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火眼狻猊(龍之九子之一))

狻猊(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

火眼狻猊(龍之九子之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狻猊,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也是“龍生九子”中的第五子。

狻猊形似獅子,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喜歡煙火,常被用來裝飾香爐腳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狻猊
  •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 象徵:威武百獸率從
  • 身 份:傳說中龍的第五個兒子
  • 讀音:suān ní
歷史淵源,文化特色,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遊戲形象,史料索引,關係說明,形象評價,

歷史淵源

戰國到西晉時期,《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
狻猊
狻猊
東漢時期,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漢書·西域傳上》記載:”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云:”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總計四次。
隋唐時期,”師子“變成”獅子“。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唐朝時期,《送顥雅禪師》記載:“雲霜鋒擗石鳥雀聚,帆凍陰飆吹不舉。芬陀利香釋驎虎,幡幢冒雪爭迎取。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師子語。苦卻樂,樂卻苦,盧至黃金忽如土”。
明朝時期,《一文錢》雜劇即據唐朝《送顥雅禪師》的狻猊形象敷演而成。
清代時期,認識趨於統一,郝懿行在其著《爾雅義疏》中,對郭璞狻猊即獅子說作解為∶“狻猊合聲為獅,故郭雲即獅子矣。”《聊齋志異·象》里說,就連大象見了狻猊,都會嚇得匍匐在地,任其選擇肥肉而食。

文化特色

  • 雕像紋飾
狻猊作為裝飾,出現在香爐上的腳部。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文殊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
  • 文物
文物
文物名
文物簡介
圖片
綠釉獅子出香熏
香爐有封閉式和敞開式兩種,封閉式爐時稱“出香”。這件出香造型如覆蓮座上捧出的一朵蓮花,花心裡的蓮蓬正好是香爐蓋,蓋頂為一隻名為狻猊的獅形坐獸,蹲在蓮蓬果上,前足戲彩球。獸張口,爐煙便從此出。
狻猊
狻猊文物
狻猊熏爐
這尊宋代汝窯狻猊熏爐,其總高36.6厘米,底徑18.1厘米,口徑9.2厘米,寬度17.7厘米。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半部比較講究,由上部的狻猊蹲獸,下部的蓮瓣紋台座組合而成。。
狻猊
狻猊熏爐
故宮太和殿脊獸
10個脊獸中,排行第7的是狻猊。
狻猊
排行第7的是狻猊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狻猊的文學形象
作者
作品年代
作品名稱
秦韜玉
《豪家》
和凝
前蜀
《宮詞》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大宴金獅子》
蒲松齡
《聊齋志異·余德》
呂湛恩
《香譜》

影視形象

狻猊的影視形象
播出時間
類型
作品名稱
2021年5月25日
電視劇
《完美世界》
2021年6月8日
電影
《火眼狻猊》

遊戲形象

與狻猊有關的遊戲作品有:《槍神紀》,《軒轅劍外傳:蒼之濤》,《一起來捉妖》。

史料索引

狻猊的史料索引
作者和朝代
形象出處
班固(東漢時期)
《漢書·西域傳上》
范曄(南朝宋時期)
《後漢書》
貫休(唐朝時期)
《送顥雅禪師》
徐復祚(明朝時期)
《一文錢》
郝懿行(清朝時期)
《爾雅義疏》
蒲松齡(清朝時期)
《聊齋志異·象》

關係說明

狻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
狻猊關係說明

名稱
簡介
九子中的其八
囚牛
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睚眥
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心胸狹隘
嘲風
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
蒲牢
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霸下
長得像烏龜,但又有一口尖利的牙齒。這位“龍王子”很能負重,古人便讓他馱著刻字石碑,寓意吉祥長壽。
狴犴
長得像老虎,威風凜凜,一身正義,嫉惡如仇,古人把他作為門環,或放在官府的迴避上,以維護平安、正氣。
負屓
負辰長得像龍,喜歡文字,風姿儒雅飄逸,性情文靜溫和,古人總是把他盤繞在刻滿文字的石碑上部兩側,襯托碑文的雅趣和威儀。
螭吻
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形象評價

狻猊大致有三種用途。其一是佛或菩薩的坐騎、護法獸。傳說狻猊喜煙好坐,佛主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其二,狻猊被視為瑞獸。正因是護法獸,狻猊被視為趨吉避凶的瑞獸,引入人們的實際生活,逐漸又被廣泛運用於建築裝飾、民俗佳節以及銅鏡紋飾當中。其三,驅妖辟邪、鎮守陵墓、守護宮門和府邸。鑒於獅子吼的無上威力,隋唐時期人們用它的石雕鎮守於陵墓,驅妖辟邪或象徵權威。(蔣藍評)
狻猊(火眼狻猊(龍之九子之一))
狻猊
龍之九子,可謂“花開九朵,各表一枝”。其中第五子——狻猊就是個特立獨行的龍子。狻猊的外形和獅子相近,孔武有力,但它的性子卻與外貌相反。與囚牛痴迷音樂、睚眥酷愛刀劍、饕餮喜愛食物等不同,它喜靜。這個靜,可不是現在常說的“宅”,而是恬淡寡慾、獨善其身的靜。(沈石溪評)
獅子的神威與護衛形象融入中華民族的生活中。中國佛教造像藝術中.獅子造型隨著地區及年代而有演變,造像時代越晚,越接近中原地區,中華民族化造型越為鮮明,並創造出中聞式全新的佛教獅子形象。到明代時,衍生出龍生九子的形象,獅子的古名狻猊也被附會為龍生九子之一。因其本來形象獅子多與宗教有關,也就衍生出狻猊好香火,多附於香爐之上的形象了。(李炳武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