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筒形豆,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藏於山東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陶筒形豆
- 館藏地點:山東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
- 類別:陶器
灰陶筒形豆,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藏於山東博物館。
灰陶筒形豆,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藏於山東博物館。文物歷史灰陶筒形豆,現收藏於山東博物館。1文物特徵高14.2厘米,口徑8.7厘米,足底徑7厘米, 泥質灰陶。器形如圓筒,寬平沿,淺平盤,圈足中央鏤三橫排三角形孔。...
新石器灰陶鏤孔盆型豆 新石器灰陶鏤孔盆型豆,新石器時期文物,現收藏於嘉興博物館。基本信息 新石器灰陶鏤孔盆型豆,唇口微斂,折直領,淺斜腹微弧,竹節把,喇叭狀高圈足。折領處飾凹弦紋二道,乳釘紋六個。
夾砂灰陶飾之字紋筒形罐 夾砂灰陶飾之字紋筒形罐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遺物。文物歷史 2023年8月,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發現了兩件陶器,其中一件為夾砂灰陶飾之字紋筒形罐。文物特徵 夾砂灰陶飾之字紋筒形罐是典型的紅山文化遺物,且年代偏早。
灰陶筒形杯 灰陶筒形杯,新石器時代文物,泥質灰陶,藏於山東博物館。文物歷史 灰陶筒形杯,現收藏於山東博物館。文物特徵 灰陶筒形杯,口徑10厘米,底徑6.1厘米,高11.4厘米。口大底小,口部刮薄,微侈,磨製光滑,腰間和底部各繪朱色紐紋兩周,口沿塗朱。
夾砂灰陶飾劃線紋筒形罐 夾砂灰陶飾劃線紋筒形罐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遺物。文物歷史 2023年8月,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發現了兩件陶器,其中一件是夾砂灰陶飾劃線紋筒形罐。文物特徵 夾砂灰陶飾劃線紋筒形罐是典型的紅山文化遺物,且年代偏早。
白陶筒形蓋豆,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藏於山東博物館。文物歷史 白陶筒形蓋豆,現收藏於山東博物館。文物特徵 通高20.5厘米,口徑11.5厘米,足底徑9.4厘米。 夾砂白陶。 寬平沿,淺平盤,口沿下有扁三角形鳥喙突飾一對,圈足中央鏤三對相疊的長方形孔,長方形孔間鏤兩對圓孔。圈足上、下各飾劃...
3 灰陶高足豆 4 黑皮陶帶蓋寬鏨杯 5 夾砂紅陶楔形足鼎 6 夾砂紅陶腰沿釜 7 硬陶豆 8 幾何印紋硬陶瓮 9 印紋硬陶雙獸系壇 10 印紋硬陶出戟尊 11 夾砂紅陶鬲 12 青釉原始瓷雙龍系罐 13 青釉原始瓷雙系罐 14 青釉原始瓷雙系罐 15 青釉原始瓷豆 16 青釉原始瓷盂 17 青釉原始瓷豆 18 夾砂紅陶鼎...
基本信息 數據:高14.6厘米 口徑20.1厘米 足徑10.5厘米 收藏:溫州博物館 文物介紹 2003年溫州市鹿城區上戍鄉老鼠山遺址出土。敞口,深折腹,圓筒形高足,中空,足端外撇。足中間鏤有小孔。泥質灰陶,陶質疏鬆。該陶豆為典型好川文化陶器器形,對研究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類型具有重要價值。
新石器時代陶器,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就發明了陶器。最早發現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從陶質區分,有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從工藝上區分,有手制、模製、慢輪、快輪;從紋飾上區分,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從陶窯結構區分,有橫穴窯與豎穴窯。正是這些風格迥異,不同...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干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占有一定比例,...
陶寺遺址晚期文化遺存的主要特點是:陶器的製作方法除手制外還出現了輪制、模製等其他製作方法,陶胎較薄,器壁厚薄較為均勻,器形也較為規整,雜色陶相對於前期已經很少,絕大部分為火候較高的灰陶和磨光黑 陶紋飾除早期的繩紋以外,籃紋也成為了主要的紋飾,方格紋則已成為居繩紋、籃紋之後的紋飾;炊具主要是...
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
東周時期遺物有夾蚌灰陶折沿方唇乳突狀足根粗繩紋鬲、泥質灰陶細柄碗形豆及夾蚌紅陶敞口沿上翹長腹圜底釜及三棱狀小銅鏃、弧刃拱背環首小銅刀;夏時期遺物以陶、石器為主,另有小型玉器、骨器等。陶器陶質有夾雲母黑皮紅陶、灰陶,夾砂黑皮紅陶,夾砂灰陶、紅陶,夾蚌紅陶,泥質紅陶、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
陝西關中地區常見的日用陶器有豆、 盆、筒杯、勺、盤、缸、甑、 釜、小壺、扁壺、繭形壺、缽、罐、鐘、碗等。明器包括禮器鼎和模型明器倉、陶囤以及各種動物形象。紋飾多為變形回紋、三角紋和窩紋。陝西潼關以東地區人們的日常用陶,以灰陶為主,有罐、 壺、碗、勺、筒杯、 瓮、盒、洗、甑、釜、杯、盤...
陶器以紅陶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極少。彩陶文飾和戳印紋頗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盤、瓶、盆、缽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裝飾品有玉、石、骨、象牙、獸牙等幾種,主要有耳飾、項飾和臂飾三類。還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懸飾等藝術品。在大溪...
陶器分別出自第3-5層,第5層的可辨器形有鼎、罐、缸、器蓋、釜、杯、壺、豆、澄濾器等,其時代大致相當於崧澤類型中晚期。第4層陶器,泥質陶多於夾砂陶,灰陶和紅陶次之,新出現甑、小杯、筒形及竹節形柄豆、“T”字形鼎足等,時代相當於良渚文化早期,與第5層有直接承襲關係。第3層時代大致相當於商至...
有些灰陶器表面塗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戰國時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前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的陶鍅,盛行於西漢,東漢時已不見。戰國末年出現的造型奇特的“鴨蛋形壺”,流行於秦和西漢前期,西漢中期以後就極為少見。陶鼎和陶鐘是漢代最常見的仿銅陶器,流行的時期甚長。其他容器如瓮、罐...
陶器以紅褐陶為主,另有紅陶、灰陶等,常見紋飾有籃紋、附加堆紋、弦紋、刻劃紋、鏤孔、按壓紋、繩紋、方格紋等。典型器物有罐形鼎、鬻、頗、豆、罐、長頸壺、背壺、筒形罐、大口尊、器蓋、高柄杯、筒形杯等。尉遲寺類型處於大汶口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和碰撞的地帶,因此文化面貌表現為多種複雜因素的混合...
夏代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陶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紅陶已極少見。還有少量白陶器。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飲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缽、三足盤,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紋飾主要是籃紋、方格紋、繩紋,還有一些素麵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紋、葉麥紋、渦漩紋...
紅陶盤式鏤孔豆 紅陶盤式鏤孔豆,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100~4600年),高15.2、口徑17.6、足徑13.1厘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發現。泥質紅陶,敞口,缽形豆盤,喇叭形圈足鏤一周菱孔,菱孔間鏤刻兩個頂角相對的三角形孔。
屈家嶺文化日常使用的陶器主要是鼎、甑、豆、罐、壺、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屈家嶺文化陶器的陶質特點是,早期以泥質黑陶數量居多,泥質灰陶次之(泥質灰陶均為淺灰色),泥質紅陶與橙黃陶很少,夾砂陶極為少見;到了中期,泥質灰陶逐漸替代了黑陶,泥質紅陶與橙黃陶較前稍有增多,並有少量夾砂陶...
[崧澤遺址出土崧澤文化陶器自左至右:劃編織紋罐、鑿形足鼎、折肩折腹壺、鏤孔豆、花瓣足壺]1957年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在青浦縣進行考古調查時,在長闊各約90米、高約4米的假山墩上採集到數片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陶片;1958年市出版局飼養場在村北挖掘魚塘又發現了鹿角、陶片和石器,從而認定該處存在...
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也有較大比例,器口普遍採用輪修技術。主要器形有寬沿折腹盆、曲腹缽、長頸束腰尖底瓶、深腹平底罐、筒形瓮和鏤孔圈足豆等。紋飾常見繩紋、附加堆紋,其次是籃紋、細繩紋,亦有少量的方格紋與彩繪。彩陶紋飾簡約,只見條紋、圓點和波折紋等幾何紋飾。石器絕大多數為磨製,器形仍以斧、錛...
10.灰陶三足觚 11.紅陶缽形鼎 12.紅陶壺形鼎 13.灰陶鼎 14.灰陶豆 15.灰陶背壺 16.紅陶鬻 17.黑陶壺 18.黑陶高柄杯 19.灰陶豆 20.彩陶壺 21.彩陶壺 22.灰陶罐 23.灰陶壺 24.印紋硬陶尊 25.紅陶雙耳罐 26.紅陶鬲 27.灰陶甑 28.直筒形雙耳灰陶罐 29.灰陶豆 30.灰陶觚 3...
根據陶系及器形特徵,西溪遺址可分早、晚兩個時期。早期以4層為代表,陶系以夾蚌紅陶為主,流行在器表施紅衣及黑衣,有少量的夾蚌灰陶和泥質陶,基本不見純粹的夾砂陶。器類有釜、豆、罐等。其中又以釜為主,釜又可分罐形、筒形兩種,帶鋬。罐形釜腰腹部的腰檐呈脊狀,窄小;筒形釜則為寬腰檐,陶胎...
中部為岳石文化層,遺物主要有夾砂灰陶甗殘片、泥質灰陶豆。下部2~3米為大汶口、龍山文化層,主要為大汶口、龍山文化堆積,採集的遺物有屬於大汶口文化的鼎、瓶、碗等,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龍山文化陶片以泥質黑陶和灰陶為主,夾砂灰陶為次,紋飾有附加堆紋、弦紋、劃紋等,可辨器形有鼎、罐、盆、缽、...
圖五七 龍紋灰陶勾頭(T4∶16) (81)圖五八 菊紋灰陶勾頭 (82)圖五九 龍紋琉璃滴水 (83)圖六〇 菊紋灰陶滴水組合圖 (84)圖六一 灰陶筒瓦(T5∶17) (86)圖六二 走獸 (86)圖六三 綠釉卷草紋條磚 (88)圖六四 博脊瓦 (88)圖六五 脊獸T1②∶27 (89)圖六六 吻座(T2∶33) (89...
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干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
小河沿文化內容豐富多彩,陶器主要是夾砂褐陶,其次是泥質紅陶、泥質黑陶、夾砂黑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還出現了磨光泥質黑陶。陶器的器形主要有罐、豆、壺、碗、盆、高足杯、器座、勺形器、尊等十多種,未發現三足器,缽較少,而豆形器較發達,形式多樣。陶器多為手制,多採用泥條盤築,...
主要器形有斂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頸部雙耳大口罐、寬沿淺盤、斜腹盆、環形單把缽、大圈足豆、盆形甑、塊狀體支腳等。石器種類少,一般磨製不精,斧、錛較厚碩,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見穿孔者。②晚期:約前4000~前3300 年。夾砂紅陶、紅灰陶數量最多。前段的泥質紅陶外壁紅內壁黑,常施紅陶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