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土豆(《火星救援》中成功在火星上種植的土豆)

火星土豆(《火星救援》中成功在火星上種植的土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火星土豆是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成功在火星上種植的土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星土豆
  • 出處:科幻電影《火星救援》
基本介紹,種植方法,為何種,生長周期,

基本介紹

在近日熱映的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一位植物學家成功在火星上種植了土豆,成為第一個火星農場主。這一場景將有可能變為現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與秘魯國際土豆中心(CIP)展開合作研究,在地球上的仿火星條件實驗室中培育土豆,以便未來可以在真正的火星上種植農作物。

種植方法

建造可控制氣候的“穹頂”
在電影《火星救援》中,男主角被困火星,為填飽肚子生存,只得以糞便為肥料,種土豆為食,才在火星上苦撐500天后等到救援。如今,NASA真要在火星種土豆了,目標是將來在火星設立種植基地。
NASA與CIP將開始在地球上類似火星的環境中培育土豆,希望最終在火星上建造一個可控制氣候的“穹頂”,來種植這種古老的農作物。該團隊將在實驗室中複製火星的大氣條件,使用來自潘帕斯德拉霍亞沙漠的土壤,這種土壤據稱幾乎與火星上發現的土壤完全相同。
CIP解釋道:“火星的大氣中95%是二氧化碳,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將有利於土豆的生長,其收成將是正常地球環境下的兩到四倍。如果成功,CIP和NASA將成為未來太空農業的先驅。”

為何種

可在惡劣環境生長 為人類移居火星作準備
為什麼選擇種土豆?農業學家們一直在宣傳種土豆的好處,因為土豆中不僅富含膳食纖維,營養豐富,還能在惡劣條件下生長。關於土豆種植的記錄最早能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諸多國家將土豆當作主糧,比如歐洲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穩定在50-60公斤,俄羅斯人均消費量達到170多公斤。
報導稱,該項目的第二個目標是讓更多人了解土豆對改善全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該計畫不僅可為人類移居火星作準備,同時也有助於在地球極端環境地區種植土豆,緩解糧食危機,挽救數以億計面對饑荒威脅的人口。CIP通信主管蘭克表示:“我們需要人們了解,如果我們能夠在類似火星那樣的極端環境下種植土豆,那么我們就能拯救地球上的生命。”

生長周期

太空人太空種植生菜 28天就能吃
最低氣溫零下153℃,沒有水源,土壤成分不合適,沒有氧氣,在火星上種土豆真的可行嗎?其實,NASA已經在實驗室中模擬火星的土壤和空氣環境,並成功種植了十餘種植物。
8月,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更是展示了太空中種植的紅色蘿蔓生菜。太空人首次在粉色燈光照射下的原型箱子裡培育出6株紅色蘿蔓生菜,由粉紅LED燈提供光合作用所需光線。生菜在太空中生長周期很短,一旦種植,28天后就能成熟到可以食用的程度。
在太空種植食材,將解決未來長途太空旅行中的一大難題:新鮮食物的供給。就短期而言,能起到成本削減的作用——當前每運送1公斤食物到國際空間站,要花費近1.4萬英鎊(約合13萬元人民幣),而且主要都是些高熱量並能長期存放的食品,很少有新鮮蔬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