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蟻(學名:Solenopsis invicta)是蟻科、火蟻屬昆蟲。紅火蟻的品級有雌、雄繁殖蟻和無生殖能力的工蟻;體色從紅棕色至深棕色,頭部寬度小於腹部寬度;中胸側板有刻紋或表面粗糙;腹錘間無前伸腹節齒,腹部呈棕褐色;工蟻的頭部近正方形,兵蟻頭部比例較小。成群的紅火蟻聚在一起,就像一片濃烈的火焰,故名。
紅火蟻起源於南美的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流城。在中國分布於台灣、香港、廣東、澳門、福建、廣西等南部地區,在巴西、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美國等地也有分布。紅火蟻常築巢於農田、苗圃、公園、綠地、草坪等地;當其棲息地選擇受限時,甚至可在都市分隔道、人行道下或電器設備等設施環境中築巢。紅火蟻成蟲食性廣泛,捕殺昆蟲、蚯蚓、青蛙、蜥蜴、鳥類和小哺乳動物,也採集植物種子。紅火蟻可分為單蟻后或多蟻后制群體,單後蟻每天可最高產卵800枚,多蟻后每天產卵2000-3000枚。紅火蟻一般小型工蟻為30-60天,中型工蟻為60-90天,大工蟻為90-180天;蟻后壽命較長,約2-6年左右。
紅火蟻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螞蟻。紅火蟻有很強的攻擊性,兒童、老人和過敏體質者是受紅火蟻威脅的“高危人群”。在紅火蟻入侵地往往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農業生產的大敵;入侵住房、學校、草坪等地,與人接觸的機會較大,叮咬現象時有發生。紅火蟻其啃咬電線,經常造成電線短路甚至引發小型火災。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整體形態,小型工蟻,大型工蟻,生殖型雌蟻,雄蟻,卵,幼蟲,蛹,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世界分布,中國分布,生活習性,社會體系,適應溫度,覓食行為,蟻巢特徵,清潔行為,生長繁殖,生長特性,繁殖方式,近種區別,危害與防治,物種危害,傳播途徑,防治方法,相關事件,
動物學史
紅火蟻原產南美的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流城,20世紀30年代傳入美國南部,是全世界最危險的螞蟻。在1972年被正式命名,20世紀初在原產地已受到注意,被記錄在殘暴火蟻(Solenopsis saevissima)名下。20世紀的30年代至40年代或更早,紅火蟻和後來被同時正式命名的黑火蟻被從南美帶入美國。60年代人們才注意到入侵的火蟻有2個類型。1972年,Buren對有關的火蟻進行了分研究,紅火蟻作為新種發表,黑火蟻也被賦予了種級地位。幾年後,Wojcik等人研究了佛羅里達州的火蟻,並制訂熱帶火蟻、木火蟻和紅火蟻的鑑別檢索表。1991年,Trager完成了美洲的火蟻屬geminata組的總結性研究,涉及20種,及2雜交種,並制訂它們的檢索表。因成群的紅火蟻聚在一起,就像一片濃烈的火焰,故名。
紅火蟻入侵中國之前,火蟻屬在中國已知5種。胡經甫在《中國昆蟲名錄——第六卷》中記載了產自福州、青島、北京、嶽麓山(長沙)等地的獵食火蟻,產自青島等地的賈氏火蟻,產自福州等地的急逃火蟻,產自澳門、北京等地的熱帶火蟻,產自蘇州等地的Solenopsis soochowensis Wheeler。周梁鎰和寺山守在中國台灣蟻科昆蟲名錄中除熱帶火蟻外,還記錄了獵食火蟻和知本火蟻。唐覺等人、吳堅和王常祿等在有關專著中也記錄了熱帶火蟻等1至2種。由於Solenopsis soochowensis Wheeler在最初命名時就無工蟻(包括兵蟻)的描述,後來命名人也懷疑Solenopsis soochowensis僅是其他種的異名,故該種還不能計入。
在較早的文獻中,紅火蟻曾用的拉丁文名是Solenopsis saevissima richteri,為Loading在1929年首次定名。當時認為紅火蟻同黑火蟻(Solenopsis richteri)一樣,都是Solenopsis saevissima(南美特有的火蟻)的亞種。但事實上該種最早被Santschi(1916)命名為Solenopsis wagneri。後來,在不知曉Santschi已命名的情況下,Buren(1972)重新描述了紅火蟻,並定名為Solenopsis invictao在文獻中大多使用Solenopsis invicta這學名。
形態特徵
整體形態
紅火蟻是膜翅目蟻科火蟻屬的昆蟲,是火蟻的一種。紅火蟻的品級有雌、雄繁殖蟻和無生殖能力的工蟻;體色從紅棕色至深棕色,頭部寬度小於腹部寬度;中胸側板有刻紋或表面粗糙;腹錘間無前伸腹節齒,腹部呈棕褐色;工蟻的頭部近正方形,兵蟻頭部比例較小。至2005年蟻科的分類以工蟻尤其是兵蟻的描述為主。
小型工蟻
頭部:頭部近正方形至略呈心形,長1.00-1.47毫米,寬0.90-1.42毫米。頭頂中間輕微下凹,不具帶橫紋的縱溝;唇基中齒髮達,長約為側齒的一半,有時不在中間位置;唇基中剛毛明顯,著生於中齒端部或近端;唇基側脊明顯,末端突出呈三角尖齒,側齒間中齒基以外的唇基邊緣凹陷;複眼橢圓形,最大直徑為11-14個小眼長,最小直徑約8-10個小眼長;觸角柄節長,兵蟻柄節端離頭頂約0.08至0.15倍柄節長,小型工蟻柄節端可伸達或超過頭頂。
胸部:前胸背板前側角圓至輕微的角狀,罕見突出的肩角;中胸側板前腹邊厚,厚邊內側著生多條與厚邊垂直的橫向小脊;並胸腹節背面和斜面兩側無脊狀突起,僅在背面和其後的斜面之間呈鈍圓角狀。
腹部:後腹柄結略寬於前腹柄結,前腹柄結腹面可能有一些細淺的中縱溝,柄腹突小,平截,後腹柄結後面觀長方形,頂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著生橫紋與刻點。
顏色:雖同一蟻巢個體間顏色比較一致,但種內顏色變化大,雙色,頭、胸從桔紅色至深紅褐色,柄後腹從褐色及第1背板上有大斑,至黑褐色。三角形額中斑和其後的窄中縱溝顏色在大多數標本中均明顯深於周圍區域。同一蟻巢中,小型工蟻顏色深於大型工蟻。
大型工蟻
體長6-7毫米,形態與小型工蟻相似,體橘紅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上顎發達,黑褐色。體表略有光澤。
生殖型雌蟻
有翅型雌蟻體長8-10毫米,頭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著生翅2對,頭部細小,觸角呈膝狀,胸部發達,前胸背板亦顯著隆起。雌蟻婚飛交配後落地,將翅脫落結巢成為蟻后。蟻后體形(特別是腹部)可隨壽命的增長不斷增大。
雄蟻
體長7-8毫米,體黑色,著生翅2對,頭部細小,觸角呈絲狀,胸部發達,前胸背板顯著隆起。
卵
卵為卵圓形,大小為0.23-0.30毫米,乳白色。
幼蟲
共4齡,各齡均乳白色,各齡長度為:1齡0.27-0.42毫米;2齡0.42毫米;3齡0.59-0.76毫米;發育為工蟻的4齡幼蟲0.79-1.20毫米,而將發育為有性生殖蟻的4齡幼蟲體長可達4-5毫米。1-2齡體表較光滑,3-4齡體表被有短毛,4齡上顎骨化較深,略呈褐色。
蛹
蛹為裸蛹,乳白色,工蟻蛹體長0.70-0.80毫米,有性生殖蟻蛹體長5-7毫米,觸角、足均外露。
棲息環境
紅火蟻常常出沒在農田、公園草坪、道路綠化帶、電器設備附近、垃圾堆、果園、堤壩、荒地等溫熱潮濕的地方。成熟的紅火蟻的蟻巢一般會有10公分以上的泥沙堆積在地面上形成明顯“蟻丘”。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紅火蟻原產南美的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的巴拉那河流城。在20世紀30年代入侵到北美洲,2006年在美國南方14個州超過1.295億公頃的土地上定殖為害,在其它州內也有零星發生(Arizona,Kentucky,andVirginia);1975-1984年間入侵波多黎各;2001年入侵紐西蘭和澳大利亞。至2005年已知發生於巴西、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烏拉圭、美國(Trager,1991)(約20世紀30年代)、澳大利亞(2001年)、紐西蘭(2001年)、馬來西亞、安提瓜島和巴布達島、巴哈馬群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維京島、美國維京島及中國台灣(2003年)、廣東吳川等部分地區(2004)、香港(2005)和澳門(2005)等地。
中國分布
紅火蟻於2003年10月傳入中國台灣桃園地區,2004年9月在廣東省湛江吳川市發現紅火蟻危害,2006年已經在廣東、廣西、海南的部分地區發生危害,2005年初在香港和澳門也有發現。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統計,2016年,紅火蟻入侵11個省份的281個縣(市、區),到2023年,數據變化為12個省份的625個縣(市、區),7年新入侵344個縣市區。2024年,入侵中國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42個縣(市、區)。
生活習性
社會體系
紅火蟻,真社會性的生活結構,蟻巢中除專負責生殖的蟻后與生殖時期才會出現負責交配的雄蟻外,絕大多數的個體都是無生殖能力的雌性個體(職蟻)。無生殖能力的職蟻可分為工蟻與兵蟻亞階級,階級結構變化為連續性多態型。紅火蟻有“單蟻后”及“多蟻后”兩種社會型態,是透過約600個“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調控來決定紅火蟻是“單蟻后”及“多蟻后”族群。當其棲息地選擇受限時,甚至可在都市分隔道、人行道下或電器設備等設施環境中築巢。
單蟻后族群是由一個交尾蟻后通過飛行而播散建立。這種播散方式可使交尾的蟻后播散到1千米或更遠的地方定植。因它們有領地意識,單蟻后的族群密度比多蟻后的族群密度低,蟻丘密度為200個/公頃。多蟻后族群是在一個族群中有2個至數百個具有繁殖能力的蟻后,它們由1個或幾個蟻后通過爬行到一個新的地點而建立,這種形式的播散速度慢。多蟻后族群沒有領地,所以,單位面積上的族群密度比單蟻后族群的密度高6倍,超過1000個/公頃。這兩類族群都可以通過流水而播散。當水面上升,它們形成一團而浮在水面上,能存活數周直到水位落下或漂流直到岸上。
適應溫度
紅火蟻對熱的耐受性最低溫度為3.6℃,最高溫度為40.7℃。紅火蟻在土壤表層溫度10℃以上時開始覓食,在土壤溫度達19℃時才會不間斷地覓食,覓食的土壤表層溫度範圍為12-51℃。當土壤表層下2厘米處的溫度在15-43℃時,工蟻開始覓食,最大覓食率發生在22-36℃時。低溫度比高溫度更能限制紅火蟻的覓食。春天土壤周平均土壤溫度(表層下5厘米深處)升高到10℃以上,紅火蟻開始產卵。工蟻和繁殖蟻化蛹和羽化分別發生在20℃和22.5℃。土壤平溫度24℃時新蟻后可以成功地建立族群。當土壤很濕或很乾時則活動減少。乾旱後的一場雨會刺激它們2-3天的築巢活動並增加覓食活動。從土壤表面到10厘米深處的溫度低於18.8℃時,全天不會發生交尾飛行。氣溫在24-32℃,相對濕度80%的條件下,交尾飛行在上、下午均可發生。新建立族群89%的處於侵擾區域的下風向。交配飛行通常發生在雨後晴朗、溫暖的中午時分。一旦雌性有翅繁殖蟻完成交配後,會從翅基縫處折斷雙翅,並尋找一個合適的場所建立一個新的族群。這些場所一般在岩石或樹葉下,也可以是溝縫或石縫中,甚至在人行道、公路或街道的邊沿處。蟻后在土中挖掘通道和小室,並密封開口,以免捕食者入侵。
覓食行為
紅火蟻主要靠捕殺其他無脊椎動物和小個體脊椎動物,腐食死亡的動物,同時也喜好蚜蟲和介殼蟲的蜜露。此外,還會收集花粉和植物分泌物等物質,屬雜食性害蟲。紅火蟻的覓食主體是蟲齡較老的工蟻,稱覓食蟻。覓食行為最為活躍的溫度為21-35℃。在蟻巢主體旁有許多覓食蟻道,以蟻巢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最長可超過110米。當覓食蟻發現食物後會返回蟻巢,沿途留下示蹤信息素,形成食物到覓食蟻道的路線,其他覓食蟻會追蹤信息素,找到食物。紅火蟻在氣溫高於21℃時,覓食活動較頻繁;自天氣溫超過32℃時,則傾向於早晚覓食。
紅火蟻食性雜,覓食能力強,食物包括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植物和腐肉等。蜜汁、糖、蛋白質、脂肪等食物也在紅火蟻的食譜上。紅火蟻幼蟲在某齡以前只吃液質食物,而後能夠消化固體食物。工蟻帶來富含蛋白質的固體食物放置在幼蟲的嘴前。幼蟲分泌消化酶分解固體食物並反芻給工蟻。蟻后靠取食一些消化過的蛋白質來維持產卵的需要。只要有足夠的食物,蟻后就能夠發揮其最大產卵效率。
紅火蟻可取食149種野生花草的種子,57種農作物。紅火蟻群體生存、發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蟻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蟲、介殼蟲。通常在涼爽季節的白天或炎熱時期的傍晚和夜間工蟻覓食活動最積極。覓食蟻通過地表下的水平蟻道離巢去覓食,一個大型蟻巢的覓食蟻道可從蟻丘負外延伸幾十米遠,沿路有通向地面的開口。在蟻丘四圍有明確的覓食範圍,在此區域內不容許其他種群的紅火蟻進入。
蟻巢特徵
紅火蟻為完全地棲型蟻巢的螞蟻種類,成熟蟻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厘米,直徑30-50厘米的蟻丘,有時為大面積蜂窩狀,內部結構呈蜂窩狀。新形成的蟻巢在4-9個月後出現明顯的小土丘狀的蟻丘。新建的蟻丘表面土壤顆粒細碎、均勻。隨著蟻巢內的蟻群數量不斷增加,露出土面的蟻丘不斷增大。當蟻巢受到干擾時,螞蟻會迅速出巢攻擊入侵者。紅火蟻在蟻丘四圍有明確的領地意識,而蟻丘的特點及主動攻擊入侵者的行為,可以作為迅速判斷是否為紅火蟻的方法之一。
清潔行為
包括自我清潔和相互清潔,能將病原菌從表皮移到位於下唇和前胃之間的口下囊中,隨後排出體外,因此不易造成病原傳播。清潔行為除了可以清理蟲體表面垃圾外,還有其他功能,如求愛、喚醒、傳播氣味或作為特定信號等。
生長繁殖
生長特性
紅火蟻為典型的地棲性蟻類,土質巢穴在其生命活動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個完整的巢群必須包括蟻巢和生活於其中的各等級和蟲態的個體,如蟻后、有翅繁殖蟻(有翅雌蟻和有翅雄蟻)、工蟻,以及他們的非成蟲形態(卵、幼蟲和蛹),因為紅火蟻的個體發育須經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階段,屬完全變態。
繁殖方式
- 婚飛及擴散
紅火蟻的入侵和傳播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自然擴散包括生殖蟻婚飛和隨洪水流動擴散,其中以生殖蟻的婚飛擴散較為普遍。成熟蟻巢一年四季都可產生有翅生殖蟻,只要土壤相對濕度不低於80%就可以婚飛,一般在春末或夏初雨後1-2天,氣溫高於24℃,天氣晴朗且有微風情況下為婚飛高峰期。婚飛前工蟻在蟻丘表面打開許多通到蟻巢內部的婚飛孔讓雌蟻和雄蟻出巢,婚配大概發生在90-300米的高空,交尾後雄蟻的精囊留在雌蟻體內供雌蟻使用終身,雌蟻尋找潮濕的地方降落脫翅後築新巢開始產卵成為蟻后,而雄蟻則很快死亡。紅火蟻的人為傳播主要是通過苗木、草皮等植物產品的轉運。
紅火蟻為完全地棲型的社會性昆蟲,根據巢穴中蟻后的數量可分為兩種社會型:單蟻后型(monogynecolony)、多蟻后型(polygynecolony)。
一個成熟的紅火蟻種群有由20-50萬頭多形態的工蟻、幾百頭有翅繁殖雄蟻和雌蟻、一頭(單蟻后型)或多頭(多蟻后型)繁殖蟻后及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的幼蟻(卵、幼蟲及蛹)組成。一頭蟻后每日可產1500-5000粒卵。卵經過7-10天的胚胎髮育後孵化成無足的、蛆狀幼蟲。幼蟲的發育經過4個齡期。卵至成蟲發育歷期:20-45天(工蟻)、30-60天(大型工蟻)、80天(兵蟻、蟻后和雄蟻);成蟲壽命:蟻后約6-7年,工蟻和兵蟻壽命約1-6個月。
新建的蟻巢經過4-5個月的時間成熟並開始產生有翅生殖蟻,進行婚飛活動。成熟的蟻群一年能產生4000-6000頭有翅生殖蟻。只要條件適宜,成熟蟻巢的紅火蟻在一年中任何時間都有可能發生婚飛,通常以春秋季節居多,3-5月份是婚飛盛期。紅火蟻的交配行為可能發生在90-300米的高空,雌雄蟻一般交配1次。交配後的雄蟻很快死亡,雌蟻隨風飛行,擴散到與原巢幾米或幾十米遠的地方著陸、脫翅,有的還可飛行3-5千米降落尋找地點築新巢。
- 壽命
紅火蟻的壽命與體型有關,一般小型工蟻壽命在30-60天,中型工蟻壽命在60-90天,大工蟻在90-180天。蟻后壽命在2-6年左右。紅火蟻由卵到羽化為成蟲大約需要22-38天。紅火蟻可分為單蟻后或多蟻后制群體,單蟻后每天可最高產卵800枚(IUCN數據,另有論文稱為1500枚),一個幾隻蟻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產生2000-3000枚卵。當食物充足時產卵量即可達到最大,一個成熟的蟻巢可以達到24萬頭工蟻,典型蟻巢為8萬頭。
近種區別
為了鑑別紅火蟻及其重要近似種和中國其它有關種類,可參考下表。重要近似種有:熱帶火蟻、木火蟻、黑火蟻、巴西火蟻。
中文名 | 學名 | 形態 |
---|---|---|
知本火家蟻 | Solenopsis tipuna | 複眼僅有2-4個小眼;並胸腹節長,其長度為前胸與中胸總長度的2倍。 |
賈氏火蟻 | Solenopsis jacoti | 觸角柄節短,很少超過複眼與頭頂角之間距離的1/2。 |
Solenopsis geminata | 頭部前面觀兩側近於平行;頭頂中間明顯下凹,有帶橫紋的縱溝伸向額部;並胸腹節背面和其後斜面兩側具脊狀突起。 | |
/ | Solenopsis geminata×xyloni | 較大個體頭寬在1.5毫米以上,最大工蟻的並胸腹節背面和其後斜面的交界處兩側有一對短的縱脊或不規則形狀突起。 |
黑火蟻 | Solenopsis richteri | 前胸背板前側角成角狀,常有明顯的突起;背板後面部分中部通常下凹;頭部黑褐色;上顎通常黃褐色;額無深色中斑,或極少能與周圍區域分開;柄後腹第1背板有明顯的黃褐色斑。 |
殘暴火蟻 | Solenopsis saevissima | 無深色額中斑;後腹柄結後面觀上半或23部分光亮或稍呈紋狀,下半或13部分著生橫紋與刻點。 |
/ | Solenopsis fugax | 頭較寬,頭頂緣中部凹陷。 |
棉火蟻 | Solenopsis xyloni | 最大個體頭寬不超過1.48毫米,並胸腹節無背側脊。 |
紅火蟻 | Solenopsis invicta | 有深色額中斑;後腹柄結後面觀長方形,頂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著生橫紋與刻點。 |
美洲某些種類等種類其毒汁亦可使人產生膿泡,但Solenopsis uinquecuspis、巨工火蟻(Solenopsis megergates)、Solenopsis macdonaghi和琥珀火蟻(Solenopsis electra)的兵蟻均具中單眼;截火蟻(Solenopsis interrupta)的顏色變化也大,有時與紅火蟻難以區分,但前者後腹柄結後面觀近梯形,後者額中斑與周圍顏色差異明顯可資鑑別;Solenopsis weyrauchi與紅火蟻也很近似,但前者頭窄,最大兵蟻的頭寬指數(頭寬×100頭長)約為90,後者兵蟻達95-100,此外前者的額中斑常分為兩個長斑;Solenopsis pythia兵蟻與殘暴火蟻(Solenopsis saevissima)極似,與紅火蟻的主要區別可見檢索表中殘暴火蟻(Solenopsis saevissima)與紅火蟻的主要區別;弱焰火蟻(Solenopsis pusillignis)後胸側板氣門的後上區域著生細微刻點或刻點與細紋,而紅火蟻(Solenopsis invicta)、黑火蟻(Solenopsis richteri)、殘暴火蟻(Solenopsis saevissima)等種類該區域光亮。
危害與防治
物種危害
- 主要危害
紅火蟻是全國農業、林業和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也是全球公認的百種最具危險入侵物種之一。
- 對人的危害性
人被紅火蟻蟄傷後,五到二十分鐘內就會發病,輕者患處長膿皰,紅腫、瘙癢、疼痛,略重者局部過敏,嚴重的過敏反應延展到主體軀幹,少數人會出現頭暈、發燒、意識模糊、咽喉水腫等症狀,甚至發生休克和死亡。“重症比例可能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每年大陸估計有50多萬人次被紅火蟻叮蜇,4萬到5萬人次出現嚴重症狀。
紅火蟻不光咬人,紅火蟻對農作物的危害也很嚴重。紅火蟻發生嚴重的地區,綠豆的產量會降低30%左右,大豆也會長得非常弱。綠豆開花以後,紅火蟻會把那些授粉昆蟲都吃掉或者趕走,從而導致授粉率明顯降低。它們甚至還會危害公共安全,在路燈、電力電信、交通信號等設施里築巢,沒有土也能生存,蟲屍常常會引起短路,甚至火災。總有農民搞不清為什麼家裡的燈不亮了,其實就是紅火蟻在作祟。
- 對農業生產的危害
紅火蟻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取食作物組織、導致農田撂荒、破壞農田土壤健康、毀壞灌溉設施、咬傷甚至咬死畜禽等。
- 危害作物
紅火蟻食性很複雜,既可植食,又可肉食。有研究表明,紅火蟻可取食50多種農作物。取食作物的根、莖、葉、果實,造成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產。紅火蟻還十分偏好作物種子,刮啃、搬運會降低種子的萌發率,改變種子的空間散布距離,對種子造成間接危害。
- 危害農田
生態紅火蟻除取食作物組織外,還取食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小型哺乳動物等,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甚至導致物種的滅絕。此外,紅火蟻還取食農田裡的蚯蚓等,會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嚴重的導致土壤侵蝕和退化。紅火蟻侵入農田,還會威脅農事操作,造成田地撂荒。
- 危害農業設施
紅火螞蟻會咬壞農業設施,如灌溉管道、電纜等,造成經濟損失。紅火蟻喜好將蟻巢建在電氣設備附近,如電錶、機電箱等,在其內部築巢,啃食電線膠皮,造成電線短路或設施故障,導致了維修費用的增加。
- 危害人畜安全
紅火蟻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人體被紅火蟻叮咬處會有火灼傷般疼痛感,後形成水泡,一些敏感體質的人可能產生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叮咬畜禽會增加畜禽的患病率,引起畜禽中毒甚至死亡。
- 對生態系統的危害性
紅火蟻的入侵會破壞地區生態多樣性,給被入侵地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紅火蟻是雜食性蟻類,攻擊性強,對畜禽、其他動物影響很大。據調查統計,城市綠地如果被紅火蟻入侵,該區域本地螞蟻種類可減少80%左右,在紅火蟻建立蟻群的地區,螞蟻的多樣性嚴重降低。
傳播途徑
紅火蟻的入侵、傳播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自然擴散主要是生殖蟻飛行或隨洪水流動擴散,也可隨搬巢而作短距離移動;人為傳播主要因園藝植物、草皮、土壤廢土移動、堆肥、園藝農耕機具設備、空貨櫃、車輛等運輸工具污染等作長距離運輸。
防治方法
紅火蟻防治需要採取綜合措施,包括植物檢疫、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方面。
- 物種管理
2023年1月1日起,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 植物檢疫
植物檢疫是防止紅火蟻傳入的最經濟有效措施,加強檢疫監管能有效阻斷紅火蟻的傳播途徑,杜絕或者降低危害。紅火蟻主要隨調運的綠化苗木、花卉、草皮、盆景、建築垃圾等進行跨區域傳播,在調運之前要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做好檢疫工作。
- 途徑預防
嚴格控制紅火蟻發生區物品外運,防止人為攜帶疫情外傳。對發生疫區外調的物品、運輸工具進行嚴格檢查及消滅紅火蟻處理,防止任何可能帶有紅火蟻的貨物調出疫區,同時做好產地檢疫工作,並在調運檢疫或產地檢疫中備好常用防治藥劑。
- 生物防治
紅火蟻的生物防治可利用捕食性天敵,如捕食蟎、食蟻獸、食蟲鳥等。寄生性天敵南美果蠅、寄生蚤蠅、寄生蜂等的防治效果較好。有研究證明,寄生蚤蠅只攻擊紅火蟻,具有很強的專化性。除此,魚藤屬、夾竹桃、馬纓丹的提取物也對紅火蟻的防治具有一定作用。
因為紅火蟻來自南美,在南美和“南美果蠅”彼此相剋。這種蠅是一種“蚤蠅”(phorid fly)。通過寄生方式進攻紅火蟻。幼蟲孵化以後食用螞蟻的體內組織等為食物。同時幼蟲可以控制紅火蟻的身體動作,也就是行動方式。據說《異形》的靈感就是來源於這種蠅。紅火蟻真正的對手和剋星是茶色瘋蟻,即tawny crazy ant,茶色瘋蟻的學名叫做Nylanderia fulva,中文名為黃褐尼氏蟻,是尼氏蟻屬中的一個物種,茶色瘋蟻的體色為褐色或者茶色,故而也被稱為黃褐瘋蟻。
- 繁殖婚飛期
紅火蟻雖強大,但科學家們也不是束手無策。“阻擊戰”的有利時機——繁殖婚飛期。婚飛後、築巢前的那段短暫時間,是蟻后最脆弱的時候。那時的蟻后,剛在天空中結束交配,翅膀脫落,在地面上“落單”,沒有了蟻巢中其他工蟻的保護,它們甚至可能會被本地的螞蟻、甲蟲、蜘蛛吃掉。因此,有更多紅火蟻婚飛發生的春季,是人們消滅它們的最佳時機——只要在有翅蟻婚飛大量發生前,消滅蟻巢,就能阻止一大批紅火蟻蟻巢的誕生與擴散。而且春季雜草尚不繁盛,適宜的溫度使得蟻巢內的紅火蟻數量迅速增加,蟻丘也比較明顯,人們能輕鬆找到目標。
-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用於防治紅火蟻最常用的方法,截至2021年4月,登記用於紅火蟻防治的農藥製劑有45種,登記在紅火蟻上的農藥有效成分有茚蟲威、氟蟻腙、高效氯氰菊酯等。茚蟲威殺蟻餌劑用量每100平方米施用25克,當蟻巢密度較高時可使用0.045%茚蟲威餌劑處理,單個蟻巢用量3-6克,撒施時按每100平方米用量25-30克。氟蟻腙用含量1%的顆粒劑,均勻撒施或每個蟻巢10-30克,具體用量應根據蟻巢的大小而定。施藥區要設定警示牌,謹防人畜誤食中毒。高效氯氰菊酯粉劑用量每個蟻巢施用10-20克,最終用量可依據蟻巢的大小酌情增減。使用乳油製劑時用灌巢法,每個蟻巢澆灌4.5%的高效氯氰菊酯稀釋液25克/升。
- 政策防控
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衛生健康委、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國家鐵路局、國家郵政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紅火蟻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堅持政府主導,強化部門協同,建立聯防工作機制,落實防控任務,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實強化對紅火蟻防控及檢疫工作,保障農林業生產、生態環境和人民生命安全。
相關事件
1998年據調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約有33000人因被蟻叮咬而需要就醫,其中有15%會產生局部嚴重的過敏反應,2%會產生有嚴重系統性反應而造成過敏性休克,1998年有2件受火蟻直接叮咬而死亡。
中國台灣舊紀錄中有3種火蟻屬種類被紀錄。2003年9-10月於桃園與嘉義地區發現疑似火蟻入侵農地案例,經採樣鑑定後確定是危害美國、澳洲與紐西蘭的入侵紅火蟻已於中國台灣地區發現,且陸續獲知有農民與民眾被螞蟻叮咬而送醫的案例。
2004年10月20日,中國台灣傳出首起因紅火蟻致死的病例。新光醫院收治一名桃園老婦人,她在遭火蟻咬傷後出現嘔吐,被送入醫院後,一天之內就死亡。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老婦人是一名洗腎患者,她在家自行洗腎時,手部遭火蟻咬傷的大量細菌污染到洗腎管,再感染到腹腔,最後導致腹膜炎不幸死亡。
2014年9月底,廣東省惠州市民鄧女士到市區紅花湖桃花園遊玩,不慎被紅火蟻咬傷,後被送到醫院搶救了2個小時擺脫危險。2013年,廣東省88個縣市曾發生紅火蟻災害,主要發生在珠三角。2014年9月份,惠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提交給惠州市人大的一份匯報材料顯示,該市已確認紅火蟻疫情發生總面積達80.5萬畝,發生區域涉及到全市所有縣(區)、1017個行政村(社區)。與前幾年發生狀況對比,惠州紅火蟻疫情從城市園林綠化區、工業園區、校園、社區向農區蔓延,發生範圍有所擴大的趨勢。
2015年3月1日上午,位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西南約12公里處的孟連村平地坡村民張群飛在耕種自家農田時,因踩塌yiu門螺旋桿菌的症狀個紅火蟻巢,遭到攻擊。孟連村衛生所的醫生介紹,該村已有多起被咬傷的病例。邕寧區疾病防控中心主任林盛智提醒,在有紅火蟻的地區勞動時要穿著雨靴並戴上厚些的手套,發現紅火蟻后不要觸動,不要踩踏蟻巢,更不要用手去觸摸,防止被咬傷,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時用肥皂水清洗,降低毒性,並及時到醫院就診。
2015年冬首次在貴州省榕江縣發現。從江縣洛香鎮發現紅火蟻疫情,經有關部門現場深入調查發現紅火蟻蟻巢19個,並及時採取了相關防控措施。洛香鎮發現紅火蟻疫情後引起從江縣領導的重視,立即召開重大植物疫情普查與防控工作緊急會,要求各鄉鎮及縣直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紅火蟻疫情監測與防控工作,立即組織開展紅火蟻全面普查。
2020年10月,廣州市民江女士前往南沙的百萬葵園時,遭到紅火蟻叮咬。沒過多久,江女士就頭痛欲裂,甚至還出現了短暫的休克,心臟突然驟停。在醫生的搶救下,江女士才轉危為安。
2021年11月9日,廣西南寧市公安局邕寧分局禁毒行動隊在轄區開展緝毒行動時,輔警吳偉祥就不幸被“紅火蟻”咬傷,意識模糊、四肢發軟,被同事們火速送往醫院治療。
2021年春天,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九部門在廣州啟動了全國紅火蟻聯合防控行動。不久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網站公布,一筆4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紅火蟻防控。
2022年12月,中國農村雜誌社編輯出版了《農民文摘·防治外來物種侵害專刊》,刊登了紅火蟻等重點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技術方案。
2023年7月,在廣西欽州東站,一名男子在候車期間暈倒在地,原因也是因為幹活時踩到紅火蟻,引發過敏休克。2023年10月,廣東省惠州市的賴女士不慎被紅火蟻叮咬,引發過敏休克,幸得家人及時送醫進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