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珊瑚礁成熟度的增高,礁坪上的碳酸鹽沉積物大量積累,經過風浪的搬運和堆積,沉積物露出水面,形成灰(碳酸鹽)沙洲,當灰沙洲進一步堆積到高出海面2m以上,其邊緣的天然堤被植被固定後,便形成灰沙島。灰沙島的高度通常在6 m左右,最高達8 m以上。本海域因東北季風最強,且東北側的藻脊發育欠完善,因此,灰沙島的分布受盛行風的吹簸而偏於礁盤的西南側或環礁的內側。其平面形態則受到礁坪形態的控制在發育初期呈新月形、長條形或圓形,到後期逐漸變為橢圓形或菱形(呂炳全等,19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沙島礫砂相
- 外文名:Gravel sandstone
- 條件:礁坪上的碳酸鹽沉積物大量積累
- 結果:沉積物露出水面形成灰沙洲
- 高度:高度通常在6 m左右
- 形態:發育初期呈新月形、長條形或圓形
灰沙島特徵,成岩作用,特徵,
灰沙島特徵
灰沙島是高能環境裡的沉積物堆積體,其前緣為砂質或礫石質海灘,向後產出沙堤或礫石堤(圖18-12D)以及風成沙丘。通常,灰沙島被一道環島沙堤所包圍,但在一些大型灰沙島(如永興島)的東北側,可形成3~4道沙堤。沙堤內為礫砂質平台、窪地或島內潟湖等沉積亞相(王國忠等,1986)。在岸礁區則形成平行於海岸的幾道沿岸沙堤,沙堤之間被海岸潟湖分割,如海南島東部沙老岸礁區存在著三道沙堤和潟湖體系(呂炳全等,1983)。
成岩作用
因受熱帶炎熱多雨的氣候影響,灰沙島上沉積物的早期成岩作用現象很普遍,部分沉積物已石化成岩如潮間帶的海灘岩常由文石質灰泥、凝塊狀灰泥、針狀文石或等粒狀高鎂方解石等膠結而成,潮上帶的沙堤、沙丘砂岩則由淡水亮晶方解石膠結而成。在島內砂平台的喬木林中,在鳥糞層之下的地下水潛流環境中,生物砂礫屑沉積經過早期成岩作用被膠磷礦膠結、交代,使有機磷酸鹽轉化為無機磷酸鹽,並被碳酸鈣固定而形成島嶼磷塊岩。它們是珊瑚礁島的特產,是珍貴而優質的磷肥(王國忠等,1987a)。不僅如此,灰沙島沉積還經受著強烈的淋濾和溶蝕作用,岩溶現象也很發育,如溶孔、溶坑、落水洞、豎井、溶洞、天生橋、海蝕崖等常見,並發育富有特色的滲濾岩管,或稱根管。
特徵
總之,灰沙島沉積的特徵是分選性特別好,島內各類沉積亞相發育,沉積組構多樣,不但早期成岩作用現象普遍,而且岩溶地貌也豐富多彩;不僅原生孔隙發育,而且早期次生孔隙也極為發育,因此,其孔隙度、滲透性也特別好。磷元素由海洋生物鏈富集,食魚鳥類搬運,並儲集到灰沙島上,早期成岩作用使有機磷酸鹽轉化為無機磷酸鹽,並被碳酸鈣固定成礦的島嶼磷塊岩的形成過程,可以作為研究其他磷塊岩等成礦作用和礦床形成的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