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頰鸚哥(灰頰鸚鵡)

灰頰鸚哥

灰頰鸚鵡一般指本詞條

灰頰鸚哥(學名:Brotogeris pyrrhopterus )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晚成雛。棲息在各種林地內,乾燥的森林、熱帶林區、灌木叢、農墾區。主要的食物為花、種子、嫩芽、果實類、昆蟲等,一般多成對或十幾隻一起活動與覓食,棲息地相當小,分布於厄瓜多和秘魯。屬瀕危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頰鸚哥
  • 拉丁學名:Brotogeris pyrrhopterus
  • 別稱:灰頦鸚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翅斑鸚哥屬
  • 命名者及年代:Latham, 1801
  • 英文名稱 :Gray-cheeked Parakeet
  • 英文名稱:Grey-cheeked Parakeet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灰頰鸚哥體長20厘米,體重60 – 68克。是一種體型小而圓的綠色鸚鵡,有淺黃色的嘴,臉頰只有一小塊面積的灰綠色。具藍色頂冠,下覆羽有橙紅色斑塊。幼鳥有綠色的花頂冠。
灰頰鸚哥灰頰鸚哥

棲息環境

灰頰鸚哥棲息地以落葉闊葉林為主,以及潮濕的常綠森林,乾旱灌木叢林,半開放式的農業區。活動範圍在海拔300米至1550米。棲息在中等大小的樹木的樹枝上。

生活習性

灰頰鸚哥喜愛在樹冠層間活躍地玩耍,動作敏捷,鳥群聲音通常很明顯而易發覺,常取食於花瓣、種子、嫩芽、果實、柳絮和香蕉等,也襲擊和啄食一些農墾區的作物。飛行迅速,一般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在飛行中會發出一種“stleeeet stleeeet”的顫音。

分布範圍

分布厄瓜多的西部和西南部和秘魯的西北端,棲息地相當小。
灰頰鸚哥分布圖灰頰鸚哥分布圖

生長繁殖

灰頰鸚哥是一夫一妻制,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野外的灰頰鸚鵡,主要是在1月至3月間繁殖。用大樹下的空洞做巢穴,但也發現在舊的白蟻丘內築巢。雌鳥每巢平均產4至7枚卵,小鳥六周左右羽毛豐滿。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