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治理大致分為鄉村治理和城鎮治理,而鄉村治理的一個重要主題是減貧。本書從兩個維度來呈現鄉村治理這個主題,一是從個人與國家關係下的農房重建、地震對鄉村社會關係的影響、社會工作方法對災區鄉村治理的作用以及災後鄉村出現的多元治理等方面探究災後社會治理,二是通過案例解剖還原災後鄉村治理與減貧的場景,以保存歷史。
基本介紹
- 書名:災後扶貧與社區治理
- 作者:王卓
- ISBN:9787509755297
- 頁數:440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0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1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序言,
作者簡介
王卓,教授,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里提出大自然的重大變故促使人們相互需要而結成社會共同體的論點,他分析了災害對人的社會化的作用。“洪水泛濫或者地震使一些有人居住的地方被水或懸崖峭壁所包圍;地球的變遷使大陸的某些地方割裂為島嶼。我們不難想像,這樣接近起來而不得不營共同生活的人們之間,比起在大陸森林中漂泊流浪著的人們之間,應當更容易形成一種共同的方言。”盧梭論述的是在人類社會早期,從野蠻人到文明人的變化過程中自然變故的作用。他認為人們是在自然變故使他們不得不經營共同生活的地方開始社會化的。鄭杭生在《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探索》中提出中國社會轉型源於外擾動,而且是外族入侵的外擾動形式。“中國社會轉型以1949年為界,可劃分為早期的社會轉型和近期的社會轉型。早期的社會轉型始於1840年,帝國主義列強依仗船堅炮利轟開了傳統中國社會的大門,中國社會開始艱難地尋求現代化之路,這是一個充滿痛苦、包含血淚的過程。”在鄭先生關於社會轉型源於外擾動的分析中,外擾動不包括重大自然災害及其影響。他所說的外擾動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外族入侵,如中國的抗日戰爭;二是外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生活方式等對社會系統的影響,如當代中國現代化過程。可是,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發生之後,中國學界從不同渠道發出聲音,稱“2008年是中國公民社會的元年”,也就是說學界認為特大自然災害對社會轉型產生了影響。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有這樣的影響嗎?為什麼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會有這樣的影響呢?這樣的影響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