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炎行

《火炎行》是清末近現代初詩人陳肇興創作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火炎行
  • 作者:陳肇興
  • 創作年代:清末近現代初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半夜怪風吹不息,滿天爛熳黃金色。
哀呼動地聲如雷,彼此相看面如墨。
戎妝文武帶兵來,奔前直與火鬥力。
鏖戰祝融夜合圍,火鴉一出軍皆北。
蚩尤夭霧昏蔽天,咫尺人面不相識。
光燄萬丈射星斗,頃刻半空飛霹靂。
丹楹畫桷化浮煙,裂瓦崩垣如擲戟。
欲捲銀河倒地流,倉卒水龍無處覓。
豈無汲井與抱瓮,一杯究非輿薪敵。
亦有開道折屋樑,棟宇未下火已逼。
蔓延佛寺連街衢,玉石同歸焦土黑。
烈火方熾人心焚,家家捆載爭他適。
市井小兒逞空拳,那禁對面為盜賊。
焦頭爛額不知痛,出沒黑煙如鬼蜮。
明朝火熄風亦停,滿地唯見瓦與礫。
奸商於利競錐刀,可憐一炬無遺積。
蘊利生孽理或然,何至萬間屋俱赤。
人火日火天火災,如此奇禍誠堪惻。
何況洪範五行志,炎上之兆乃兵革。
果爾劫火將復燃,柳州有書賀不得。
我無其位逢其時,側身焉敢忘修德。
巷南巷北多哭聲,寄語長官好矜惜。
水懦火烈調其平,莫對焦原空唧唧。

作者簡介

陳肇興(1831~?),字伯康,號陶村。台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鹹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鹹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為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為《咄咄吟》,乃台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並《咄咄吟》二卷合刊。  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台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為清中葉台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台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為底本〖編者按:據連橫《台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云:「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台僅存二部,一在余處,一為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為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註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為「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為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為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