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雷子

炸雷子

是盛行於華東地區一帶的一種喝酒風格。就是兩杯相撞發出的響聲。酒場如戰場,酒風見人品。只要是聽過響的,就得喝乾喝淨,是絲毫不可打折扣的。炸雷子最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一要聽響,二要一飲而盡。否則,就不稱為炸雷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炸雷子
  • 盛行於:華東地區一帶
  • 類型:喝酒風格
  • 起源:早在大禹治水時期
基本信息,起源,特點,琅琊山酒文化,其他,合肥罍lei子,楚國合肥罍,

基本信息

炸雷子,是盛行於華東地區一帶的一種喝酒風格。就是兩杯相撞發出的響聲。酒場如戰場,酒風見人品。只要是聽過響的,就得喝乾喝淨,是絲毫不可打折扣的。

起源

早在大禹時期,興修水利於渭南(今安徽滁州),大多數水利工匠出自渭南,閒時在壩上休息,就是捧出頭等老明光,以這種豪爽的喝酒方式緩解施工的疲乏的。現代的“炸雷子”的喝酒風格是從皖北興起的,卻很快在滁州流行起來,滁州是酒鄉,有著悠久的飲酒文化,古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酒過三巡,主賓互敬,爾後隨便找找或者打個通關,這是多年形成並一直沿襲的喝酒規矩。這種禮貌文明的喝法一直被滁州堅如磐石地固守著。雖然多次遭遇外來酒文化的浸潤,但始終沒有接納。滁州人粗中有細,熱情好客,性格好爽,大壇喝酒更能體現滁州人的壯志豪情和樸實憨厚的特點。
古人喝酒圖古人喝酒圖

特點

炸雷子最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一要聽響,二要一飲而盡。否則,就不稱為炸雷子。
大碗喝酒,盛行於懷遠、阜陽亳州一帶的喝法“走杯”,十分有趣。主客做定,主人先斟滿一杯,雙手端給客人,是為走杯。只要客人接下這第一杯酒,桌上所有陪客者均會立刻各送上一杯,是為隨杯。客人望著眼前白花花的一片酒杯,不喝,將被視為對東道主的極大不敬,喝吧,不勝酒力,擔心當場出醜。在一片熱情勸酒聲中,客人往往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這種既熱情又粗野的近似於鴻門宴的喝法,確實使純樸含蓄的滁州難以接受。又比如,最近風行於蕭縣一帶“推一圈”的喝法,像蛇的信子,向滁州酒桌伸一伸就縮了回去,再次證明滁州酒文化陣地的固不可破。所謂“推一圈”就是酒近尾聲,能者自告奮勇地先喝半杯茶,然後按順序每人倒半杯,但不超過自己的標準。這種喝法,看似豪爽,以身作則,但最終酒沒人多喝,既少了“打通關”的文明,又缺乏“走杯”的方法與氣勢,多少有點存心自己獨醒把別人推到的禍心與譁眾取寵的感覺。

琅琊山酒文化

曾經有人說過,西方的文化是男女文化,東方的文化是飲食文化。且酒文化又在飲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人相聚,流觴曲水,作賦吟詩,是一種雅趣。美景良辰,三五好友,猜拳行令,是一種境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雖是孤獨了些,但也是一種愜意。但這些喝法不具代表性,遠不及炸雷子有氣勢,更豪放,更加暢快淋漓。其實這種炸雷子式的大碗喝酒的方法,準確的說,應該是北方人性格的一個體現,爽快自在。
炸雷子

其他

合肥罍lei子

炸雷子,這種“野蠻”的飲酒方式,近幾年來頗流行於合肥,無論是宴會接待,還是哥們小聚,總有那么一位兩位要炸上個一回兩回,酒量好的還能扛住,酒量不好的立即就現場表演了。這種飲酒方式,已經把飲酒這種良好的待客習俗變為一種為了喝而喝的純粹劣習。
合肥罍寓意“炸雷子”合肥罍寓意“炸雷子”
合肥這個地方,雖然不是酒鄉,但是也有著悠久的飲酒文化。加上此地二千年人文積聚,待人接客唯講究一個“禮”字,酒桌之上,向來只用小酒盅,雖然也有勸酒之說,卻也是知道點到為止,講的是“喝酒不在多,盡興就好”,絕對不會強人所難。酒過三巡,主賓互敬,爾後隨便找找或者打個通關,這是合肥本地多年形成並一直沿襲的喝酒規矩。現在倒好,自從這種炸雷子的飲酒習慣從北方一帶傳過來之後,大部分合肥酒桌上那種溫文爾雅的飲酒習慣立即消失不見。
炸雷子
早在2009年,合肥市旅遊局就計畫以1933年出土的“楚國合肥罍”為原型,設計合肥旅遊紀念品罍子。在2010年9月,合肥市曾組織專家對旅遊紀念品罍子進行論證,並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2011年12月,罍子才真正小批量生產。
在合肥酒桌文化中也有"炸雷子"的說法,雷與罍發音相同,因此設計出這樣一套旅遊商品。 合肥市旅遊局相關人士表示,在設計之初,“楚國合肥罍”共分青銅、青花瓷和玻璃三種,但考慮到紀念品的重量及檔次,最後選定選用青花瓷作為材質,並根據容量的大小,分為一兩、二兩、三兩三種類型。
楚國合肥罍楚國合肥罍

楚國合肥罍

合肥曾屬於楚國,而考古學家也曾發掘出“楚國合肥罍”。古代的罍子是青銅器皿,用來盛酒、飲酒,體積比較大,經過縮微、改造,設計出了一套大小不一、材質不同,更適合作為旅遊紀念品的罍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