,只有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答案。這就是生活。
這本書記錄了35年來我從中學時代到醫大畢業,再到現在一直關注晚期癌症患者死亡的心路歷程。書中我還提到了曾給我些許啟發的一些人。希望大家能越過我生活的窗戶,看到一位醫生的內心世界,再越到自己窗戶的那一邊,對生活和死亡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雖然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可卻不像我的那些癌症晚期患者一樣。那些患者所處的狀況極其特殊,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和死亡更加迫切和珍貴。當某天死亡的訊息打破了平日寧靜的生活,面對他們的會是不安,又或者說恐懼。但是,請不要認為他們跟現在保持健康的你們的生活不同。兩者只是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罷了,你們也逃脫不了未來死亡帶來的不安和恐懼。
不管是癌症晚期患者,還是健康的正常人,我希望大家都能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死亡這個命題。也許你們並不接受我提出的生和死的模式,但是我想,哪怕只有一次從新的視角瞻仰生活也不是壞事。請在打開這本書的同時,敞開心扉,拿出時間反省生活和死亡,為自己的生活賦予珍貴的意義。
2012年11月,一個晚秋的下午,感謝溫暖的陽光
尹永鎬
人靠什麼活著
李奧納多·達·文西的一幅畫《蒙娜麗莎》值多少錢?到現在為止,《蒙娜麗莎》從沒有被拍賣過,所以我們無法估量它的價值,不過專家預想這幅畫大概值40萬億元。那么如果問“你的生命和名作《蒙娜麗莎》兩者哪個更有價值”,你會如何回答?不管當今社會金錢萬能主義的氣焰多么囂張,又會有幾個人願意用生命去換錢呢?我這么說,也許會遭到美術家們的指責,但是,仔細想想,不管《蒙娜麗莎》多么出名,它也只不過是千千萬萬圖畫中的一幅而已,即使價值再高,也不能跟人的生命相提並論。
人,就是如此有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生活的意義只有本人才能體會。受到別人稱讚當然是好事,可是真正有價值的是自己賦予生活的意義。賦予生活意義就像尋寶一樣。不管這是造物主還是宇宙的意旨,雖然我們不知道是誰把它藏起來的,但我們還是需要傾注一生的精力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是當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被賦予的。要尋找它並非易事,因此尋找的樂趣也就顯得更加強烈(所以我說它們是寶物)。我希望,每個打開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找到自己生活的意義所在。尤其是那些覺得生活無聊,毫不關心生活有無意義的人。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寫的短篇小說《人靠什麼活著》吧。天使米哈伊爾受到上帝的詛咒被貶人間,一位叫謝苗的好心皮匠收留了他,讓他住在家中幫忙做皮鞋。有一天,一個身穿皮衣的老爺找到這裡,傲慢地對謝苗說要訂做一雙一年穿不壞、不變形、不開綻的靴子。謝苗嚇得不知說什麼好,米哈伊爾卻只是微笑著。最後,米哈伊爾用老爺拿來的德國頂級皮子做的不是高筒靴,而是便鞋。剛開始謝苗覺得特別吃驚,不過沒一會兒,他就明白了。傍晚時分,那位老爺的僕人找來說,主人在回家的路上死在雪橇里了,現在不需要一年穿不壞、不變形、不開綻的靴子了,要謝苗趕快拿那塊料做一雙給死人穿的便鞋。
當有人問“你覺得未來你會變成什麼樣?”的時候,有幾個人會自信滿滿地回答上來呢?不管是未來的股價跌升、本周天氣、假期交通狀況等小事,還是自己的前途,我們總是想展望一下,可人是不能預料未來的。不管科學如何發達,不管有多少知識儲備,人生都是一場不確定的旅行。無論分析股價動向的算法多么精密,我們還是無法預測到地球另一邊發生的地震或海嘯引發的股價暴跌。
人腦是由數十萬億個細胞組成的,在人腦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為了生存慢慢具有某種判斷能力。神經元突觸的構造就像網一樣,在某一瞬間就能收發大量的信息,根據現實狀況作出必要的判斷。不過,這種判斷也是有限制的,即面對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有可能會引發判斷失誤。無論人腦如何發達,都不可能預測未來的事情。畢竟,我們不是天使米哈伊爾。
當我慢慢翻看以前的照片時,那些塵封在記憶中的一個個片段瞬間慢慢浮現在腦海中。啊,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候啊!當初我的手指是多么嫩白纖細呀,可現在卻早已變得粗糙不堪。我的視線停留在那渴望真理的青年的額頭上,他有一雙似星星般亮晶晶的眼睛,天真的破顏大笑,臉頰上還帶有點點羞澀的紅暈。然後,我回過頭看了看鏡中的自己,那裡面有箇中年醫生正靜靜地望著我。
不知不覺間,我已48歲,步入中年。如果用曲線圖來勾畫我的人生,那么我現在應該算是處於哪個位置呢?是在頂點,還是已經處在下降的曲線上,我無從知曉。但是,有一點我可以確定:某天,我定會到達曲線的底端。我的神經細胞悄悄地告訴我,雖然現在未曾經歷,但可以確定的是“死亡”。這是對“思考你的未來最會變成什麼樣”最確信的回答。
像死亡一樣,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另一個真理是“人是自己賦予意義的存在”。它與死亡不同,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一旦開始就無法挽回;而意義賦予的可能性是可逆轉的,所以說要想做到後者更難。不過,雖然每個人都有尋找生活意義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找到生活的意義。最終,找還是不找(又或者找不到)就完全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了。在選擇之前會經歷苦悶和猶豫,在選擇之後要體會內心的矛盾和懷疑,還有向肯定或否定的方向逆轉的可能。所以說,要做到後者很難。
我們在人生的某個瞬間選擇了一條路,從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不管這個選擇是好是壞,總而言之,是這條路把我們帶到了現在的位置。我,還有你們每一個人,滿足於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嗎?我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路是自己選的,所以答案也只有自己知道。
或許,你想說你對現在的生活並不滿意,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所在。那么,請不要擔心!只要有大膽的決定和堅定的意志就一定能改變現狀。這是前面我已經提到過的“自己賦予意義的存在”的人所擁有的特權,也是隨時都能重新作出選擇的可逆轉屬性。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傾聽一下蘇格蘭政治改革家兼醫生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所說的話: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我在人生的每一個瞬間作出的所有決定都成就了“後來”的現在的我。雖然活到現在,我的記憶中不只是有幸福的成分,我也不後悔這個結果。我不想記住的那些瞬間和人也是構成“現在的我”的要素,所以我要感謝他們。為什麼?因為我的職業是帶有“生”字的醫生兼大學教授嗎?也許你覺得我的身世如此值得別人羨慕,所以對於以前所經歷的那些痛苦的回憶,我也應該用寬大的心胸去包容,對不對?雖然我不能說絕對不是這樣,但是這真的不是準確答案。不管人看上去有多厲害,也只不過是“矬子裡頭拔將軍”而已。我想感謝的是我所經歷的一切,是它們肯定了我的生活,並讓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恩之情。就算生活中有不好的記憶,也沒必要逼迫自己忘掉。如果到現在為止,你還覺得那些記憶不舒服,對它們懷有一種排斥心理的話,那不正說明你還生活在過去嗎?所以,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今天。
去去去中知
行行行里覺
這是老子《道德經》里的兩句話。我不相信只有明確懂得生活的意義才能感謝人生,只有具備是非分明的標準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那是假象。我們不需要計畫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但至少在心裡應該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作出選擇,即使那種選擇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同時,最好持有謙虛的態度,先嘗試一下。心裡懷有可逆轉性的想法,覺得自己的失誤或錯誤能改正,持這種謙虛的心態不斷努力下去,那么生活的結局就不會是痛苦的。所以說,去去去中知,行行行里覺。儘管有的蘋果看上去很好吃,可是如果不親自嘗一口,就不可能知道它是甜是酸。就連我們通過經驗獲得的信息也有很多錯誤,更別說沒經歷過的事情了。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經歷的每一個選擇的瞬間,只有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答案。這就是生活。
這本書記錄了35年來我從中學時代到醫大畢業,再到現在一直關注晚期癌症患者死亡的心路歷程。書中我還提到了曾給我些許啟發的一些人。希望大家能越過我生活的窗戶,看到一位醫生的內心世界,再越到自己窗戶的那一邊,對生活和死亡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雖然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可卻不像我的那些癌症晚期患者一樣。那些患者所處的狀況極其特殊,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和死亡更加迫切和珍貴。當某天死亡的訊息打破了平日寧靜的生活,面對他們的會是不安,又或者說恐懼。但是,請不要認為他們跟現在保持健康的你們的生活不同。兩者只是存在一定的時間差罷了,你們也逃脫不了未來死亡帶來的不安和恐懼。
不管是癌症晚期患者,還是健康的正常人,我希望大家都能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死亡這個命題。也許你們並不接受我提出的生和死的模式,但是我想,哪怕只有一次從新的視角瞻仰生活也不是壞事。請在打開這本書的同時,敞開心扉,拿出時間反省生活和死亡,為自己的生活賦予珍貴的意義。
2012年11月,一個晚秋的下午,感謝溫暖的陽光
尹永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