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足肥螋

灰足肥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灰足肥螋

拉丁學名:Euborellia pallipes Shiraki

科:肥螋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金剛鑽、棉鈴蟲、棉葉蟬、棉蚜、棉小造橋蟲、玉米螟、短額負蝗、地老虎紅鈴蟲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玉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足肥螋
  • :動物界
  • 昆蟲綱
  • :革翅目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8-13毫米,黑褐色,從頭部至尾端漸次增大。頭略似圓形,複眼較小。觸角16節,絲狀,淡褐色,第十三節或十三至十四節呈淡黃色,第一節細長,球形,第六節與第三節約等長,以後備節長度順次有所增加。前胸背板近似矩形,長寬約相等,後緣呈弧形。中胸背板橫長方形,兩側緣具片狀的小前翅,後胸背板很短,無翅,腹部大而長,末端稍細。雌、雄差別小,末端均有鋏1對,呈淡黃色,其上有少量的暗褐色紋。狹的內側有鋸齒。
卵:近似圓形。乳白色。長1毫米,寬0.80毫米左右。
若蟲:體形與成蟲相似.觸角節數比成蟲節數少。尾鋏須狀分節。

生物學特性

(1)年生活史:灰足肥螋在湖北省以成蟲或若蟲在田塊、亂石、磚瓦堆內、樹根際以及屋角牆基處下越冬,翌年3-4月出土活動、交配。6-7月為第一代盛卵期,卵期8天左右;若蟲期70天左右;8-9月為第二代盛卵期。在該地區一年發生1-2代。
成蟲和若蟲發育的最適溫度在26-30℃;相對濕度在80%以上。低於14℃或高於35℃,成、若蟲大多數不取食,成蟲不產卵。
(2)繁殖與壽命:成蟲產卵前首先選擇田頭地邊、高坡鬆軟而潮濕的土壤下築“土室”產卵。“土室”離地面約3-6.50厘米處。“土”形狀不規則,多數橢圓形,內壁不太光滑,一般有1條隧道通向地面,亦有2-3條。成蟲交配多在傍晚或午夜,交配後2-3天即可在“土室”內產卵。一般1個“土室”產卵16-57粒,卵粒成堆狀。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數窩,單雌一生平均產卵170粒左右,最多可達230粒以上。成蟲有護卵習性,雄蟲守護在隧道口處,取食禦敵。產卵的“土室”若因農事操作或其它原因遭到破壞後,成蟲能在1-2小時內將其失散的卵粒,重新銜至新築的“土室”內,直到全部孵化,若蟲獨立生活時,才另築新“土室”繼續產卵。
剛孵化的若蟲1-2天內不取食,常聚集在一起,2天后開始取食,但仍聚集在一起,3-5天后分散活動。若蟲蛻皮3-4次,有4-5個齡期。
(3)捕食:灰足肥螋為廣捕性天敵昆蟲,根據楊建華室內測定(1985),對主要棉蟲的日均捕食量分別是:金剛鑽2-3齡幼蟲3.40頭;棉鈴蟲2-3齡幼蟲2.20頭;棉葉蟬14.50頭;棉蚜140頭;棉小造橋蟲2-3齡幼蟲3.80頭;玉米螟老熟幼蟲1.70頭;短額負蝗3.10頭。亦可捕食地老虎、蝸牛和紅鈴蟲幼蟲(湖北農科院植保所,1980)。

地理分布

湖北、四川、江西、江蘇、河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