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鯨級(Grayback class)巡航飛彈潛艇,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於美國海軍服役,由於船頭裝備著兩枚天獅星巡航飛彈,因而使用兩個大筒艙裝載,擁有兩個艇體,外表奇特。最初美國海軍並沒有這型潛艇的計畫,灰鯨級潛艇是伴隨著天獅星-II型巡航飛彈的研發而出現的,也隨著天獅星-II型巡航飛彈的下馬而曇花一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灰鯨級巡航飛彈潛艇
- 英文名稱:Grayback class aerodynamic guided missile submarines
- 國家:美國
- 別名:灰鯨號
- 排水量:2600噸
- 服役日期:1958.7
- 退役日期:1984.1
研發背景,性能概述,後續發展,SSG-574 USS Grayback “灰鯨”號,SSG-574“灰鯨”號小史,
研發背景
美國海軍在早期巡航飛彈的研製過程中經過各方面的比較和篩選,僅保留了“天獅星”巡航飛彈,經過數次發射試驗後正式定型為“天獅星”I巡航飛彈。1951年1月,美國海軍把SS-282“鮪魚”號艦隊型潛艇改裝為可攜帶“天獅星”I的專用巡航飛彈潛艇。改裝後的潛艇增設了飛彈檢測設備、相應的電子設備和核彈頭的專用儲存設備,在潛艇指揮圍殼後有一容納兩枚摺疊彈翼的“天獅星”I飛彈的彈庫。SS-317“巴伯羅魚”號艦隊型潛艇也被改裝為可攜帶“天獅星”I的潛艇。潛艇準備發射“天獅星”I時準備工作繁雜、耗時長,而且只能在良好海況下發射。
飛彈與潛艇的有機結合,使潛艇具備了全球性的攻擊能力,這在潛艇發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把“天獅星”I裝備兩艘潛艇後,美國海軍又研製了“天獅星”II巡航飛彈。“天獅星”II在性能方面又有提升,裝備了J-79型渦輪噴氣發動機,長17.4米,翼展6.1米,飛行速度2馬赫以上,射程超過1600千米,可攜帶炸藥彈頭或核彈頭。美國海軍對裝備“天獅星”II的潛艇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的風浪天氣下可進行飛彈的發射,這要求是改裝後的艦隊型潛艇無法勝任的,因此必須考慮建造新型的專用飛彈潛艇。此時恰好有兩艘攻擊型潛艇正處於建造狀態,一艘是瑪爾島海軍造船廠正在建造的SSG-574“灰鯨”號,另一艘是朴茨茅斯海軍造船廠正在建造的SSG-577“黑鱸”號。美國海軍於1956年2月27日決定將這兩艘潛艇建造成裝備“天獅星”II巡航飛彈的專用飛彈潛艇。在經過大幅修改後,造船廠按照要求最終把這兩艘潛艇建成第一批巡航飛彈潛艇,令名為“灰鯨級”。
性能概述
SSG-574“灰鯨”號主尺度為98×8.2×5.2米,水面輕載排水量為2316噸,水面正常排水量為2671噸,水下排水量為3652噸。SSG-577“黑鱸”號主尺度為7×8.3×5.1米,水面輕載排水量為2256噸,水面正常排水量為2543噸,水下排水量為3515噸。從以上這些數據來看,這兩艘潛艇並不是真正的同級潛艇,只能說是準同級潛艇。
灰鯨級將原先設計的首部非耐壓艇體的一號主壓載水艙改成了首浮力艙,並增大了浮力艙的容積,這使潛艇能處在穩定的水面狀態發射飛彈。灰鯨級的飛彈庫布置在潛艇首部,因此首部呈隆起形狀。首部上甲板還布置了主動聲納罩,首水平舵可摺疊。飛彈庫和指揮圍殼間布置著“天獅星”II的發射架。指揮圍殼相對較小,指揮圍殼後部的上端是通氣管裝置的進氣管。
灰鯨級主耐壓艙內的艙室布置從首到尾分別是前蓄電池艙、作戰指揮艙、飛彈制導室、後蓄電池艙、主機艙、控制室和尾魚雷艙。前蓄電池艙的上方時軍官居住區,指揮艙後是“天獅星”II飛彈的專用制導室。後蓄電池艙的上方是廚房、士兵餐廳、士兵居住艙等。控制室下方是主電機艙。尾魚雷艙內有2具Mk55型483毫米魚雷發射管。
灰鯨級的主機是3台費爾班克斯·莫爾斯柴油機,總功率4500馬力,該級艇採用雙軸雙螺旋槳推進,水面最高航速為15節,水下最高航速12節。當在水面以10節航速航行時其續航力為13000海里。水下以3節速度航行時,續航時間為44小時。灰鯨級主蓄電池為2組大容量蓄電池,每組252個電池。
後續發展
1958年9月16日,剛服役不久的“灰鯨”號在加利福尼亞海域成功進行了“天獅星”II巡航飛彈的發射試驗。然而3個月後海軍將重點轉向了“北極星”彈道飛彈系統,“天獅星”II的生產計畫下馬,“灰鯨”號成為唯一一艘發射過“天獅星”II巡航飛彈的潛艇。
由於在新的形勢下巡航飛彈潛艇逐漸失去其戰略作用,美國海軍於1964年5月24日把SSG-577“黑鱸”號劃入預備役潛艇序列,又於1964年6月1日把SSG-574“灰鯨”號號劃入預備役潛艇序列。
1964年12月29日,美國海軍決定把“灰鯨”號改裝成登入運輸潛艇。1969年5月9日,改裝工作在瑪爾島海軍造船廠完成。改裝後的“灰鯨”號長度增加了3.7米,排水量增加了約100噸,可運輸7名軍官和60名士兵組成的登入作戰隊伍。此外還可運送水下突擊隊員、登入艇以及袖珍潛艇等。“灰鯨”號於1984年1月16日退役,“黑鱸”號於1980年8月1日退役,後被移送到紐約艦船博物館作為展品陳列。
SSG-574 USS Grayback “灰鯨”號
建造廠家:瑪爾島海軍造船廠
開工日期:1954.7.1
下水日期:1957.7.2
服役日期:1958.7.31
退役日期:1984.1.16
備註:1964.6.1轉為預備役。1969.5.9被改裝為登入運輸潛艇,該艦改裝後長度增加了3.7m,排水量增加了約100t,可運輸7名軍官和60名士兵組成的登入作戰隊伍。
SSG-574“灰鯨”號小史
美國海軍的“天獅星”II飛彈比“天獅星”I型長了7.3米,達17.3米,翼展為6.1米,較“天獅星”I型小0.3米。這是美國海軍增加射程並縮小潛艇彈庫的結果。“天獅星”II射程達到了1600千米,比I型射程要求增加了一倍。美國海軍改裝的兩艘“天獅星”I型潛艇彈庫和發射裝置不能裝下加大的“天獅星”II型飛彈,導致兩艘專門建造的
“灰鯨”級巡航飛彈潛艇SSG-574“灰鯨”號和SSG-577“黑鱸”號服役。這兩艘潛艇外形非常奇特,彈庫布置在艏部,能攜帶兩枚“天獅星”II型飛彈。1958年9月16日,剛剛服役不久的“灰鯨”號潛艇在加利福尼亞州外海進行了“天獅星”II飛彈的發射試驗,潛艇上浮水面後,準備了近半小時才射出飛彈。不過,試驗非常成功,飛彈準確地命中了數百英里外的岸上目標。在建造常規動力的“天獅星”潛艇的同時,1957年4月11日,美國海軍還開工建造了SSN-587“大比目魚”號核動力“天獅星”飛彈潛艇。這艘潛艇的可怕之處是其航程無限的核動力,這使得其部署更加靈活和隱蔽。但由於“天獅星”II生產計畫於1959年元月終止,“大比目魚”號只能改為攜帶“天獅星”I型飛彈。雖然飛彈射程減小,但原裝載兩枚“天獅星”II型飛彈的彈庫卻能裝載五枚“天獅星”I飛彈。這五艘美國巡航飛彈潛艇從1958年開始輪流在西太平洋巡邏。有人懷疑核動力的“大比目魚”號可能還進入過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