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綠耳蕨能育植株高0.7-2米。根狀莖斜升,粗短,直徑達4厘米,頂端及葉下部密生二型鱗片;大鱗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達5毫米,幾全緣,厚膜質,棕色,或一部分至大部分增厚呈亮栗黑色,留有不同寬窄的棕色厚膜質邊;小鱗片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棕色,膜質,邊緣有疏齒。葉簇生;葉柄禾稈色。產地分布產浙江、江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綠耳蕨
- 拉丁學名:Polystichum eximium (Mett. et Kuhn) C. Chr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科:鱗毛蕨科
- 屬:耳蕨屬
- 種:灰綠耳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能育植株高0.7-2米。根狀莖斜升,粗短,直徑達4厘米,頂端及葉下部密生二型鱗片;大鱗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達5毫米,幾全緣,厚膜質,棕色,或一部分至大部分增厚呈亮栗黑色,留有不同寬窄的棕色厚膜質邊;小鱗片披針形或狹長披針形,棕色,膜質,邊緣有疏齒。葉簇生;葉柄禾稈色,長20-80厘米,基部直徑3-7毫米,上面有深溝槽,向上鱗片漸稀疏,上部僅有小鱗片;葉片形態變化幅度很大,在充分生長的大形植株長葉片呈長三角形,長達1.2米,寬達70厘米,頂端漸尖,基部不縮狹,頂部全長的1/6以下均為二回羽狀,在小形能育植株長,葉片呈長圓闊披針形,長約40厘米,寬約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常明顯縮狹,僅中部以下二回羽狀,有時葉片一回羽狀,僅基部羽片羽狀淺裂至半裂;羽狀的羽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在大形葉上達16對,長達35厘米,寬達8厘米,羽柄長可達1厘米,頂端長漸尖,側生小羽片達16對,在小形葉上最大的羽狀羽片長約8厘米,寬約3厘米,羽柄長僅1毫米,頂端短漸尖,側生小羽片僅2-3對;一回羽狀葉的葉片較狹長,長45-50厘米,寬達12厘米,側生羽片達20對,鐮刀狀披針形,向上彎弓,長達8厘米,寬達1.8厘米,基部上側鈍頭耳狀,下側對開式斜切,頂端漸尖,基部的羽狀半裂,向上的羽狀淺裂至僅有淺缺刻;小羽片對開式,大形的小羽片鐮刀狀披針形或鐮刀狀卵菱形,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向上彎弓,兩側羽狀淺裂形成斜向上的急尖頭或鈍頭的三角形裂片,或形成斜向上的疏鈍粗鋸齒,長達7厘米,寬達1.5厘米,基部上側具三角形銳尖頭的耳狀凸起,下側銳角斜切形或弧形,下半部全緣,小形葉的小羽片斜卵菱形,急尖頭,邊緣僅有淺缺刻或呈波狀,基部上側的耳狀凸起短而鈍或不明顯,下側弧形,下半部全緣,各羽片的基部下側小羽片通常較小,基部上側的小羽片有時較大或較小;葉脈在小羽片及上部羽片上均為二回羽狀,兩面均不明顯,小脈單一,罕分叉。葉革質,灰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深溝槽,兩面均被與葉軸上相同的小鱗片,近頂部有1-2個密被棕色鱗片的芽胞;羽軸上面綠,有深溝槽,下面禾稈色,也被同樣的小鱗片,其基部鱗片密集簇生,偶見羽軸近頂部也有芽胞;小羽片及上部羽片下面疏生淺棕色、薄膜質的鑽形細小鱗片。孢子囊群生於小脈背部或頂端,較接近小羽片及裂片中肋,通常在小羽片耳狀凸起以上的中肋兩側各有1行,達5(-7)對,但在大形葉的較大小羽片上,中肋兩側常各有2行,耳狀凸起上通常有2-4對;圓盾形的囊群蓋小,全緣,成熟時棕色,邊緣淺裂,易收縮脫落。孢子赤道面觀豆形,周壁褶皺或成網狀,具刺狀突起。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50-1850米的山谷常綠闊葉林下溪溝邊。
分布範圍
分布在浙江、江西、湖南南部、台灣、海南、香港、廣西、四川南部、貴州、雲南。斯里蘭卡、泰國、越南、日本南部(屋久島)也有。模式標本采自斯里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