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角蟾

炳靈角蟾

炳靈角蟾,角蟾科角蟾屬物種,生活于海拔1480m的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炳靈角蟾
  • 拉丁學名:Megophrys binlingensisFei, L., S.-q. Hu, C.-y. Ye, and Y.-z. Huang .,2009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亞目:變凹型亞目
  • :角蟾科
  • 亞科:角蟾亞科
  • :角蟾屬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範圍,物種辨識,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45~51mm。頭扁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部盾形,吻端突出於下唇,吻稜稜角狀,頰部垂直;鼓膜呈卵圓形,有耳柱骨;上頜有齒,犁骨棱弱,後端無犁骨齒。背麵皮較光滑,背部及四肢有細膚棱,體側圓疣分散;肩上方有“∨”形細膚棱,背側有縱行細膚棱;上眼瞼外緣無角狀突起。腹麵皮膚光滑;腋腺位於胸側,圓形;有股後腺。前肢適中;指、趾末端鈍圓略呈球狀;內掌突卵圓形,外掌突略顯。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略超過,脛長略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略重疊;趾側緣膜窄,基部相連成蹼跡;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體色變異頗大,背面多為灰棕色和灰褐色,有深色斑紋;兩眼間三角形斑和背部的“×”或“∨”形深褐色斑紋均鑲有淺色細邊;上下唇緣有幾個白色斑;股、脛背面各有4~5條細橫紋;咽喉部灰棕黑色,兩側和中央各有一條深色短縱紋,胸、腹部由淺色漸渡為深棕色,腹兩側有寬的深褐色縱紋;腹後部及四肢腹面呈暗橘紅色。雄蟾第一、二指背面有細密婚刺;有單咽下內聲囊;無雄性線。第39~41期蝌蚪全長41~46mm,頭體長13~15mm,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3倍;口部呈漏斗狀,頭部窄而體較寬,尾肌發達,尾鰭低厚,末端多鈍圓;頭體背面及尾肌為灰棕色,尾鰭淺棕色,具細小斑點,尾肌上緣斑點密集。

生境繁殖

該蟾生活于海拔1480m的山區。成蟾多棲息在植被茂密的流溪及其附近,白天多隱於溪邊大石塊下,夜間常蹲於溪邊石頭、草叢或落葉間。5月夜間可聽見雄蟾的鳴聲,白天偶爾鳴叫。蝌蚪生活在流溪回水凼邊石間,根據野外蝌蚪的發育情況推測本種蝌蚪需時兩年左右才能變成幼蟾。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蟾分布區狹窄,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稀少。受脅等級:費梁等(2010)建議列為近危NT。

分布範圍

四川(洪雅)。

物種辨識

新種與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和棘指角蟾Megophrys spinata相近。但本新種犁骨齒棱弱,其後端無犁骨齒;體型較小,雄性體長45.0-51.0mm;體腹面中部斑紋少,兩側黑褐色長形斑明顯。而峨眉角蟾犁骨齒棱強,其後端有犁骨齒;體形較大,雄性體長56.0-59.5mm;體腹面中部深色斑多,兩側斑紋一般不呈條形;本種與棘指角蟾不同:本新種第一、第二指上婚刺細密;趾側緣膜窄,基部具蹼跡;體腹面中部無圓斑。而棘指角蟾第一、第二指上婚刺粗大而疏;趾側緣膜寬而明顯,趾間具半蹼;胸腹部有10多枚深色斑。此外,本種蝌蚪尾部有小斑紋,而峨眉角蟾和棘指角蟾者均無斑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