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懶猴(學名:Loris lydekkerianus):是哺乳綱、懶猴科的一種小猴子。體重180-290克,體長23.4-24.1厘米。上體皮毛灰色或帶紅色,內側條紋較深,腹側白色。正面朝前的眼睛大且緊緊地排列在一起,而口吻則小而尖。有許多獨特的標誌,有眼瞼斑,耳前發黑,在眼瞼斑和耳前毛之間有白色邊緣。手小,眼睛大、窄鼻子,體型纖細非常苗條,四肢修長。手和腳上的食指比其他手指短,這有助於它們抓住樹枝。沒有尾巴。
成年雄性的活動範圍為2.36-3.6公頃,核心區域為0.37公頃。在許多環境中生存,包括乾旱森林、濕潤森林、山地森林、人工林、雨林和次生林的灌木林。夜行性。幾乎總是在2-7隻的社會群體中睡覺,這些睡眠團體的位置和組成通常是恆定的。食物幾乎全部是昆蟲,其飲食的一半以上是由螞蟻和白蟻組成,還消耗大量其他的節肢動物。分布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中部、中北部和中東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領地,行為,聲音,食物,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灰懶猴曾經被分類為懶猴(Loris tardigradus)的一個亞種“Loris tardigradus lydekkerianus”。在2001年,此分類法根據行為、地理和形態數據進行了更新。灰懶猴被認為是生活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物種,而“Loris tardigradus”是僅分布於斯里蘭卡的物種“紅懶猴”。這兩種懶猴在懶猴科的成員中,在許多方面的都是獨特的。它們非常地社會化,具有獨特的群居性,成群睡覺,並在夜間覓食時定期與其他個體互動。該物種偶爾也表現出快速運動,這在懶猴科的其他物種中還沒有觀察到。該物種整夜發出很大的聯繫鳴叫聲。
形態特徵
灰懶猴雄性體重180-290克,雌性體重180-275克。體長23.4-24.1厘米。上體皮毛灰色或帶紅色,內側條紋較深,腹側白色。正面朝前的眼睛大且緊緊地排列在一起,而口吻則小而尖。有許多獨特的標誌,有眼瞼斑,耳前發黑,在眼瞼斑和耳前毛之間有白色邊緣。手小,眼睛大、窄鼻子,體型纖細非常苗條,四肢修長。手和腳上的食指比其他手指短,這有助於它們抓住樹枝。沒有尾巴。
有5個亞種:高地亞種、指名亞種、馬拉巴亞種、斯里蘭卡北部亞種和烏沃省亞種,這些不同的亞種在地理位置、皮毛顏色和體型大小上有所不同。指名亞種體色為灰色,眼周斑較窄,耳前黑髮和眼周斑之間有一寬的白色邊緣。亞種的質量一般較大,雄性體重約260克,雌性體重275克。其頭寬頭長和體長、均大於馬拉巴亞種。馬拉巴亞種體色微紅,眼周斑較寬,耳前黑髮和眼周斑之間有一個狹窄的白色邊緣。雄性和雌性體重約180克。
灰懶猴具有許多獨特的派生特徵,包括極其纖細的四肢,最接近所有靈長類其他動物的眼眶,與腳相比較小的手,腳第二指縮短,獨特的非跳躍式運動方式,消化系統可以消化攝取的有毒物質,以及基礎代謝率異常低。該物種還表現出近肢血管的網膜奇異性,可適應和允許該物種長時間的樹棲附著。
灰懶猴外觀在其整個發育過程中均發生顯著變化。嬰猴4-8周期間相對於體型頭顯得蓬鬆而大;少年2-3個月時全身骨灰色的皮毛特別蓬鬆;成體從4個月起,表現出完整的體型及與成體相同的著色模式。成體生殖器外露,發情的雌性表現出增大的生殖器,而雄性睪丸每隔一個晚上在收縮和腹股溝階段交替出現。雄性生殖器的增大似乎主要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在溫度升高的時期會發生睪丸增大。雌性灰懶猴有兩組乳頭,當雌性生雙胞胎時,這一功能被證明是有用的。
棲息環境
灰懶猴在許多環境中生存,包括乾旱森林、濕潤森林、山地森林、人工林、雨林和次生林的灌木林。在這些棲息地中,主要有理想的樹木可供攀爬、覓食和交配。它們生活在許多生態區,包括濕地,低乾旱區和低郊地區。
生活習性
領地
成年雄性的活動範圍為2.36-3.6公頃,核心區域為0.37公頃。成年雌性的範圍為1.12-1.59公頃,核心區域面積為0.15公頃。少年雄性的平均家族面積為1.17公頃。直到10個月大時,年輕的灰懶猴仍留在母親的家中。成年雌性在其家庭範圍內幾乎沒有性交重疊,而雄性則有較大的性交重疊。性別範圍內的任何重疊都限於外圍的範圍區域,核心區域仍然是一個人專有的。兩性範圍重疊是常見的,並且可能包括核心區域。一個雄性的家園範圍可以與多個雌性的家園範圍重疊。灰懶猴在分布範圍內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4隻。
行為
夜行性。懶猴科中其他的物種幾乎完全是單獨活動的,但是灰懶猴和紅懶猴是獨特的,它們會進行定期的社會交往。白天,灰懶猴幾乎總是在2-7隻的社會群體中睡覺,這些群體最常見的是有成年雌性,其後代以及少數成年或成年雄性。這些睡眠基團的位置和組成通常是恆定的。睡眠部位通常位於主要雌性的家庭範圍內的中央。睡眠部位通常位於仙人掌或樹木纏結的分枝中。一起睡的懶猴通常形成一個“睡球”會眾,其中的懶猴將四肢糾纏在一起。黃昏時,睡覺的的成員互相叫醒並修飾,而修飾在所有年齡和性別的懶猴之間進行。有關睡眠部位組成和家庭活動範圍模式的行為數據支持以下假設:紅懶猴有多雄性的社會系統。在夜間覓食期間,雖然觀察到友好的覓食對,但灰懶猴通常是單獨的。雄性和成年雄性經常在夜間探望停放的嬰猴。通常,社互動動發生在成年雄性和雌性之間,以及成年懶猴和青少年懶猴之間,但很少發生在同性成年懶猴之間。該物種大約有45%的時間從事不活動的行為,例如坐著,警惕地觀看,休息和睡覺。其餘時間部分用於覓食或旅行,而少部分時間用於修飾。最常見的位置行為是坐著和四肢運動。通常緩慢的速度和無聲的運動可保護物種免受依賴視覺或聽覺線索的掠食者的偵查。因此,當在不連續的樹林之間的開闊地面上移動時,使用特別緩慢的移動。緩慢的運動策略也有助於食物的獲取。在捕捉快速移動的昆蟲獵物之前,立即使用特別緩慢的動作。
聲音
不同於懶猴科的大多數成員,灰懶猴是相對群居的。該物種維持社交網路,整夜都頻繁發出響亮的聲音。當察覺到潛在的掠食者,繁殖期間以及嬰猴照護過程中,也會使用大聲呼叫。對發情的雌性感興趣的雄性在跟隨雌性時會更頻繁地發聲。雌雄競爭還包括複雜的咆哮,高叫和吹口哨。雌性在追趕不需要的求婚者時也會發出同樣的聲音。另外,停泊的嬰猴會在黎明前約三十分鐘發出“zic”聲音,以提醒母親其位。排尿是另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該物種使用有節律的排尿和尿液沖洗作為嗅覺標記的方法。還觀察到洗尿是一種壓力反應,這種嗅覺行為被用於社交交流,灰懶猴由於夜間活動而具有敏銳的弱光視力,主要通過視覺和嗅覺來發現獵物。
食物
灰懶猴的食物幾乎全部是昆蟲,其飲食的一半以上是由螞蟻和白蟻組成。它們還消耗大量其他的節肢動物,包括甲蟲和直翅目昆蟲、蜘蛛、軟體動物以及偶而遇見的小脊椎動物。許多獵物都含有有毒化學物質。食用有毒物質會伴有詳盡的行為習慣,包括打噴嚏、搖頭、吮吸手腳和洗尿。主要通過視覺和嗅覺檢測獵物。常見的狩獵行為涉及視覺或嗅覺檢測,耳朵縮回,明顯的嗅探以及非常緩慢的方法。習慣一隻手握住固定底物,另一隻手徘徊在獵物附近,然後迅速向前飛去並突然爆發抓住獵物。有時,這些灰懶猴會雙手捕獲獵物,或直接用嘴吞食獵物。它們讓白蟻爬到塗有唾液的手上,將它們困在唾液中,然後舔掉它們。另外,種群密度與昆蟲密度正相關。
分布於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中部、中北部和中東部。
灰懶猴存在多種交配系統。雌性在一個發情周期內與多個雄性交配,並且可以連續與多個雄性交配。雄性全年與多名雌性交配。雌性發情周期持續24小時,妊娠期約為165天。生育間隔大約持續7個月,雌性每年可產4隻幼仔。這種相對較高的繁殖潛力可能是由於雄性分配資源和母親提供的高能量奶源。灰懶猴的交配行為具有很高的社會性。一個發情的雌性一次被多個雄性追逐。雄性通過增加梳理頻率,發出更頻繁的發聲以及跟隨雌性來表現對發情雌性的興趣。雄性跟隨雌性覓食很長一段時間,從一小時到數十小時不等。在此期間,雌性可以用手臂阻止尾隨的雄性。追隨同一雌性的雄性之間可能發生競爭。這些對抗涉及發聲,例如咆哮,嘶叫和吹口哨。雄性競爭也可能是身體暴力,包括追逐和爭奪。通常,最成功的雄性競爭對手會獲得雌性的交配特權。如果雌性允許交配,則交配發生,雌性懸掛在水平分枝上。單次交配持續3-11分鐘。一次完整的性交通常由幾個個體交配組成,並且可持續長達12個小時。根據雌雄競爭的結果,不同的雄性可以連續與同一個雌性交配。
繁殖季節存在爭議。一些研究人員聲稱,最頻繁的發情期是每半年一次,即4-6月和10-12月。也有人則聲稱出生是全年分布的,任何明顯的生殖高峰都是由於5.5個月的懷孕時間造成的。雄性大約在10個月時達到性成熟,而雌性的性成熟年齡估計為10到15個月。灰懶生育的單仔和雙胞胎的頻率是一樣的。幼仔發育的時間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雌性表現出的“停哺”行為。在生命的前四個星期,幼仔一直被母親抱著。出生後大約4周,母親開始在夜間“停放”幼仔,然後再去覓食。雌性在停哺時很少在黎明前返回照顧幼仔。
儘管灰懶猴有一個雌雄相同的交配系統,但它們表現出雌性的照料和雄性的分配行為。雄性僅給共有睡眠部位的幼仔提供照看,但這些雄性與幼仔之間的遺傳關係尚不清楚。雌性幾乎完全以餵養、攜帶、梳理和保護的方式照顧自己的幼仔。雌性在幼仔出生後的前4周內會不斷地抱著它。在第4周時,夜間覓食時會將幼仔“停放”在睡眠地點附近。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灰懶猴高地亞種 | Loris lydekkerianus grandis | Hill and Phillips, 1932 |
2 | 灰懶猴指名亞種 | Loris lydekkerianus lydekkerianus | Cabrera, 1908 |
3 | 灰懶猴馬拉巴亞種 | Loris lydekkerianus malabaricus | Wroughton, 1917 |
4 | 灰懶猴斯里蘭卡北部亞種 | Loris lydekkerianus nordicus | Hill, 1933 |
5 | 灰懶猴烏沃省亞種 | Loris lydekkerianus uva | Gamage, Groves, Marikar, Turner, Padmalal and Kotagama, 2017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在CITES附錄II中列出,並歸類於《印度野生動物法》(the Indian Wildlife Act)(1972年)附表Ⅰ。 在印度,保護區的物種數量很少,大部分物種居住在私人土地和商業種植園中。
鑒於灰懶猴分布廣泛,對各種棲息地的耐受性,假定的數量眾多,並且由於其下降速度不太可能快到足以被列入更受威脅的類別的資格,因此被列為“最不關注”。如果棲息地喪失和狩獵造成的威脅增加,則需要對該物種進行重新評估,並有資格列入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