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嵐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盤石店鎮南部,地處東經121°16′,北緯36°49′,隸屬盤石店鎮。東與周家村相鄰,西與北城陽村相連,南與徽村、塔兒莊相接,北與儒家村相望。耕地面積20.67公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2002年,全村有40戶,100人,有周、高2姓,均屬漢族,周姓人口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炭嵐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面積:全村總面積1平方公里
歷史溯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歷史溯源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周姓五世祖由遲家村遷居此地建村,因以燒柞炭為業,故命村名為炭嵐村。後有高姓從徽村遷入。
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000餘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萬餘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99%、0.1%,人均純收入3127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5公斤,總產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08公斤,總產6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畝產608公斤,比1978年增3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600公斤,總產8.1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16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84萬元,畜牧業收入84萬元,漁業收入1萬元。
第二產業1997年,村集體建麵粉廠。2000年,第二產業利潤3萬元。
第三產業1980年發展起商店、修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人,收入1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63年,成立炭嵐國小,教師1人,學生32名。1988年,併入周家村國小。到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1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全村人均糧食360公斤,人均存款1500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車輛16輛、機車12輛、電話25部、彩電25台、電冰櫃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民住房全部是草房,人均面積不足5平方米。1968年,新建房屋21間。改革開放後,村民全部住上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3年,投資1.2萬元,安裝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1987年,投資1.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安裝上程控電話。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周典會在周家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其時與周家村為一個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成立7個互助組,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2人,支前2人。1961年,與周家村分設,成為獨立行政村,周典會任黨支部書記,黨員3人。1969年,周振山任黨支部書記。1996年周喜江任黨支部書記。1999年起,周舉東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員16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61年7月,本村單設,成立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設民政、調解、治安、民兵、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周典會、周喜亭、周喜瑞、周振全、周振山、高汝壽、周喜江、周喜斌、周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