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戰術

炮兵戰術:炮兵進行戰鬥的方法。內容包括戰鬥原則,戰鬥部署、戰鬥指揮、戰鬥協同、火力組織與運用的方法,以及各種保障措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炮兵戰術
  • 所屬兵種:炮兵
  • 套用場景:野戰攻擊
  • 適用兵器:各類火炮
17世紀上半葉,中國和西方一些國家已開始採用集中多門火炮轟擊目標的方法,產生了早期的炮兵戰術。19世紀初,拿破崙一世曾以部分火炮射擊,誘敵暴露,而後使用炮兵預備隊,集中火力出敵不意地進行轟擊,保障步兵的攻擊,發展了早期的炮兵戰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炮兵技術裝備的發展,特別是炮兵從遮蔽陣地進行間接瞄準射擊方法的出現,引發了炮兵戰術的根本變革。炮兵由過去的一線形配置在步兵的前方、翼側或戰鬥隊形內,發展為在步兵戰鬥隊形內作縱深配置;由以往炮陣地與指揮位置在一起或靠近,發展為炮陣地與指揮觀察機構分離;由過去以單炮或幾門炮遂行火力任務,發展為大量集中使用炮兵。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現了各式加農炮、榴彈炮和迫擊炮,在多次重大戰役中,產生了地面炮兵群和反坦克炮兵預備隊的編組。進攻時,分階段進行炮火準備與炮火支援,炮火支援採用了徐進彈幕射擊的方法;防禦時,以炮兵火力阻止敵方步兵的進攻,並出現了炮火反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按任務區分編組各級合成軍隊炮兵群,各級炮兵成縱深梯次配置。進攻時,根據步兵、坦克兵在戰鬥各階段的行動,按衝擊的炮火準備、衝擊的炮火支援、縱深戰鬥的炮火護送三個時節遂行火力任務;防禦時,嚴密組織防步兵、防坦克的火力配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兵戰術,隨著炮兵的發展和戰爭的實踐不斷得到發展,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炮兵強調集中使用和與步兵的密切協同。在攻克堅固設防的城市戰鬥中,通常集中參戰的全部或大部炮兵火力對預定目標實施突然、猛烈、準確的突擊,支援步兵進攻。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炮兵強調廣泛機動,在主要作戰方向上集中兵力、火力;採用炮火反擊、遊動炮、敵後偵察射擊指揮等方法遂行火力任務;以直接瞄準射擊的方法與敵坦克作鬥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在炮擊金門作戰中,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的隔海炮戰。在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取得了特殊條件下的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炮兵戰術。戰鬥原則主要包括:①集中兵力、火力於主要方向和重要時機,打擊主要目標。進攻時,集中炮兵於主要攻擊方向,形成對敵的優勢火力,不間斷地支援步兵、坦克進攻。防禦時,集中炮兵於主要防禦方向,並將反坦克炮兵集中使用於受敵坦克威脅最大的方向,及時支援步兵、坦克兵抗擊敵進攻。②迅速、準確、突然、猛烈地進行火力突擊。火力突擊,須抓住戰機,快速反應,隱蔽企圖,出敵不意,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佳的突擊效果。③疏散隱蔽配置。根據敵情、地形、任務、火炮性能和數量,縱深、疏散地配置,並能充分發揮火力,便於隱蔽和防護,便於指揮、協同和機動。④適時機動。根據戰場情況,適時機動兵力、火力,並使二者緊密結合,不失時機地打擊敵人。⑤密切協同。炮兵的火力和與被支援的步兵、坦克兵密切協同,主動配合,並與航空兵火力協調一致地突擊敵人。⑥全面保障。周密組織戰鬥保障,以確保炮兵順利機動和遂行戰鬥任務。炮兵戰術運用的主要特點:兵力的集中,須合理而適度,主要以集中火力達成優勢;兵力的集中與分散,須適時、迅速、隱蔽,以提高炮兵的生存能力;充分發揮現代化指揮器材和偵測手段的作用,提高炮兵快速反應能力;炮兵在近距離支援步兵、坦克兵作戰的同時,強調遠距離火力戰,實施全縱深打擊,並注重炮戰和對大量運動裝甲目標的突擊,以及與電子對抗相結合,充分發揮炮兵的遠戰能力。進攻時,按開進的炮火掩護、衝擊的炮火準備、衝擊的炮火支援和縱深戰鬥的炮火護送等時節,全縱深壓制敵方戰鬥隊形;防禦時,從遠接近地開始,在防禦前沿前、翼側和縱深內構成全縱深、全方位、多層次的火力配系,層層攔擊敵人,粉碎敵人的進攻。一些國家軍隊在炮兵運用上還有不同做法。在炮兵部署上,有的重視編組炮兵群;有的則不編群,將炮兵按任務區分為全般支援、直接支援和火力加強,以便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在炮兵指揮上,有的強調集中指揮,在決定性方向和地段上集中使用大量炮兵,保障合成軍隊重要戰鬥行動;有的則強調分散指揮,旨在發揮高度的靈活性和火力的快速反應。未來信息化戰爭中,隨著炮兵武器裝備的不斷發展,炮兵將以建制兵力為主進行編組和使用;火力突擊節奏將加快,打擊力度將增強;火力機動將更加頻繁,並將在戰場全縱深廣泛實施。炮兵的指揮效能和火力反應速度將顯著提高,更加強調主動性、準確性和時效性。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