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第一六九窟

炳靈寺第一六九窟現存較完整窟龕共有195個,位於甘肅永靖縣。遺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軀,壁畫900餘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書或刻石紀念銘文6處。開窟始於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諸代續有建造。宋、西夏、元、明各代,也有雕鑿、妝鑾、重繪等修建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炳靈寺第一六九窟
  • 地理位置甘肅永靖縣西南劉家峽水庫的大寺溝西岸
  • 窟龕:共有195個
  • 開窟始於:西秦
地理位置,具體介紹,

地理位置

位於甘肅永靖縣西南劉家峽水庫的大寺溝西岸。

具體介紹

169窟位於窟群北段,距地面40餘米,是在天然石洞的基礎上雕鑿而成的,高約15米,寬27米,深19米。現存壁龕24個,壁畫集中於北壁和東北壁上,絕大部分為西秦作品。造像主要有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苦修佛及觀世音、大勢至和思維菩薩等,壁畫以簡單的一佛二菩薩說法圖、菩薩、千佛、飛天和供養人等為主。北壁第6龕在169窟中最為重要,其內塑一佛二菩薩,佛背光上繪伎樂飛天。龕內周壁繪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彌勒菩薩和東方、西方等十方諸佛像。塑像畫像旁皆有墨書榜題。在該龕左上方崖面上,有墨書發願文24行,中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字樣,建弘元年即420年,這是中國石窟寺中現存最早的造像題記。
169窟的造像,佛作高肉髻,面形方圓,細眉大眼,鼻高且直,形體健美,神情威嚴。多著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輕薄透體,具有絲綢的質地感。菩薩多高髻長發,袒露上身,戴臂釧、項圈、手環,下著裙。這種雕像,顯然受到了犍陀羅和秣菟羅雕塑的影響。壁畫多採用民族傳統的繪畫技法併兼有西域的暈染法。169窟的西秦造像與壁畫,反映了中國佛教藝術初興時的風格和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