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火頭灣位於運河之都濟寧市任城區安居鎮,與濟寧西門遙遙相望,古運河從村中間穿過;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所建船閘,至今巍然屹立,已有503年的歷史。這段河灣原名叫脖頭灣,清朝兩廣總督林則徐,因方言有誤,曾稱虎頭灣(林則徐日記),但火頭灣的名子叫得最長,從元朝、明朝沿用至今。 現有火頭灣村,是古運河上一個很有名氣的村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頭灣
- 地點:濟寧市
- 年代:明朝
- 時間:公元1506年
為什麼,元、明兩朝,自建子午,
為什麼
叫火頭灣呢?原來火頭灣沒有村莊,是一望無際的沼澤水網,元初開挖運河時,隨著自然溝漕,順勢挖掘,在這裡形成一個灣,河向由滿營村西的楊家河灘,稍偏東,向南延伸,與地球緯線構成內外85°-95°的角度,幾近垂直,至唐莊村左,折向東,稍偏南,約里許,緩轉至正南,就這樣形成一個脖徑,所以叫脖頭灣。
元、明兩朝
代挖築運河,多在冬春枯水季節,動員黎民,軍隊同時參加,軍隊有火頭軍,即吹事班,在漫野里燒火做飯,往往要找一個避風灣,燒火不受干擾,許許多多的軍營鍋灶聚集在這個灣,形成一道風景線,火頭灣的名子就這樣叫開了。
明朝正德年間運河都御史,潘季訓對元運河,經過勘察論證、上報、御批在火頭灣修建一座節制閘,“火頭灣地介於濟寧天井閘,寺前鋪閘,上下距各三十里許,宜建閘,以瀦(阻)水勢”(州志原文),加大對船地推動力度,閘名為“子午閘”,俗稱火頭灣閘。
自建子午
閘,這裡人煙匯集,飯鋪林立商貿發達,官府派有兵丁護衛堤防,閘官負責啟閉,閘背兩廂設有絞關壯丁,為節約用水,要聚集上百條船隻,長達數里許,方可開閘,放水行舟。
舟船上閘下閘是船家最危險的一道工序,俗稱“鬼門關”,有諺語為證:“上閘下閘鬼門關,稍有不慎命歸天。”因此,船老大在船上下閘之前,必須讓水手們吃飽喝足,提高精氣神,作好上下閘的準備,在火車灣開火吃飯,犒勞水手是在所難免的,火頭灣的名子,再一次深入人心。
根據天干地支,羅盤定位,可以推論為濟寧任城,壬,在天干地支排位第九,屬土,土為中,羅盤定位金、木、水、火、土,水來土掩,濟水至西北而來,有土掩而寧,脖頭灣水盛,以任城而言又在“火”位,故以“火”克之,使之降緩,水土相合,生萬物,繁榮昌盛、和諧興隆。火頭灣之名,在於此說,似乎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