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怪病首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但其嚴重傷害至今仍難以解釋。早期的醫學觀點基於常識認為這種傷害是“震盪”的結果,也就是顱內大腦受到嚴重震盪,於是“炮彈休克”被認為是一種生理傷害,所有被“炮彈休克”的士兵在制服上都能有一條“傷兵帶”,他們會被遣散並接受戰爭受傷賠償。隨著戰爭深入,越來越多醫學觀點認為“炮彈休克”屬於神經性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炮彈休克
- 外文名:shell shock
- 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
- 對象:“震盪”的結果
- 對應:神經性疾病
簡介,歷史,當代發展,
簡介
“炮彈休克”這個概括性術語,於1915年由英軍上尉查爾斯·邁爾斯提出,用來指稱一戰中人們在心理和精神上所體驗到的“典型傷害”。據統計,法軍在一戰期間共有14500名軍人經受了包括戰爭性神經症在內的戰爭心理創傷。一戰後期,法國人率先將俄羅斯精神病專家奧拓克拉多夫在日俄戰爭期間創設的“前端精神治療法”套用于軍隊。專家認為,如果僅將“炮彈休克”的士兵往後方送,他們中許多人有可能成為慢性精神障礙患者。法軍於是派出精神疾病治療機構靠近前方地區及時救治,並提出了治療“炮彈休克”應遵循鎮靜、休息、不脫離戰鬥崗位和重返前線的原則。意軍、英軍後來也相繼採用該法,用以應對患者的戰爭壓力反應,防範其長期精神疾病的出現。
歷史
1916年,為使患有精神障礙的士兵能夠重返戰鬥崗位,邁爾斯等人成立了四個處理“炮彈休克”的小組。彼時作為觀察員被派往前線的美國軍醫托馬斯·W.薩爾蒙,在戰場實踐的基礎上確立了“前端精神治療法”的五大基本治療原則:就近、立即、期望、簡易和集中。二戰期間,當英美精神病醫生再次受命對精神受到創傷的參戰人員就地進行診治時,法軍正式擁有了自己的心理醫生。起初,法軍心理醫生主要負責海軍的士兵選拔,檢測他們是否擁有“金耳朵”或是摩爾斯電碼方面的天賦。之後建立起來的一個由前端治療中心、休整營和復訓營構成的分層治療系統,給予了他們施展拳腳的舞台,很快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作戰兵力的有效恢復。特別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前端精神治療迅速得到確立,“薩爾蒙原則”被廣泛運用。隨後對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戰爭中使用的前端精神治療加以評估,也進一步證實了基地醫院更能有效發揮作用。
20世紀70年代,法國臨床心理醫生正式進入軍隊醫院,主要在精神病科負責官兵精神創傷的治療。然而直到1992年,法國頒布的一項法令才首次確認將心理創傷納入戰傷範圍。雖然與聯合國聯保部隊任務類似,法軍在其海外行動中運用了構架更為合理的心理援助,並引入了晤談疏泄原則,但是盧安達的綠松石行動還是引發了極大的心理恐慌,70%的法軍有關人員因此遭遇精神障礙。1995年,法國逐步建立起心理醫療應急分隊體系,圍繞襲擊和災難受害者採取前端—即時—即後的精神治療法。從阿富汗戰爭到象牙海岸維和行動,從馬里“藪貓行動”到中非“紅蝴蝶”維和行動,法軍近年來投入的一系列海外行動也進一步推進了對急性和慢性精神障礙的區別性研究。
2007年以來,法軍精神創傷發作共超過1000例,其中80%與在介入阿富汗的行動有關。尤其自2008年的烏茲賓山谷伏擊以來,對外介入行動所招致的法軍精神創傷問題非但沒有減少,反有惡化的趨勢:8%的從“帕米爾”任務行動歸來的法國軍人表現出精神失常,這個比例在“紅蝴蝶”行動中攀升至12%。“看不見的創傷”已成為當下法國防部關注的中心問題。2011年,法國防部首次推出“創傷後應激障礙”行動計畫,將戰後精神障礙視為首要考慮對象。該計畫的實用性與預見性,使它在控制這類障礙對軍隊人員作戰能力的影響方面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二階段是2013—2015年“軍隊創傷後應激障礙”計畫,旨在加強軍人健康預防,並增加對他們及其家庭的醫療、心理及社會援助。
當代發展
近年來,法軍大力推動心理援助機構組織建設,已建立起集心理防護、心理干預和心理重建於一體的多層次、多方位的心理服務機構和社會支持體系。系統開展了法國三軍心理醫生培訓,加強心理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據實規劃法軍心理醫生的職業生涯。當然,法軍在推進心理援助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不少挑戰與問題。如,越來越多的有關研究對法軍精神障礙傷員的戰後安置問題予以關注。自2012年以來,法陸軍參謀部就為傷員預留了若干重要的部隊行政職位。資料顯示,目前還少有學者從經驗論的角度對部隊組織在傷員戰後歸隊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行深入分析,有關傷員重返部隊在最主要方面的定性研究還非常缺乏。創傷後應激障礙傷員的部隊再安置仍有一系列問題值得繼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