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記錄的,是短短六期“十八大觀察”的節目內容。呈現的,是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前行的道路和方向。見證的,是一群有點疑惑,有點猶豫,有點忐忑,但最終還是選擇勇往直前、突破創新的電視人的探索和努力。相信經歷了這趟“試水”,我們對重大嚴肅新聞題材的“輕”處理方式,已經有了更多經驗上的積累。輕,並不是指內容膚淺,而是舉重若輕,以小見大,潤物細無聲。電視語言,是大眾傳播,它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和宣講,而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所有的表達方式、技巧和色彩,都最終是為內容服務。而語言,終歸是要回歸它的本質——說人話,說真話。 《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由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144頁
- 開本:16
- 定價:26.00
- 作者: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25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0168913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CCTV《新聞1+1》特別節目“十八大觀察”,白岩松、歐陽夏丹直通十八大現場,從瞬間、關鍵字、面孔、聲音、數字等角度新銳觀察、思考總結。帶來新聞評論的清新文風的同時,也成就了這本權威時評政論讀本。
對於眼下的中國,十八大,注定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而對於十八大,相信《新聞1+1》特別節目“十八大觀察”留下的,也應該是-份真實而難得的記錄。對於新聞媒體工作者,《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是文風改進的好範本。本書由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編著。
對於眼下的中國,十八大,注定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而對於十八大,相信《新聞1+1》特別節目“十八大觀察”留下的,也應該是-份真實而難得的記錄。對於新聞媒體工作者,《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是文風改進的好範本。本書由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編著。
圖書目錄
第一期 民
瞬間:現場的紅衣記者們
關鍵字:人民、民生、民主、民意
面孔:中外媒體的關注
聲音:黨員要說真話
數字:1小時40分
第二期 收入
瞬間:初見手語主持
關鍵字:收入倍增
面孔:老焦與小焦
聲音:從表達到選舉
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
數字:72.2%
第三期 生態文明
瞬間:攜子參會的黨代表
瞬間:雙語“提問姐”
關鍵字:美麗中國
面孔:“以詩抒懷”的巨曉林
聲音:郭樹清——監管·責任
數字:12分鐘的變化
第四期 基層
瞬間:“建國”多與敢戴表
關鍵字:基層
面孔:感動中國的基層黨代表
聲音:小記者的發問
數字:5分鐘
第五期 公平公正
瞬間:閉幕留影
關鍵字:改革
面孔:新一屆黨的中央委員會
聲音:公平公正
數字:50
第六期 新常委
瞬間:新常委 新文風 新會風
關鍵字:清醒
面孔:我們
聲音:媒體看點
數字:8年
第七期 新常委們的15天
第八期 對中國,再有點信心怎么樣?
後記 藍色骨頭
瞬間:現場的紅衣記者們
關鍵字:人民、民生、民主、民意
面孔:中外媒體的關注
聲音:黨員要說真話
數字:1小時40分
第二期 收入
瞬間:初見手語主持
關鍵字:收入倍增
面孔:老焦與小焦
聲音:從表達到選舉
為了美好生活新願景——岩松夏丹十八大觀察
數字:72.2%
第三期 生態文明
瞬間:攜子參會的黨代表
瞬間:雙語“提問姐”
關鍵字:美麗中國
面孔:“以詩抒懷”的巨曉林
聲音:郭樹清——監管·責任
數字:12分鐘的變化
第四期 基層
瞬間:“建國”多與敢戴表
關鍵字:基層
面孔:感動中國的基層黨代表
聲音:小記者的發問
數字:5分鐘
第五期 公平公正
瞬間:閉幕留影
關鍵字:改革
面孔:新一屆黨的中央委員會
聲音:公平公正
數字:50
第六期 新常委
瞬間:新常委 新文風 新會風
關鍵字:清醒
面孔:我們
聲音:媒體看點
數字:8年
第七期 新常委們的15天
第八期 對中國,再有點信心怎么樣?
後記 藍色骨頭
文摘
歐陽夏丹:大家晚上好,這裡是正在為您直播的《新聞1+1》,我是夏丹。
從今天開始我將會和我的搭檔岩松每天為您帶來《新聞1+1》的特別節目“十八大觀察”。這也是我們倆第二次以這種連線互動的方式來為您呈現節目的內容。上一回是在兩個多月之前,在2012最引人矚目的一場體育盛事——倫敦奧運會上,當時岩松是人在倫敦,我在北京,那么這次是有關被外媒譽為,可能是2012年全世界最重要的一次大會——中國共產黨十八大。那岩松是直通現場,我是守在演播室裡頭。
但是今天大會正式開幕,早上我也沒閒著,起一個大早趕到人民大會堂去做了一個直播連線,在現場是偶遇岩松,我也知道岩松在現場發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細節,所以今天的節目一開始,首先還是來問一問岩松,今天給岩松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瞬間是什麼?
白岩松:夏丹好,觀眾朋友大家好。
其實今天早上8點多,我就到天安門廣場了,然後從天安門廣場要走進大會堂,要走200多米的路,其實就幾分鐘的時間。但是當我剛剛走了一百多米就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非常有趣的現象甚至說感受到了一種色彩,那就是紅色。為什麼會這么說呢?因為我在走過去的這一百多米路程當中有很多電視台在做連線,我發現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女記者或者說是女主持人,而她們幾乎無一例外穿的都是紅色的衣服。讓我突然想起80年代的時候一個流行的小說,後來變成電影,叫《街上流行紅裙子》,代表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那我覺得在開黨代會的時候,很多女記者不約而同地都穿上紅彤彤的衣服,顯然很中國。另外,這是一件喜事,當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未來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的老百姓都能從今天開始的黨代會和報告當中,去分享這種喜氣,去沾到這種喜氣。其實你不也穿著那件紅衣服嗎?
歐陽夏丹:沒錯,你知道你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這又來了一個穿紅色的。”而且岩松為此還專門拍攝一個短片。
瞬間:現場的紅衣記者們
歐陽夏丹:真的是沒有辦法,誰讓紅色在中國人眼裡頭是非常醒目、非常喜慶的一種色彩,而且今天還是記者節,我們也穿著很喜慶的色彩給自己過一過節。所以我非常佩服岩松,在一片紅色的海洋當中,你居然能很準確地把我認出來。而且岩松你知道,因為個紅色我還經歷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瞬間,就是你知道這個大會的禮儀接待工作人員,那些姑娘們她們穿的也是紅色的大衣,所以款式和顏色跟我穿的那件衣服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因此我從大會堂出來了以後,就被一位代表誤認為是禮儀接待,然後問我這個地方在哪兒在哪兒,我給他費了半天勁指了一條路。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這些穿紅衣服的女記者有點搶戲。岩松。
白岩松:對對對。P1-3
從今天開始我將會和我的搭檔岩松每天為您帶來《新聞1+1》的特別節目“十八大觀察”。這也是我們倆第二次以這種連線互動的方式來為您呈現節目的內容。上一回是在兩個多月之前,在2012最引人矚目的一場體育盛事——倫敦奧運會上,當時岩松是人在倫敦,我在北京,那么這次是有關被外媒譽為,可能是2012年全世界最重要的一次大會——中國共產黨十八大。那岩松是直通現場,我是守在演播室裡頭。
但是今天大會正式開幕,早上我也沒閒著,起一個大早趕到人民大會堂去做了一個直播連線,在現場是偶遇岩松,我也知道岩松在現場發現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細節,所以今天的節目一開始,首先還是來問一問岩松,今天給岩松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瞬間是什麼?
白岩松:夏丹好,觀眾朋友大家好。
其實今天早上8點多,我就到天安門廣場了,然後從天安門廣場要走進大會堂,要走200多米的路,其實就幾分鐘的時間。但是當我剛剛走了一百多米就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非常有趣的現象甚至說感受到了一種色彩,那就是紅色。為什麼會這么說呢?因為我在走過去的這一百多米路程當中有很多電視台在做連線,我發現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女記者或者說是女主持人,而她們幾乎無一例外穿的都是紅色的衣服。讓我突然想起80年代的時候一個流行的小說,後來變成電影,叫《街上流行紅裙子》,代表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那我覺得在開黨代會的時候,很多女記者不約而同地都穿上紅彤彤的衣服,顯然很中國。另外,這是一件喜事,當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未來的中國和未來的中國的老百姓都能從今天開始的黨代會和報告當中,去分享這種喜氣,去沾到這種喜氣。其實你不也穿著那件紅衣服嗎?
歐陽夏丹:沒錯,你知道你見到我的第一句話,“這又來了一個穿紅色的。”而且岩松為此還專門拍攝一個短片。
瞬間:現場的紅衣記者們
歐陽夏丹:真的是沒有辦法,誰讓紅色在中國人眼裡頭是非常醒目、非常喜慶的一種色彩,而且今天還是記者節,我們也穿著很喜慶的色彩給自己過一過節。所以我非常佩服岩松,在一片紅色的海洋當中,你居然能很準確地把我認出來。而且岩松你知道,因為個紅色我還經歷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瞬間,就是你知道這個大會的禮儀接待工作人員,那些姑娘們她們穿的也是紅色的大衣,所以款式和顏色跟我穿的那件衣服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因此我從大會堂出來了以後,就被一位代表誤認為是禮儀接待,然後問我這個地方在哪兒在哪兒,我給他費了半天勁指了一條路。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這些穿紅衣服的女記者有點搶戲。岩松。
白岩松:對對對。P1-3
後記
【粉紅色的回憶】
“夏天,夏天悄悄過去……”
2012年11月7號,星期三。中午12點,在北京公主墳的一家火鍋店裡,處處是翻滾的辣椒,升騰的熱氣。
這是《新聞1+1》“十八大觀察”開播前的最後一次策劃會。
說是開會,其實就是想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誰都能領會領導的心意。
在十八大召開前的一個月,我們就開始了策劃。節目形態、操作方式、人員分配,“十八大觀察”這個節目怎么做?這個年輕的團隊感到既新鮮又焦慮。明天大會一開,發令槍響,整個集體就會進入衝刺階段的加速度里。所以,眼下最需要的,也許就是有這么一個飯局,聊聊天,放鬆調整一下緊繃的神經。
但說實話,無論是策劃記者還是編導責編,想要放鬆實屬不易。按照《奧運1+1》的模式做節目,理應有料,有趣,還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意。而換成十八大,還能否有生動豐富的表達?還能否找到那么多可說的細節?片子怎么做更好看?策劃案怎么給主持人和評論員提供更多的抓手?節目最終,又能否得到觀眾的喜愛和好評?除了臨戰前躍躍欲試的興奮,每個人心底,或多或少還是存有疑慮和擔心。
為了報導十八大,我們的上會記者王茜,還特意買了一件粉紅色的外套。她說,希望能藉此延續《奧運1+1》的喜氣。
“顏色很溫馨,適合談戀愛。”這是中國羽毛球隊主教練李永波,看到倫敦奧運會溫布利羽毛球場粉嫩地面後說的一句話。2012年夏天,倫敦奧運會,無論是開幕式上英國女王的著衣,還是倫敦街頭的指示牌、奧運志願者的馬夾、奧運場館的內場地……那最具標誌性的粉色,應該是留在我們每個人心裡最有溫度的色彩,也是《奧運1+1》團隊的集體記憶。而當夏天悄悄過去,“十八大觀察”系列節目,能否延續《奧運1+1》的口碑和影響力?又能否在這個秋天,再留下一個值得回味的顏色和印記?
開播前,每個人就這么忐忑地期待著。
飯局結束,製片人呂志家提議大家共同舉杯,四川籍的主編劉明君說了一句“雄起!”
【紅衣記者】
“當我剛剛走了一百多米就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感受到了一種色彩,那就是紅色……”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觀察”系列節目第一期。
一大早,岩松和夏丹,還有會議報導記者王茜,就趕到了人民大會堂。上午10點,團隊所有成員,也全部集結在辦公室。一期節目,兩個戰場。前方報導組,有對大會最直接的感受和觀察。後方,則有編導們對所有媒體的最新報導和各類信息的跟蹤整理。
臨近中午,十八大開幕會議剛一結束,岩松的電話就打到了製片人那裡,策劃也撥通了夏丹的電話,了解上午直播連線的情況,主編則和正在採訪的王茜進行著溝通。三個電話結束,十分鐘以後,每一個人,都帶著各自對於當天板塊的構想,走進會議室。
“十八大觀察”第一期,開始。
從確定節目內容到正式直播,留給團隊的時間,只有不到七個的時間。整合資料,外拍採訪,編輯短片,方案策劃,素材蒐集,製作圖表,演播室設計……整個團隊的每一個人,在高效地執行著任務,他們相互關聯、密切溝通,就像一個急速轉動的齒輪。
“當我剛剛走了一百多米就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感受到了一種色彩,那就是紅色……”晚上10點,直播開始,岩松的開場輕鬆歡樂。十八大上的“紅衣女記者”,為我們的整個十八大報導,找到了感覺。被當成紅衣“工作人員”的夏丹,特意買了一件紅色外衣的記者王茜,還有十八大會場上無數個身著紅衣的女記者……一個幽默輕鬆的MV,“十八大觀察”就這么開始了。
回顧“十八大觀察”的六期節目,總量30多個板塊所呈現的關注,既有那些角度獨特,切點輕巧,類似“紅衣記者”,“電視手語”這樣可供觀察解讀的面孔和故事,也有包括收入分配改革,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在內,這些關係國家未來,百姓福祉的“硬貨”,更有欄目組自己對於類似“民”這樣關鍵字的發現總結與評論分析。觀察什麼很重要,觀察到之後怎么完成我們自己的表達?說實話,說真話,舉重若輕,不失輕鬆與深刻,語態上的把握,回歸新聞本身的關注與點評,更是我們要做的東西。
另一方面,作為節目表述內容,調整節奏,完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觀察”中的短片、採訪、圖表等一系列電視化元素的配合,也為節目最後整體效果的呈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平均每天近20盤的播出帶,能自采的一定自采,關鍵短片重新梳理整合,解說詞也力求“轉文風”的進行字斟句酌。當六期節目獲得高於平時節目將近40%收視率。這一紅色提升的背後,有那些用心的剪輯、奔忙的採訪、內容的取捨、反覆的討論,它離不開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熱情和努力,紅色也是團隊實力的成色。
【藍色骨頭】
“這就是我的事業,更是我的興趣,還能有什麼工作,比這更來情緒呢?”
1.秋天的北京,有一年中難得的好天氣,一周的時間,也就在出門藍天白雲,回家滿天繁星中過去。如果說《奧運1+1》留給每一個參與者的是粉色的記憶。那么我想,藍色或許可以算作是“十八大觀察”系列節目所留下的印記,一種因改變和突破所帶來的明亮與清新。同時,經歷了十八大,面對中國的未來,我們希望,今天的改變,是有意義的。
2.《藍色骨頭》是崔健前些年發表的一首歌曲,歌曲里藍色被看做是智慧的象徵。歌詞中還表達了一個靠寫字為生的男人,對自己事業的態度。“這就是我的事業,更是我的興趣,還能有什麼工作,比這更來情緒呢……”。參與過“十八大觀察”的節目報導,我和很多同事們一樣,對此感同身受。
3.《新聞1+l》辦公室,進門迎面的牆上,掛著岩松奧運期間從英國帶回來的海報。上面寫著“保持冷靜,繼續前行”。這既是我們時刻對自己的提醒,也有我們對未來的信心。
“夏天,夏天悄悄過去……”
2012年11月7號,星期三。中午12點,在北京公主墳的一家火鍋店裡,處處是翻滾的辣椒,升騰的熱氣。
這是《新聞1+1》“十八大觀察”開播前的最後一次策劃會。
說是開會,其實就是想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誰都能領會領導的心意。
在十八大召開前的一個月,我們就開始了策劃。節目形態、操作方式、人員分配,“十八大觀察”這個節目怎么做?這個年輕的團隊感到既新鮮又焦慮。明天大會一開,發令槍響,整個集體就會進入衝刺階段的加速度里。所以,眼下最需要的,也許就是有這么一個飯局,聊聊天,放鬆調整一下緊繃的神經。
但說實話,無論是策劃記者還是編導責編,想要放鬆實屬不易。按照《奧運1+1》的模式做節目,理應有料,有趣,還能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意。而換成十八大,還能否有生動豐富的表達?還能否找到那么多可說的細節?片子怎么做更好看?策劃案怎么給主持人和評論員提供更多的抓手?節目最終,又能否得到觀眾的喜愛和好評?除了臨戰前躍躍欲試的興奮,每個人心底,或多或少還是存有疑慮和擔心。
為了報導十八大,我們的上會記者王茜,還特意買了一件粉紅色的外套。她說,希望能藉此延續《奧運1+1》的喜氣。
“顏色很溫馨,適合談戀愛。”這是中國羽毛球隊主教練李永波,看到倫敦奧運會溫布利羽毛球場粉嫩地面後說的一句話。2012年夏天,倫敦奧運會,無論是開幕式上英國女王的著衣,還是倫敦街頭的指示牌、奧運志願者的馬夾、奧運場館的內場地……那最具標誌性的粉色,應該是留在我們每個人心裡最有溫度的色彩,也是《奧運1+1》團隊的集體記憶。而當夏天悄悄過去,“十八大觀察”系列節目,能否延續《奧運1+1》的口碑和影響力?又能否在這個秋天,再留下一個值得回味的顏色和印記?
開播前,每個人就這么忐忑地期待著。
飯局結束,製片人呂志家提議大家共同舉杯,四川籍的主編劉明君說了一句“雄起!”
【紅衣記者】
“當我剛剛走了一百多米就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感受到了一種色彩,那就是紅色……”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觀察”系列節目第一期。
一大早,岩松和夏丹,還有會議報導記者王茜,就趕到了人民大會堂。上午10點,團隊所有成員,也全部集結在辦公室。一期節目,兩個戰場。前方報導組,有對大會最直接的感受和觀察。後方,則有編導們對所有媒體的最新報導和各類信息的跟蹤整理。
臨近中午,十八大開幕會議剛一結束,岩松的電話就打到了製片人那裡,策劃也撥通了夏丹的電話,了解上午直播連線的情況,主編則和正在採訪的王茜進行著溝通。三個電話結束,十分鐘以後,每一個人,都帶著各自對於當天板塊的構想,走進會議室。
“十八大觀察”第一期,開始。
從確定節目內容到正式直播,留給團隊的時間,只有不到七個的時間。整合資料,外拍採訪,編輯短片,方案策劃,素材蒐集,製作圖表,演播室設計……整個團隊的每一個人,在高效地執行著任務,他們相互關聯、密切溝通,就像一個急速轉動的齒輪。
“當我剛剛走了一百多米就突然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感受到了一種色彩,那就是紅色……”晚上10點,直播開始,岩松的開場輕鬆歡樂。十八大上的“紅衣女記者”,為我們的整個十八大報導,找到了感覺。被當成紅衣“工作人員”的夏丹,特意買了一件紅色外衣的記者王茜,還有十八大會場上無數個身著紅衣的女記者……一個幽默輕鬆的MV,“十八大觀察”就這么開始了。
回顧“十八大觀察”的六期節目,總量30多個板塊所呈現的關注,既有那些角度獨特,切點輕巧,類似“紅衣記者”,“電視手語”這樣可供觀察解讀的面孔和故事,也有包括收入分配改革,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在內,這些關係國家未來,百姓福祉的“硬貨”,更有欄目組自己對於類似“民”這樣關鍵字的發現總結與評論分析。觀察什麼很重要,觀察到之後怎么完成我們自己的表達?說實話,說真話,舉重若輕,不失輕鬆與深刻,語態上的把握,回歸新聞本身的關注與點評,更是我們要做的東西。
另一方面,作為節目表述內容,調整節奏,完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觀察”中的短片、採訪、圖表等一系列電視化元素的配合,也為節目最後整體效果的呈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平均每天近20盤的播出帶,能自采的一定自采,關鍵短片重新梳理整合,解說詞也力求“轉文風”的進行字斟句酌。當六期節目獲得高於平時節目將近40%收視率。這一紅色提升的背後,有那些用心的剪輯、奔忙的採訪、內容的取捨、反覆的討論,它離不開每一個團隊成員的熱情和努力,紅色也是團隊實力的成色。
【藍色骨頭】
“這就是我的事業,更是我的興趣,還能有什麼工作,比這更來情緒呢?”
1.秋天的北京,有一年中難得的好天氣,一周的時間,也就在出門藍天白雲,回家滿天繁星中過去。如果說《奧運1+1》留給每一個參與者的是粉色的記憶。那么我想,藍色或許可以算作是“十八大觀察”系列節目所留下的印記,一種因改變和突破所帶來的明亮與清新。同時,經歷了十八大,面對中國的未來,我們希望,今天的改變,是有意義的。
2.《藍色骨頭》是崔健前些年發表的一首歌曲,歌曲里藍色被看做是智慧的象徵。歌詞中還表達了一個靠寫字為生的男人,對自己事業的態度。“這就是我的事業,更是我的興趣,還能有什麼工作,比這更來情緒呢……”。參與過“十八大觀察”的節目報導,我和很多同事們一樣,對此感同身受。
3.《新聞1+l》辦公室,進門迎面的牆上,掛著岩松奧運期間從英國帶回來的海報。上面寫著“保持冷靜,繼續前行”。這既是我們時刻對自己的提醒,也有我們對未來的信心。
序言
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亮相,與中外記者見面。在這萬眾矚目的時刻,作為一名媒體人,我特別好奇:新當選的總書記在話筒前,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會是什麼,他會用什麼樣的風格來完成自己的“處女秀”?雖然之前做了很多猜測,但最終的答案還是超出預期,給人驚喜。習總書記的一句:“讓你們久等了”,以及之後親切、自然、平和、務實的演講,引發無數好評。第二天上節目之前,我記得岩鬆開玩笑地說:“連總書記都要改會風文風了,看來我們這個節目很對路啊,趕上潮流了!”
玩笑歸玩笑,只有《新聞1+1》的人才知道,這個“對路”,來的多不容易。一次換屆的黨代會,在報導上是否有諸多口徑?為期七天的會議,除了那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其他的日子還有啥菜可以做?我們能沿用《奧運1+1》的版塊設計嗎?能用輕鬆幽默的語態和心態來解讀重大嚴肅新聞事件嗎?能做到既有創新突破,又不會“越雷池”嗎?……回想在“十八大觀察”特別節目的策劃會上,同事們面帶疑惑,七嘴八舌,提出了一系列擔憂。你看,很多時候,改革就是這樣,還沒等最後怎么著呢,自己先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好在,岩松的一句“為什麼就不能呢?!”給了我們很大勇氣。是啊,小心翼翼,按常規走,肯定不會出錯,但也絕對不會出彩兒。要做就做不一樣的,總得有人先嘗試吧,不去試,怎么知道界限在哪裡呢?於是,我們打算:第一個吃螃蟹!
有了共識之後,直接的結果就是,第一期節目即把審片領導嚇了一跳。11月8日,十八大隆重開幕,當別的新聞節目都在激情滿懷地、莊重地播報這一盛事時,“十八大觀察”卻把切入點選擇在了人民大會堂東門外的那一片“紅色的海洋”:幾乎清一色的女記者,幾乎都穿著喜慶的大紅色的衣服在做直播連線或串場,多有意思的一道風景啊!可這樣的選題似乎不合慣例,當班領導忍不住問:“十八大不能有娛樂化傾向啊,這樣會不會太不嚴肅了?”但通過解釋與磨合,他還是讓我們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正如你們所看到的,在第一期節目的開場白里,岩松為大家送上了一段事先拍好的紅衣女郎MV,而我,也調侃自己說,當天因為身穿了紅色大衣,被一代表誤當成了禮儀小姐,找我問了半天路呢。這樣的開場,絕不僅僅是想活躍氣氛,因為岩松最後的一句評論:“希望未來的中國,不止是一個聲音、一種色彩,而是豐富的、多元的。”意味深長。以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我們講故事的方式。而事實也證明,我們的這個套路頗得人心。第二天,網路上就紛紛轉載我們關於紅衣女郎的描述和評論。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深刻內涵,何樂而不為呢?
緊接著,在後續的節目中,我們按照《奧運1+1》的模式,嘗試著一步一步地大膽往前探,力爭把如此正兒八經的主題說得新鮮、好玩兒。我們關注在發布會上兩次搶到提問機會,並且自己問完自己翻譯的澳大利亞“提問姐”;我們關注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現在又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小baby來開會的女代表蔣敏;我們關注因激動而哽咽落淚的農民工詩人;我們關注時刻佩帶有黨徽標誌手錶的“表哥”;我們關注緊追不捨、問題犀利的少年報的小記者;我們關注年齡最大和最小的黨代表老焦和小焦之間的親切會面,等等。他們都是些普通人,而他們身後又都有著不普通的故事,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他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無不體現著這個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小人物,大情懷。相對於那些乾巴巴的口號,這樣的平視角、軟切口更容易讓人有觸動。我印象很深,在最後一期節目中,我們有一個版塊《面孔》,關注的是一個群體,它的名字叫“我們”,那是一張張鮮活而真實的老百姓的臉,一段段發自內心的生活中的大白話。我們,是由一個又一個“我”構成的,國家,是由一個又一個“小我”組合在一起的。我們的期待,不就是國家自尊、自強,謀求更大福祉的動力嗎?
話還是要說回到2012年的11月15日,畢竟,這是一個被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而它所呈現出的新人新氣象,也毫無疑問象徵著一個新的開端。那天本來沒有節目安排了,但團隊里所有的人都一致認為,很多話不吐不快,缺一個收尾會平添遺憾。因此,也就是幾個電話的事兒,兄弟姐妹們就都趕到了評論部的辦公室里,開始了當晚直播的準備。在勇氣和激情的帶動下,收官之作非常順利和過癮。岩松在節目裡大膽地評論新當選的習總書記的講話,他回憶道:在2010年,習近平作為中央黨校校長在學校里講話時就強調,要改變文風和會風,強調以後說話要更入耳、人腦、人心。然後發問:現在連國家領導人都能放下架子、降低調子,好好地說人話了,我們做電視的,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說話呢?
這問題提的真好。一個國家只有越來越強大,才能愈發的自信、淡定和從容,不靠聲高來講理,不虛張聲勢。同樣,一個媒體只有越來越成熟,才能愈發的平和、包容、勇敢,懂得不斷自省,與時俱進。
這本書,記錄的,是短短六期“十八大觀察”的節目內容。呈現的,是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前行的道路和方向。見證的,是一群有點疑惑,有點猶豫,有點忐忑,但最終還是選擇勇往直前、突破創新的電視人的探索和努力。相信經歷了這趟“試水”,我們對重大嚴肅新聞題材的“輕”處理方式,已經有了更多經驗上的積累。輕,並不是指內容膚淺,而是舉重若輕,以小見大,潤物細無聲。電視語言,是大眾傳播,它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和宣講,而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所有的表達方式、技巧和色彩,都最終是為內容服務。而語言,終歸是要回歸它的本質——說人話,說真話。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但願各行各業的人,在這八個字面前,都能有所警醒,並盡一己之力,去促成改變的發生和延續。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才是王道。
前路漫漫,共同努力。
玩笑歸玩笑,只有《新聞1+1》的人才知道,這個“對路”,來的多不容易。一次換屆的黨代會,在報導上是否有諸多口徑?為期七天的會議,除了那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其他的日子還有啥菜可以做?我們能沿用《奧運1+1》的版塊設計嗎?能用輕鬆幽默的語態和心態來解讀重大嚴肅新聞事件嗎?能做到既有創新突破,又不會“越雷池”嗎?……回想在“十八大觀察”特別節目的策劃會上,同事們面帶疑惑,七嘴八舌,提出了一系列擔憂。你看,很多時候,改革就是這樣,還沒等最後怎么著呢,自己先把自己的路給堵死了。好在,岩松的一句“為什麼就不能呢?!”給了我們很大勇氣。是啊,小心翼翼,按常規走,肯定不會出錯,但也絕對不會出彩兒。要做就做不一樣的,總得有人先嘗試吧,不去試,怎么知道界限在哪裡呢?於是,我們打算:第一個吃螃蟹!
有了共識之後,直接的結果就是,第一期節目即把審片領導嚇了一跳。11月8日,十八大隆重開幕,當別的新聞節目都在激情滿懷地、莊重地播報這一盛事時,“十八大觀察”卻把切入點選擇在了人民大會堂東門外的那一片“紅色的海洋”:幾乎清一色的女記者,幾乎都穿著喜慶的大紅色的衣服在做直播連線或串場,多有意思的一道風景啊!可這樣的選題似乎不合慣例,當班領導忍不住問:“十八大不能有娛樂化傾向啊,這樣會不會太不嚴肅了?”但通過解釋與磨合,他還是讓我們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因此,正如你們所看到的,在第一期節目的開場白里,岩松為大家送上了一段事先拍好的紅衣女郎MV,而我,也調侃自己說,當天因為身穿了紅色大衣,被一代表誤當成了禮儀小姐,找我問了半天路呢。這樣的開場,絕不僅僅是想活躍氣氛,因為岩松最後的一句評論:“希望未來的中國,不止是一個聲音、一種色彩,而是豐富的、多元的。”意味深長。以小見大、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我們講故事的方式。而事實也證明,我們的這個套路頗得人心。第二天,網路上就紛紛轉載我們關於紅衣女郎的描述和評論。既生動有趣,又不乏深刻內涵,何樂而不為呢?
緊接著,在後續的節目中,我們按照《奧運1+1》的模式,嘗試著一步一步地大膽往前探,力爭把如此正兒八經的主題說得新鮮、好玩兒。我們關注在發布會上兩次搶到提問機會,並且自己問完自己翻譯的澳大利亞“提問姐”;我們關注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現在又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小baby來開會的女代表蔣敏;我們關注因激動而哽咽落淚的農民工詩人;我們關注時刻佩帶有黨徽標誌手錶的“表哥”;我們關注緊追不捨、問題犀利的少年報的小記者;我們關注年齡最大和最小的黨代表老焦和小焦之間的親切會面,等等。他們都是些普通人,而他們身後又都有著不普通的故事,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他們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無不體現著這個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小人物,大情懷。相對於那些乾巴巴的口號,這樣的平視角、軟切口更容易讓人有觸動。我印象很深,在最後一期節目中,我們有一個版塊《面孔》,關注的是一個群體,它的名字叫“我們”,那是一張張鮮活而真實的老百姓的臉,一段段發自內心的生活中的大白話。我們,是由一個又一個“我”構成的,國家,是由一個又一個“小我”組合在一起的。我們的期待,不就是國家自尊、自強,謀求更大福祉的動力嗎?
話還是要說回到2012年的11月15日,畢竟,這是一個被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而它所呈現出的新人新氣象,也毫無疑問象徵著一個新的開端。那天本來沒有節目安排了,但團隊里所有的人都一致認為,很多話不吐不快,缺一個收尾會平添遺憾。因此,也就是幾個電話的事兒,兄弟姐妹們就都趕到了評論部的辦公室里,開始了當晚直播的準備。在勇氣和激情的帶動下,收官之作非常順利和過癮。岩松在節目裡大膽地評論新當選的習總書記的講話,他回憶道:在2010年,習近平作為中央黨校校長在學校里講話時就強調,要改變文風和會風,強調以後說話要更入耳、人腦、人心。然後發問:現在連國家領導人都能放下架子、降低調子,好好地說人話了,我們做電視的,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說話呢?
這問題提的真好。一個國家只有越來越強大,才能愈發的自信、淡定和從容,不靠聲高來講理,不虛張聲勢。同樣,一個媒體只有越來越成熟,才能愈發的平和、包容、勇敢,懂得不斷自省,與時俱進。
這本書,記錄的,是短短六期“十八大觀察”的節目內容。呈現的,是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中國前行的道路和方向。見證的,是一群有點疑惑,有點猶豫,有點忐忑,但最終還是選擇勇往直前、突破創新的電視人的探索和努力。相信經歷了這趟“試水”,我們對重大嚴肅新聞題材的“輕”處理方式,已經有了更多經驗上的積累。輕,並不是指內容膚淺,而是舉重若輕,以小見大,潤物細無聲。電視語言,是大眾傳播,它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和宣講,而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所有的表達方式、技巧和色彩,都最終是為內容服務。而語言,終歸是要回歸它的本質——說人話,說真話。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但願各行各業的人,在這八個字面前,都能有所警醒,並盡一己之力,去促成改變的發生和延續。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才是王道。
前路漫漫,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