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部分地方(常見於西南部,如雲安、新興、陽春等地)有搶花炮的民間習俗,搶花炮又叫燒大炮或者炮會,炮會的習俗歷史悠久,始於明末清初,這一風俗至今已沿襲四百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炮會節
- 別稱:燒大炮、炮會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五至農曆二月十三
- 節日類型:民間習俗
- 流行地區:廣東地區(常見於西南部,如雲安、新興、陽春等地)
- 節日起源:慶祝農業豐收
- 節日活動:奏樂、祭祖、舞獅、燃炮、放炮、搶彩頭等
- 節日意義:祈求新年風調雨順
- 設定時間:明末清初
炮會節簡介,節日起源,相關詩詞,節日習俗,
炮會節簡介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至農曆二月十三期間(每個村子都會有自己固定
的一天),是農民一年一度歡慶炮會的日子,相傳炮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節日起源
炮會是當地農民用來慶祝去年農業豐收,期望新年豐調雨順的一項傳統的民間活動。炮會的儀式內容豐富,由奏樂、祭祖、舞獅、燃炮、放炮、搶彩頭等項目組成。炮會的重頭戲就是搶彩頭了,一陣炮響過後彩頭沖天而起,到會的村民爭相到彩頭下落的地方搶彩頭,搶到彩頭者會得到一份豐厚的禮金或獎品。村民當天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與龍共舞,他們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相關詩詞
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在當地已經沿襲了四百多年。自然派生了一套井然有序的“炮會”程式。組織“炮會”所需費用由村民認捐,多至上萬元人民幣,少則數十元。這筆款項按例要張榜公布,公開透明。
節日習俗
在這天,村中的男女老少連同出嫁女都要回來參加炮會。此外,村民的親朋好友更是被邀請的人選之一,因為誰家來的客人最多,就表明其家裡的人氣最旺。全村村民在中午的時候會集體會餐。在舞獅、祭祖之後,村民們來到村邊空闊的田地里,“炮會”將在下午三四點左右開始舉行。
“炮會”中除了村民們捐資購買的鞭炮和個人捐贈的“私炮”外,還必需要由當地懂得製造鞭炮的人自製的大炮,每個大炮被安置在一個小花轎樣的炮座上。每個大炮都各有名堂。每個地方的炮數是不一樣的,有三個,五個或者七個,每個炮都會有名字,如第一炮是萬紫千紅,第二炮是花開富貴,第三炮是添丁發財,第四炮是滿堂吉慶,第五炮是福壽雙輝等。有些地方大炮由本村德高望重的人或對炮會有貢獻的人按順序來燃放,有些地方則全部是由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燃放。
在不絕於耳的鞭炮聲中,大炮會按順序燃放。這時候,炮會的重頭戲就要開演了。原來,大炮竹里還有一個炮膽,村民們稱為“彩頭”,在每一個大炮竹燃放過後,“彩頭”沖天而起,到會的村民目不眨睛盯著“彩頭”飛出的方向,爭先恐後到彩頭下落的地方搶“彩頭”,搶到“彩頭”者會得到一個數百元的大紅包。
搶到“彩頭”者被人們稱為“炮首”,他們將成為下一年“炮會”的組織者。搶到的“彩頭”還要敲鑼打鼓送到“炮首”家裡,其家人要出門迎接,並將“彩頭”珍藏。
震天的鞭炮聲至少要持續一個小時。放眼看去,紅紙屑宛如地毯鋪在地上,年幼的兒童在上面跑來跑去,煞是快樂。
炮會至此還不算完全謝幕。到了晚間,還會有唱大戲或者是燃放煙花的節目。這時村民們會意猶未盡地說著他們的祖先和今年的炮會,等待著明年的今天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