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貌

火星地貌

火星地貌是指火星表面的地理面貌。火星上最壯觀的特徵是位於南半球的大峽谷,其中尤以“水手谷”更為突出。水手谷由一系列峽谷組成,綿延5000千米以上,寬500千米,深也可以達到6000米左右。這樣的峽谷是地球上任何峽谷無法比擬的。奧林匹斯盾形火山更為神奇,這個口徑達600千米的大火山口竟比周圍地區高出26千米,是地球上珠穆朗瑪峰的3倍還多。像水手谷和奧林匹斯火山這樣的特大地貌,在整個太陽系裡都是絕無僅有的。

火星是一個直徑為6787千米的寒冷荒蕪星球。在砂礫遍地、荒涼沉寂的火星表面,遍布遭隕石襲擊後由撞擊形成的坑坑窪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星地貌
  • 主題詞關鍵字:宇宙科學 火星
  • 地點:南半球的大峽谷
  • 代表:水手谷
地形特徵,火星地形圖,火星另一端,

地形特徵

火星與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形,有高山、平原和峽谷,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谷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乾冰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而隨著衛星拍攝的越來越多,更發現很多耐人尋味的地形景觀。
火星上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徵是乾涸的河床。它們多達數千條,長從數百千米到1000千米以上,寬也可達幾千米到幾十千米,蜿蜒曲折,極為壯觀。它們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區域或附近。河床的存在使科學家們認為,乾燥異常的火星曾經有過大量的水。
火山和高原火星的火山和地球的不太一樣,除了重力較小使山能長的很高之外,缺乏明顯的板塊運動,使火山分布是以熱點為主,不像地球有火環的構造。火星的火山主要分布於塔爾西斯高原、埃律西姆地區和零星分布於南方高原上,例如希臘平原東北的泰瑞納山(Tyrrhena Patera)。

火星地形圖

在西半球聳立一個醒目的特徵,中央即為塔爾西斯高原,高約14公里,寬過6500公里,伴隨著盛行火山作用的遺蹟,包含五座大盾狀火山,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奧林帕斯山,有27公里高,600公里寬。其他四座包括艾斯克雷爾斯山、帕弗尼斯山、阿爾西亞山和亞拔山--以體積和1600公里的直徑來看是太陽系最大的山。艾斯克雷爾斯山高度大約18225米,曾被誤認為是火星最高的山,帕弗尼斯山高度也超過14千米,阿爾西亞山高度大約17.7千米,火山口直徑大約116千米,亞拔山在塔爾西斯高原最北邊,基座寬達1600千米,但是最高點只有6千米,不過火山口直徑卻有136千米,是五大火山中最大的一個。在大火山之間亦散布著零星的小火山。

火星另一端

火星的另一端還有一個較小的火山群,以14.127公里高的埃律西姆山為主體,北南各有較矮的赫克提斯山和歐伯山。
一提到火星的峽谷,可能會認為是由水造成的,但事實不只如此。除了水,還有由火山活動形成的。由水造成的又可能是洪水短時間沖刷成的、穩定的流水侵蝕成的、或由冰川侵蝕而成;但火山活動所噴發的熔岩流亦可造成熔岩渠道(Lava Channel)。另一個例子則是地殼張裂造成,如水手峽谷。
奧爾庫斯隕坑位於火星東半球的埃律西昂火山(Elysium Mons)和奧林匹斯火山(Olympus Mons)之間,科學家認為該隕坑形成的最佳解釋是該區域遭受了一次小行星傾斜碰撞,一顆小行星以非常小的角度划過火星表面。
這個隕坑長約380公里,寬約140公里,隕坑邊緣突起高度比周邊平原高1600米以上。隕坑底部比周邊平原低大約800米。
“patera”通常用於描述深遂、複雜或者不規則外形的火星隕坑,雖然奧爾庫斯隕坑以此命名,但科學家並不知道它的真實來歷。
或者奧爾庫斯隕坑最初是一個較大的圓形碰撞隕坑,隨著多年以來的地質結構變化和擠壓作用,使得該隕坑發生了變形;或者這個隕坑是由於一系列的不同小行星碰撞所導致的。奧爾庫斯隕坑存在地質構造作用力的證據來自大量的“地塹”,在隕坑邊緣有像峽谷裂縫一樣的結構。這些“地塹”最大寬度為2.5公里,方向呈東西走勢,僅存在於隕坑邊緣和周邊環繞區域。
中心的暗色陰影是凹地形成的,這或許是形成於風力作用過程,一些較小的碰撞事件所濺起的暗色物質經風力作用在凹地進行了重新分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