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碎屑物

火山碎屑物

火山碎屑物是指因火山活動而產生的碎屑物,又稱火山拋出物。是火山噴發時堵塞在火山通道中的熔岩和周圍的岩石碎裂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山碎屑物
  • 外文名:pyroclastic tephra
  • 又稱:火山拋出物
  • 定義:因火山活動而產生的碎屑物
  • 來源:漿源、同源和異源等
  • 意義:用於火山碎屑岩分類命名
簡介,火山碎屑的來源,火山碎屑的類型及特徵,岩屑,玻屑,晶屑,

簡介

火山碎屑是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物質成分,是因火山活動而產生的碎屑物,又稱火山拋出物,是火山噴發時堵塞在火山通道中的熔岩和周圍的岩石碎裂而成。

火山碎屑的來源

依據物源的不同,可將火山碎屑劃分為漿源、同源異源三種類型。
漿源者來源於本身的岩漿和其中的結晶物質;
同源者來自先期噴發並已固結的同源火山岩;
異源者則來自火山之下不同深度和不同岩性的基底岩石,其中來自下地殼或上地幔的碎屑又稱為深源碎屑,在研究岩漿的物質來源和岩石圈結構上具有重要意義。

火山碎屑的類型及特徵

從物性來看,可將火山爆發產生的火山碎屑物分為剛性、半塑性和塑性三種,從物性上可分為岩屑晶屑玻屑三種類型。岩屑、晶屑、玻屑構成了火山碎屑岩的主體,因此,三種碎屑的相對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火山爆發的強度,常常被用做火山碎屑分類命名的主要依據,習慣上將它們統稱為“三屑”。

岩屑

岩屑既可以是噴出時已經完全凝固的剛性固態物質,也可以是尚未完全固結、仍為可塑的半凝固或未凝固狀態的物質。前者多為火山通道周圍的岩石和先期固結的火山岩經炸碎而形成的,多呈稜角狀,在搬運和堆積成岩過程中一般不再發生形態變化,稱為剛性岩屑;後者為在噴出時尚未固結或未完全固結的岩漿團塊,在空中飛行時可因旋轉和碰撞產生出不同形狀,降落堆積時又會被壓扁而形成各種不同的形態,如撕裂狀、火焰狀、透鏡狀等,稱為塑性岩屑;也可以是因基本固結或完全固結不再發生明顯的形態變化而形成紡錘形、梨形、麵包形等具一定形態的火山彈,稱為半塑性岩屑。塑性岩屑粒度一般大於2mm,內部常見斑晶,可具有氣孔,杏仁和流紋構造,在正交偏光鏡下可見梳狀邊、球粒、鑲嵌等脫玻結構。

玻屑

玻屑是氣泡化的岩漿氣孔壁爆碎的產物。由於這些物質在噴發時一般尚未完全凝固,故有半塑性和塑性玻屑之分。半塑性玻屑一般簡稱玻屑,基本保存了爆破後的氣孔壁的原始形態,如弧面狀、鐮刀狀、雞骨狀等。塑性玻屑在堆積時仍為可塑狀態,可發生稜角圓化、壓扁拉長、平行定向等形態和排列方式上的變化。塑性玻屑與塑性岩屑的區別是,前者粒度一般小於2mm,沒有斑晶,通常不見氣孔、杏仁體,內部一般不見球粒和鑲嵌結構

晶屑

晶屑是礦物晶體的碎屑,大多數來源於岩漿中析出的晶體,也有來源於早期結晶形成的粒度較大的岩石。由於爆發式噴發主要發生於粘度較大的酸性岩漿中,因此最常見的晶屑是石英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其次是黑雲母角閃石,而輝石橄欖石罕見。晶屑外形不規則,常呈稜角狀,內部裂紋發育,柔性較大的黑雲母晶屑,可出現扭折、彎曲現象。岩漿晶屑的礦物組合與火山熔岩中的斑晶一樣,是判斷岩漿成分的重要依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