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外交目的,外交實力,資源優勢,交通便利,勞動力優勢,外交典故,
歷史沿革
由於失去了昔日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優勢,中國在19世紀成了歐洲貿易帝國的“囊中之物”,受盡了西方國家的欺凌和干涉。1840~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使這種任意干涉達到頂點,英國通過炮艦外交占領了香港。大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一直從事以鴉片換取中國茶葉的貿易,可是中國的禁菸運動使這一重要貿易遇到障礙,英國希望通過占領香港來開拓一個可以進行自由貿易的視窗。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是中國政府扣押了在英國註冊的中國輪船“亞羅號”,英法聯軍藉此發動戰爭,從而打開了中國的內陸航線。由於國內不時爆發起義和叛亂,致使中國政府不能以全副精力抵抗列強的進攻。1860年中國又向俄國割讓了包括海參崴在內的一大片領土。從1842年的《南京條約》開始,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這些條約不僅讓中國降低關稅,而且促使中國政府將鴉片貿易合法化。西方國家還迫使中國設立了便於外國人居住和貿易的通商口岸,口岸的數量最終超過90個。遭到摧殘的中國也成為了日本的“獵物”,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日本擊敗了中國,隨後強迫中國割讓台灣等領土給日本,日本還把朝鮮納為自己的附屬國。
1886年的8月13日,正在日本長崎訪問的北洋艦隊,部分官兵上岸購物,與日本發生衝突。8月15日這天,是北洋艦隊的集體放假日,450名水兵上岸自由觀光,結果遭到日本有組織的伏擊,死傷慘重。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群情激憤,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艦迅速進入臨戰狀態,褪去炮衣,將炮口對準了長崎市區。中國國內也是一片憤怒,北洋水師的外籍教官琅威理甚至建議立即對日宣戰,武力解決。日本史料記載,李鴻章緊急召見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明確表示,如果日本方面不能妥善處理該事件,將電令在日本的北洋艦隊“自由開戰”,這等於是發出了戰爭的威脅。
最後,在英國斡旋下,雙方互相妥協,同意各自緝拿兇犯,相互賠償傷亡者。但日本認為自己是在中國的炮艦外交下無奈妥協,耿耿於懷。中國威脅論立即成為日本主流民意,外交交涉完畢後一個月, 明治天皇就頒發赦令:“立國之務在海防, 一日不可緩。”並特別撥出私房錢(內帑)30萬日元,給海軍專用。日本上下掀起了建設海軍的高潮,大清國最為強大的定遠、鎮遠兩艦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第一敵人,擊沉定遠、鎮遠兩艦模型,成為日本孩子最熱衷的遊戲。
甲午戰爭前,日本參謀本部陸軍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大佐在《清國征討方略》一書中寫道:“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義交往。最緊要者,莫過於研究斷然進取方略,謀求國運隆盛”。
1908年,美國“大白艦隊”(The Great White Fleet)來到遠東。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支環遊世界的遠洋艦隊,以艦身塗抹白漆而得名。這是美利堅面向世界的第一次武力炫耀,而在亞洲,它的威脅目標就是日本。這支艦隊的半數主力艦,應邀到訪中國,得到了中國朝野的“同志加兄弟般”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
美軍艦隊在1908年10月30日駛入廈門港,由中國驅逐艦“飛鷹號”引領,大清主力巡洋艦“海圻”、“海容”、“海籌”、“海琛”等在港內迎接,鳴放19響禮炮,美國軍艦也鳴炮還禮。官方的歡迎儀式,由政治局委員(軍機大臣)兼總參謀長(軍咨大臣)毓朗親自主持。
與此同時,中國特使唐紹儀正在美國訪問,公開的理由是為了感謝美國歸還庚子賠款,並且就開發滿洲(中國東北)與美方會談,而實際上,唐紹儀還擔負著一個重要的戰略對話使命:回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號召,推動和建立中、美、德三國同盟。
中美兩國的關係,當時十分密切,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進行了全面的合作,甚至連極少接收海外學生的美國西點軍校也罕見地對大清學子敞開了大門。海圻號在1911年訪問美國,塔夫脫總統親自接見了艦隊官兵。雙方談到墨西哥發生的暴力排華事件時,塔夫脫總統建議,海圻號應該立即前往,武裝示威,只有在炮艦的保護下,才能得到最好的賠償。何況,製造於英國的海圻號,是一艘重巡洋艦,火力配備相當強大,在當時世界海軍中也算一流戰艦,這對國力衰弱的墨西哥,當然是有震懾作用的。
大清政府採納此一建議,命令海圻號結束美國之行後,出訪墨西哥和古巴,宣示軍威,保護僑胞。有了這樣的靠山,大清國駐墨西哥代辦沈艾孫,向墨西哥政府提起交涉,要求懲辦兇手、撫恤死難者家屬、設法保護華僑,並開出了一個巨大的索賠數額:3000萬墨西哥銀元。
訪美之後,海圻號立即南下,先訪問了古巴,在哈瓦那停留了10天,受到了古巴總統的接見。總統表示,古巴絕不會歧視華人。在中國政府的壓力下,墨西哥政府迅速接受了懲凶、撫恤和賠償的要求,雙方開始就具體的賠償數額開始談判。國內因此電令海圻號,不必再訪問墨西哥了。這次護僑任務的順利完成,毫無疑問,與炮艦外交的推行有相當的關係。墨西哥的局勢,難以承受一艘強大軍艦的可能武裝攻擊,即便這艘軍艦隻是來自曾經羸弱的中國。
儘管20世紀初的中國經歷了義和團運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20年代的工人起義等,但國內投資建設鐵路卻呈現出一片繁榮之勢,這種狀況持續了幾十年。這些建設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回報,中國的工業產量從1916~1928年增加了兩倍。但是正如經濟學者喬·斯塔威爾敘述的那樣,外國投資者的預期並未達到,他們在中國並沒有賺到大把的金錢。當1931年日本大舉侵入中國東北時,中國的前途又一片黯淡了;到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時,追求富強和自由的希望便完全破滅了。中國的4億消費者和1793年時的乾隆皇帝一樣難以伺候。投資者在中國失去了他們的資本和聲譽。
1949年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即將開始前,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四艘軍艦溯江而上,企圖重溫“炮艦政策”的舊夢。人民解放軍果斷予以還擊,進行了兩天的炮戰,以傷亡252人的代價,擊傷英軍“紫石英號”,擊退其餘英軍軍艦,此戰表明“炮艦政策”在中國徹底破產。
擴展圖冊圖片來源
外交目的
自從不平等條約內河航行權開始後, 列強在華就開始派駐專行駛內河的淺水炮艦, 這些炮艦以揚子江水係為主, 珠江水係為輔, 包括英, 日, 美, 德, 法, 意, 等國, 侵入中國內陸影響比大型艦艇要深, 是"炮艦外交"最形象的註解。
20世紀,炮艦政策的目的主要在經濟方面,到處搶占資源和市場,為的是進行世界性的掠奪。今天,新炮艦政策的目標已不再僅限於資源和市場,而是提高到政治層面,發展到“價值觀念”。南聯盟只是因為所謂的“人道主義”問題就遭到北約野蠻的轟炸。任何國家都有可能僅僅因為要保留自己與西方不同的“價值觀念”而遭到外來的武力干預。顯而易見,新炮艦政策具有更大的威脅性。
20世紀,群雄逐鹿,推行炮艦政策的不是西方個別國家,而是所有西方列強。這些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轉變的國家,各自使用其武力,搶占殖民地,瓜分世界,所以也曾有過“狗咬狗”的戰爭。今天,推行新炮艦政策的主要是美國,一些西方國家則尾隨美國行事。如果說從前這些國家主要是“單幹”,當下則是“集團作業”,北約就是這個集團的名號。這一方面反映出在冷戰後美國是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另一方面也表明新炮艦政策的推行者擁有更加強大的武力,因為這些國家已組成為一個集團。
20世紀,西方列強倚仗的是鐵甲兵艦和火炮,它們轟擊的是弱小國家的門戶。今天,新炮艦政策的推行者使用的是高科技武器,其殺傷力是以往炮艦所無法比擬的。他們打擊的目標不論邊界腹地,也不管是軍政要害部門還是民用設施,統統包括在內。北約對南聯盟歷時70多天的空襲,造成數千無辜平民傷亡,近百萬和平居民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2000多億美元的財產化為灰燼,一個好端端的國家被炸得滿目瘡痍,經濟上倒退了好年。足見新炮艦政策比殖民主義時代炮艦政策更加殘忍。
20世紀,炮艦政策的核心是殖民主義,是為了爭奪殖民地。新炮艦政策的核心是霸權主義。是使用武力建立由美國一家說了算的單極世界。對待科索沃危機是個明顯的例證。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提出的條件只許南聯盟接受而不許南聯盟談判。
殖民主義的炮艦政策揭開了人類歷史上一個血腥的時代。戰後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運動已將這一頁歷史永遠翻過去了。
為迫使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屈服於自己的淫威,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從1999年3月24日起對這個巴爾幹小國實施狂轟濫炸。北約對南聯盟發動的不義之戰理所當然地遭到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愛好和平人民的反對和譴責。1999年5月7日,它竟對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發動飛彈襲擊,造成3名中國記者死亡,20多名中國外交人員受傷,館舍嚴重毀壞。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暴行表明,它正在推行一種新炮艦政策。
美國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海軍駐紮南海,主要目的並不是去與誰打算開戰,而是中國要開始一種自己創立的“炮艦外交”。中國炮艦外交主要是以“威懾”對手為目的,被威懾者往往是與中國海軍勢力對比較為懸殊的國家。對於類似越南這樣的弱海軍國家,中國的威懾是起到一定作用。另外在此基礎,中國將輔助以國事外交來促動談判。之前,中國領導人召見了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元首會談南海問題。並且,中國對於越南近 期一些做法提出了適當的警告。對於越南在南海一座島嶼修建擴充軍事基地,提出了質疑。隨後,中國海軍4艘新型驅逐艦,護衛艦,分別不同時間開往南海,在這裡實施了幾次威懾型軍事演習。作為外交交換,中國答應與美國聯合舉行現實意義的“軍事演習”。
外交實力
資源優勢
冷戰結束前後,由於非洲,特別是北回歸線以南的西南非洲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地位的下降,曾經被大國所冷落。實際上,這些地區有著非常豐富的資源,有著許多國家、民族、部落、種族,充滿了衝突和生機勃勃的發展。但是,由於該地區的科技相對落後,工業基礎薄弱,教育文化水平低,因此尚未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更缺少較為強大的海軍。當下,除南非等少數國家尚有較為現代化的海軍外,其它國家只有象徵性的海軍和海岸警備兵力。因此,該地區可以說是海軍力量尚未開發的“處女地”。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美國和法國這兩個海軍大國又開始在這裡展開了明爭暗鬥,可是美國對索馬里武裝干涉的失敗和法國出兵盧安達的名聲狼藉,向外界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該地區國家對西方的“炮艦外交”已經開始說“不”了。這一跡象,對於那些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的開發中國家來說,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位於西非的幾內亞灣及周邊地區,是非洲民族部落最多的地區,因而呈現出政治上的複雜性和易變性。西非的一系列高原和密集的南向西向河流,把該地區切成許許多多各自獨立的地塊。適宜的氣候和降水量,使之成為非洲農業、林業最發達的地區。該地區的工礦業,幾乎同埃及文明一樣古老,鐵器和冶鐵遠在美洲之前。該地區的黃金、鑽石、鐵、鋁礬土、鈾等都占世界的重要地位。由於海流影響,西非的海岸外漁場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此外,以奈及利亞為代表的西非石油,也開始源源不斷地供應市場。
交通便利
除了巨大的經濟潛力之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西非南非居傳統的大西洋航線要津和印度洋航線中轉區,海運繁忙。西非有通往拉美最短的洲際海運線。幾內亞(比紹)的比熱戈斯群島距南美巴西布朗庫角直線距離僅3000千米。難怪1500年前,葡萄牙探險家卡布拉爾原想繞好望角去東方,一不留神卻發現了巴西。可以構想,利用西非經濟開發區向南美洲輸送產品,其運輸距離僅相當於美國墨西哥邊境加工區到巴西運輸距離的一半,人工成本不到四分之一,其價格優勢非常有利。同時,西非也是拉美的重要出口區。早在16~18世紀,美洲-加勒比-西非-西歐就存在著數額巨大的三角貿易。西非大部分為前法國殖民地,加納和奈及利亞為前英國殖民地。西非和赤道非洲為非洲法郎區,與法國和英國(包括剛果與比利時)關係密切,享有關稅優惠待遇。設在西非的加工產品,比其它產地更容易進入歐洲市場。明眼人可以看出,西非在商業進出口方面對歐洲和美洲的優勢,遠遠超過亞洲任何國家。
位於非洲最南端的南非,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不僅礦產資源豐富(黃金、鉑族元素、錳、釩、鉻、矽鋁酸鹽儲量居世界前列),且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南非東、南、西三面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岸線長達2954千米,由於10萬噸級以上的巨型海輪無法通過蘇伊士運河,從中東向歐洲運送石油的大型油輪只好繞行好望角,而南非正扼守這個戰略要點,在世界海洋戰略形勢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勞動力優勢
當下種種跡象表明,北回歸線以南的非洲國家經濟已經走出低谷,開始其有力的攀升。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經過痛苦的挫折之後,從東南亞國家的興起中找到了參照點,開始大幅度調整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一些著名的非洲礦業公司紛紛在紐約、倫敦交易所上市,籌到了開發資金。大批新建公司也如雨後春筍,活力充沛,集中在礦業的勘探、開採和開發領域。農業占非洲特別是西非經濟的大頭,這幾年國際市場農產業價格回升並堅穩,使非洲諸國收入增加。此外,出售沿海捕魚權和開採瀕海石油,也使西非諸國資金活絡,有錢從事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非洲經濟成長3。9%,首次超過人口2。9%的增長率。儘管當下還有一些國家處於戰亂之中,但非洲的整體進步已成定局。
非洲經濟回升的勢頭,以及非洲政治家在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方面取得的深刻經驗教訓,強化了非洲國家的自主意識。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才開始不買西方“炮艦外交”的賬。1996年10月,美國國務卿提出了建立一支全非維和部隊的構想計畫,構想部隊全部由非洲人組成,美國確定提供兵員的國家,美國負責訓練和裝備,費用由美國出一半,西方國家出另一半。但是,這項計畫同樣沒有被非洲國家所接受,這不僅表明了美國在拚命爭奪非洲經濟資源的同時仍沒有忘記控制非洲的政治和軍事資源,而且也表明了非洲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非常重視政治和軍事上的獨立自主。可以預計,在非洲國家經濟逐漸好轉後,他們也會適時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而這自然就會引出這樣一個問題:開發中國家如何進行平等的軍事合作與交往,特別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海軍之間的合作與交往。
中國與非洲國家有著非常久遠的傳統友誼,遠在明朝時,鄭和的艦隊就曾遠航東非。從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對非洲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方面給予了各種形式的支持,非洲國家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等國際事務上也給予了中國很大支持。當下,隨著中國與南非的建交,東非、南非、西非將連成一片,成為中國企業家投資最有前途的地區。到21世紀,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將需要更多的礦產、漁業、石油等資源進口,未來非洲無疑是中國企業一個理想的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地。在這個意義上看,支持非洲開發中國家維護自己的戰略資源,與這些國家加強平等的軍事合作與交往,很可能是未來維護中國經濟安全環境的一個重要步驟。近些年來,中國海軍在與亞洲和拉美開發中國家的交往中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並以更加主動的方式消除“中國威脅論”取得了良好效果,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海軍未來的眼光一定會更長、更遠。
外交典故
中國處死阿克毛:英媒叫囂使用“炮艦外交”攻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