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雄性成鳥:體色一般為有光澤的橄欖黃色,眼先和眼後黑色,眉紋黃綠色;頭頂羽毛中央有卵圓形黑斑,構成鱗片狀的斑紋;翅上覆羽和尾上覆羽與背部相似,均為橄欖黃色;初級飛羽褐色,外翈深黑色,從第三或第四枚起,端部邊緣淺肉黃色,內翈頂端白色;外側次級飛羽褐色,外翈邊緣暗朱紅色,向端部漸變為橘黃色和白色,構成朱紅色翼鏡,最內側次級飛羽內翈綠色,類似背部,外翈黑色;尾羽暗灰色,頂端微黑色,外翈紅色,中央一對尾羽內翈綠色;喉和上胸棕紅色;腹部和尾下覆羽棕黃色。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各部羽色較雄體暗些;頭頂和背部橄欖綠色;翼鏡不為朱紅色,而是面積較小的褐黃色;其他各羽片顏色都較雄鳥淡些;翅端白色也較雄鳥面積小;喉部和尾下覆羽淡褐色;下體餘部暗綠色微沾黃色。
虹膜紅色或紅褐色;嘴黑褐色;跗踱肉紅色。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各部羽色較雄體暗些;頭頂和背部橄欖綠色;翼鏡不為朱紅色,而是面積較小的褐黃色;其他各羽片顏色都較雄鳥淡些;翅端白色也較雄鳥面積小;喉部和尾下覆羽淡褐色;下體餘部暗綠色微沾黃色。
虹膜紅色或紅褐色;嘴黑褐色;跗踱肉紅色。
度量衡
性別 | 體重/g | 全長/mm | 嘴峰/mm | 翅/mm | 尾/mm | 跗蹠/mm |
♂♂(10) | 10-12 | 111-135 | 12-14.5 | 55.5-61 | 42-47 | 22-25 |
♀♀(5) | 10-12 | 112-125 | 12-13 | 54-56 | 42-45 | 22-24 |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中國有分布狀況:罕見留鳥,有記錄於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及西北部。
棲息環境
棲于海拔3000~3660米的山區森林,冬季下至海拔2000米。
生活習性
行為活動於茂密灌叢,竹林和矮樹叢等向陽的地方。單獨或結小群活動。與鶯類或太陽鳥混群。從杜鵑叢中吸食花蜜。平常無聲。聯絡時發出tsi-tsit高叫。trrrr-trrr-trrr之前有高聲尖叫。示警時重複tzip聲。
食性
常於正在開花的喬木和灌叢間取食花蜜,偶爾也飛捕昆蟲。它們除吃花蜜、昆蟲外,還以蜘蛛、樹木汁液和漿果等為食。
保護級別
(圖片:概述圖、圖2、圖3、圖4、圖5、分布圖)